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文献考察
2021-05-20范丽琴
范丽琴
(闽江学院科研处,福建福州 350108)
福建文学的发展起步较晚,经过唐前的准备,唐五代的发展,宋明以后诗人数量大增,成为文学鼎盛之地。明代福建已有海滨邹鲁之誉,明人谢肇淛《闽都记序》称:“闽自无诸启宇,迄于今千八百年,蛮俗丕更,文明遐鬯,蔚然称邹鲁矣。”[1]此时福建文学发展占得全国文学发展先机,足与海内抗衡。万历《福州府志》卷二十六《人文志》称:“明兴二百年来,列圣作人,文风遐鬯,闽士蒸蒸,建旗鼓,属橐鞬,与海内抗衡。”[2]与文学发展彬彬之盛的形势相反的是,由于历代战乱等原因,能够保存下来的作家作品却很少,以著录较为丰富的《四库全书》而言,据朱维幹先生《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粗略统计,《四库全书》集部闽人著作的数量,加上《存目》集部闽人著作的数量,大约为300部。因此,在区域文学研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作家文集的大量散佚,有的作家甚至连姓名都没有流传下来。所幸在福建文学史上,历代都有乡贤整理编纂地方诗歌总集,保存了大量的作家诗文作品,使得众多作家作品得以流传。
地方诗歌总集是指专门收录某省域或府县范围两个及以上作家作品的合集,包括地方诗歌专集和地方诗文总集,传统目录学通常将其归为“郡邑之属”(《中国丛书综录》《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或称为“地方诗文”(《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地方艺文”(《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地方诗歌总集与地方文学史的演进相生相伴,是地方文学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地方文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保存地方文学文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立足于历代官修目录、私家目录、史志目录、丛书目录、地方文献专目、图书馆馆藏古籍书目等,全面调查梳理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目录,按图索骥,对其存佚、著录和主要版本情况进行考察与研究,以期充实福建地方文学研究资料库。
一、现存文献的馆藏及版本考察
经对各类目录和各大图书馆馆藏古籍书目的考察,整理出现存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65种,其中省级地方诗歌总集25种,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40种。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中,福州府5种、兴化府7种、泉州府13种、邵武府7种、建宁府4种、汀州府1种、延平府1种、漳州府1种、台湾府1种。
(一)文献馆藏情况分析
经考察统计,现存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在福建省内馆藏地点主要有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博物院、厦门大学图书馆、集美大学图书馆、建瓯市图书馆、泉州市图书馆、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泉州市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省外馆藏地点主要有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国家社科院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等。
现存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馆藏特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现存大多数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或是其中的一个版本)皆可从福建省内各大图书馆找到。这部分大概有53种,约占现存总数的82%,其中又以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为主,这两个馆地方诗歌总集的收藏比较集中,大概有45种,约占总数的69%,为研究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此外,现代影印出版和点校整理出版的丛书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历代赋学文献辑刊》《闽刻珍本丛刊》《八闽文献丛刊》《泉州文库》《丛书集成》《历代地方诗文总集汇刊》等,以及国家图书馆数据库、福建省图书馆缩微图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日本内阁文库藏汉籍善本书、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汉籍等数字化电子古籍,都为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文献版本情况分析
经考察统计,现存的65种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中,明代有16种(省级2种,府县级福州府4种、兴化府4种、泉州府5种、建宁府1种),清代有49种(省级23种,府县级福州府1种、兴化府3种、泉州府8种、邵武府7种、建宁府3种、汀州府1种、延平府1种、漳州府1种、台湾府1种),因此现存福建地方诗歌总集刊本以清代刊本为主。现存版本主要有稿本、抄本、刻本三种形式,版本数量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由于地方诗歌总集的流传范围有限,版本相对较少,现存福建地方诗歌总集大多数只有(或仅保存下来)一个版本,或稿本,或抄本,或刻本。如仅存稿本的有明莆田周闻、林简辑《莆阳风雅》(卷数不明),清闽县林佶编《明闽诗录》(不分卷),清黄景裳辑《国朝闽诗选》二卷,清长乐梁章钜等辑《闽贤遗墨》(不分卷),等等;仅存抄本的有明晋江何炯辑《清源文献偶录》(卷数不明),明福清叶向高辑《福唐风雅集》(不分卷),明末清初闽县徐钟震辑《闽南元雅》五卷,清浙江崇德吕留良辑《黄蔡合璧未刻稿》二卷,清莆田林承霖、仙游谢天驹辑《莆阳诗编》(卷数不明),清晋江龚显曾编《温陵遗书》(卷数不明),清浙江海宁朱鸣冈辑《闽游诗钞》一卷附录《词》一卷,等等;仅存(或仅有)一种刻本的有:明湖广衡阳朱炳如编、江苏丹阳丁一中续编《温陵留墨》三种,仅存明万历元年(1573)丁一中刻本;明莆田昌应时辑《郊居诗抄》八卷,仅存明万历六年(1578)刻本;明闽县徐熥辑《晋安风雅》十二卷,仅存明万历间刻本;清侯官曾士甲辑《闽诗传初集》四卷附录一卷,仅存清康熙间幻有堂刊本;清建宁朱霞辑《闽海风雅》十卷,仅存清雍正十三年(1735)刊本;清龙溪黄日纪辑《全闽诗俊》六卷,仅存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刊本;清惠安陈澍辑《螺阳文献》二十卷附《十八峰传墨》二卷,仅存清宣统元年(1909)张大川补刊本(民国十一年印);清建宁张际亮原编、李云诰续编《建宁耆旧诗钞》十四卷,仅存清同治二年(1863)刊本,等等。
