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蓄洪区高速公路设计建设技术要点

2021-05-20张晓明

北方交通 2021年5期
关键词:洪湖路堤互通

张晓明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市 430051)

0 引言

国家高速公路网已日趋完善,高速路网密度逐渐增大,高速公路的建设条件各异,在长江、黄河及大型河流沿江河区域修建的路网也越来越多,江河区域内受洪水影响较大,在沿江河一定范围内主管部门划分了一定规模的分蓄洪区,以调节洪水,减少其影响。

以湖北省荆州市境内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洪湖段(以下简称“洪湖段