二是少数影响较大的地方诗歌总集有两个或三个版本。两个版本的有:明闽县袁表、怀安马荧辑《闽中十子诗》三十卷有明万历三年(1575)刊本和清光绪十二年(1886)侯官郭氏沁泉山馆刻本;清浦城朱秉鉴辑《柘浦诗钞》四卷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茹古堂刻本和清道光间浦城朱氏刊本;清晋江柯辂辑《清源文献纂续合编》三十六卷有稿本和抄本;清永福鄢调元辑《十闽名胜笺》四卷补遗一卷有清咸丰二年(1852)永福鄢氏刊本和抄本;清湖北沔阳周揆源选《昭阳扶雅》八卷有清咸丰四年(1854)刊本和清光绪八年(1882)邵武徐氏刊本;清邵武徐榦辑《樵川二家诗》六卷有清光绪七年(1881)邵武徐氏丛书本和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等等。三个版本的有:清莆田郑王臣编《莆风清籁集》六十卷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刊本、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和民国十三年(1924)补刻本;清侯官郑杰辑《国朝全闽诗录》初集二十一卷续十一卷有清嘉庆六年(1801)刊本、清同治六年(1867)刊本和清光绪八年(1882)刊本;清长乐梁章钜辑《乾嘉全闽诗传》十二卷有稿本、民国六年(1917)福建通志局抄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传抄沈氏《耑斋丛书》本。
二、已佚文献的著录考察
经对各类目录、文集、史料的考察,整理出已佚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45种,其中省级地方诗歌总集14种,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31种。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中,福州府7种、兴化府10种、泉州府3种、邵武府3种、建宁府2种、汀州府5种、漳州府1种。已佚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著录书目有地方志“艺文志(经籍志)”目录、私家目录、官修目录、地方文献专目、其他书目等。其著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要以地方志“艺文志(经籍志)”目录的著录为主
已佚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著录书目种类虽然较为丰富,但主要以福建省级及各府县地方志“艺文志(经籍志)”目录为主。由于地方诗歌总集收录诗文范围限于某个地域,影响较为有限,加之部分地方诗歌总集未曾刊刻,影响范围更加有限,一般官修目录和私家目录收录得较少。在所搜集到的45种已佚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中,有34种在福建地方志“艺文志(经籍志)”目录中著录,其余仅11种未在其中著录。
2.大多数书目所著录的内容较为简略
3.少数书目所著录的内容较为翔实
少数书目所著录地方诗歌总集的内容较为翔实,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其中以道光《福建通志》经籍志、民国《福建通志》艺文志著录的内容最为详尽。民国《福建通志》艺文志著录的内容主要是在道光《福建通志》经籍志的基础上略有增补,二者的内容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二是来源于前人诗话、地方诗歌总集等。所著录的内容来源于前人诗话的,如对清莆田林兆诰编《壶华毓秀集》著录的内容,主要根据清郑王臣《兰陔诗话》来论述:“晓江尝辑莆田先辈诗,始洪武迄嘉靖,共六十二家,为《壶华毓秀集》。嘉靖壬戌倭乱,晓江负母缒城走,尽弃珠玉,独怀此书。已而被执,贼见其负母袖书,义而释之。”[6]又如对清侯官林从直辑《国朝闽诗选》的著录,主要根据清梁章钜《退庵诗话》来论述:“自顺治至乾隆之初,所收四百余人,计诗一千一百六十余首。自序谓:纂辑苦心,阅历十二寒暑,其用力可谓勤至。惜网罗未广,不免陋略之讥。至卷末已附己诗,又附《白云外集》于后,则更嫌其蛇足矣。”[7]再如对明林凤仪辑《风雅同时》著录的内容,主要根据清郑杰《注韩居诗话》的相关内容来论述。[8]所著录的内容来源于前人地方诗歌总集的,如晋江陈鸥、朱汶、江一鲤、朱梧、于宗亮同撰《泉州五子诗》的著录内容主要来自明何炯辑《清源文献》。[9]所著录的内容来源于其他史料的,如闽县徐钟震编《闽南元雅》五卷、侯官曾士甲编《闽诗传初集》四卷、长乐梁章钜编《东南峤外诗钞初集·唐》十二卷著录的内容,民国《福建通志》艺文志皆根据清谢章铤《课余续录》的相关记载来论述。
4.保存下来的已佚地方诗歌总集的序文资料弥足珍贵
三、文献考察结果分析
通过对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文献的深入考察,我们从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文献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做进一步分析,列出《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时空分布情况表》(见表1)。
表1 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时空分布情况表
如表1所示,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从时间分布上看,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有110种,其中明代34种,清代76种,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编纂的两个高峰期是明代中后期和清代中期。其中省级地方诗歌总集编纂的高峰期在清代中期,有20种,约占省级地方诗歌总集编纂总数的51%;整个省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主要集中在清代中期和后期,这两个时期共有29种,约占省级地方诗歌总集编纂总数的78%,这与整个清代学术进入全面总结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二是空间分布不平衡。从空间分布上看,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主要集中于兴化府(17种)、泉州府(16种)、福州府(12种)、邵武府(10种)、建宁府(6种)、汀州府(6种),约占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编纂总数的94%;有的地区只有零星的几种或一种,如漳州府2种、延平府1种、台湾府1种,且有所散佚,致使地方文学研究失去很好的文献资料;有的地区如福宁府(州)、龙岩州、永春州的编纂数为0种。地方诗歌总集编纂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与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有关。此时福州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数量相对较少,是由于此时福州文人已将编纂视野从一府一县扩展到了一省,在清代36种省级地方诗歌总集中,已知是福州府文人编纂的就有25部,福州成为地方诗歌总集编纂最为鼎盛之地。
三是编纂类型以府县级为主,省级亦较多。从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类型来看,主要以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为主,有71种,约占编纂总数的65%;省级地方诗歌总集的数量亦较多,有39种,占编纂总数的35%。这与地方诗歌总集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此地方诗歌总集的发展往往也先从编纂府县级的开始;在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省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就变得相对容易,再加上清代进入学术总结阶段的文化背景,省级地方诗歌总集于是自然而然地蓬勃发展起来。
四是文献散佚情况总体较为严重,个别地区保存较好。从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存佚情况看,文献散佚情况总体较为严重,编纂总数大致为110种,其中散佚45种,约占编纂总数的40%,超过编纂总数的三分之一。从文献存佚的时间分布上看,各府在明代和清代中期之前地方诗歌总集皆散佚得较为严重,至清代后期由于印刷术日益发达,且距离现代时间比较近,地方诗歌总集文献散佚得较少。个别地区文献保存较好,就目前所知,泉州府编纂总数为16种,其中仅散佚3种,约占编纂总数的19%,其中明代散佚2种,清代散佚1种,这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对文献的重视程度有关。
由此可知,明代福建地方诗歌总集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且主要集中于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清代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编纂遍布各个时期,时间分布上较为均匀,但地域分布上仍主要集中于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其他如邵武府、建宁府与汀州府的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亦有较大的发展。这种时间与地域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与福建各地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有关。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明初福建经济发展恢复较快,但经济文化发展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至明代中期,福建各地商品贸易非常兴盛,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王世懋《闽部疏》记载:“福之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18]相应地,明代福建文化亦有较大发展,此时科举事业已取得很大的发展。据陈庆元先生考证,明代福建各府文化皆非常发达,明代科举共有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244人,其中福建有31人,约占文魁总数的13%,仅次于江苏、浙江和江西,排在第4位。[19]有时还出现一榜三魁皆为闽人的罕见现象:“闽省一榜三及第,宣德庚戌状元长泰林震、榜眼建安龚锜、探花莆田林文。”[20]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福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必然带来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明代中后期,兴化府、福州府、泉州府的科举文化特别发达,仅莆田一地,明代就出了525个进士[21],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郑岳云:“自洪武庚戌迄今嘉靖戊子,凡五十二举矣,士由乡荐者千一百一十一人,其登甲科者三百二十四人,状元及第二人,探花四人,会元一人,会魁七人,解元二十五人,经魁四十人,视宋之盛,殆又过之。”[22]明福州府成化二年进士(1466)林翰一门“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23],“嘉靖至明季,泉州得传胪者凡六人”[24]。泉州府科甲亦极盛,“隆庆戊辰,晋江黄文简凤翔宗伯以榜眼及第;万历癸未晋江李文节廷机相国,丙戌晋江杨文恪道宾宗伯,壬辰晋江史继偕相国,俱以榜眼及第。己未会试,泉州登进士者十一人,庄际昌少詹魁天下”[25],因此有“四眼开,状元来”的传说。明代福建各府进士及第现象较为普遍,以成化、弘治年间举行的12次科举考试为例,中进士的,据统计,福州府102名、兴化府88名、泉州府38名、漳州府23名、建宁府13名、汀州府8名,其余邵武府、延平府、福宁州各为4名。[26]明代科举文化之盛为明代福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明代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带来了繁荣。以福州府为例,明代福州文学发展进入全盛期,明邓原岳云:“至隆、万以来,人操风雅,家掇菁华。道古本之建安,掞操旁及三谢,取裁准之开元,寄情沿乎大历。典刑具存,风流大鬯,一代声诗,于斯为盛矣。”[27]明徐熥云:“迨于今日,家怀黑椠,户操红铅,朝讽夕吟,先风后雅,非藻绘菁华不谭,非惊人绝代不语。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开坛结社,驰骋艺林。可谓超轶前朝,纵横当代者矣。”[28]福州府出现以闽中十子为代表的闽中诗派,泉州府出现具有全国影响的散文理论家王慎中、文学批评家李贽等人。此时,兴化府的史学发展特别突出,出现黄仲昭、郑岳、柯维骐等具有全国影响的史学家,文学方面柯潜、彭韶、林俊等人亦名声在外。
此外,从明代福建各府的文学家族发展情况看,也主要集中在科举文化发达的福州府、兴化府和泉州府。据郑礼炬先生考证,明代福建各府文学家族发展兴盛,福州府有文学家族100个、泉州府有84个、兴化府有75个,其他五府一州78个。[29]这与明代中后期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编纂数量的分布大概一致,即福州府11种(其中省级3种,府县级8种)、泉州府7种、兴化府8种、其他五府3种。
至清代前中期,福建经济文化地位在国内虽略有下降,但仍然属于国内文化较发达的区域,福建仍为科举大省,科举事业较为发达。据统计,清初至鸦片战争爆发(1644-1840)约200年间,福建各地进士及第情况如下:福州府388名、泉州府224名、漳州府114名、汀州府72名、兴化府61名、建宁府34名、邵武府25名、延平府24名、龙岩州13名、福宁府13名、永春州10名。[30]与明代中后期相比,清代前中期福建各地进士及第情况,福州府、泉州府大致不变,漳州府地位提升,汀州府的名次大大提升,山区各府名次有所提升,尤其是建宁府与邵武府。与此类似,清代前中期福建地方文学的发展趋势与这种科举文化发展趋势相近,此时福建文学发展进入总结提高期,相对应地,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编纂进入高度活跃期,并且这种发展态势一直持续至清末。
注释:
[1][明]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六《闽都记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6页。
[2][明]喻 政:《福州府志》卷六十二,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589页。
[3][4][清]惠 栋:《渔洋精华录集注》,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186-1187,1187页。
[5][清]徐 轨:《南州草堂集》卷二十一《隔帘词序》,《清人词话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26页。
[6][7][9]沈瑜庆等:《福建通志》艺文志卷七十一,1938年刊本。
[8][清]陈寿祺等:《福建通志》卷七十,《中国省志汇编之九》,台北:华文书局,1968年,第1463页。
[10][14]沈文倬校点:《缪荃孙重编红雨楼题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5-56,55页。
[11][清]蒋廷铨等:《上杭县志》卷十,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30册,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第663-665页。
[12][清]陈寿祺:《左海文集》卷六《东南峤外诗文钞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13][17][清]沈定均等:《漳州府志》卷四十三,清光绪四年(1878)刊本。
[15][28][明]徐 熥:《晋安风雅》卷首《晋安风雅序》,日本内阁文库藏汉籍善本明万历间刻本。
[16]马泰来整理:《新辑红雨楼题记》,《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6-67页。
[18][明]王世懋:《闽部疏》,《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4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47页。
[19][21]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76,277页。
[20][清]周亮工:《闽小纪》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7页。
[22][明]郑 岳:《山斋文集》卷九《国朝莆阳科第录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26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2-53页。
[23][清]郭柏苍:《全闽明诗传》卷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54页。
[24][清]郭柏苍:《全闽明诗传》卷二十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31页。
[25][清]郭柏苍:《全闽明诗传》卷二十九,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088页。
[26]徐晓望:《福建通史》第四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98页。
[27][明]邓原岳:《西楼集》卷十二《闽诗正声序》,《明别集丛刊》第四辑第73册,合肥:黄山书社,2016年,第680页。
[29]郑礼炬:《明代福建文学结聚与文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60-734页。
[30]徐晓望:《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5-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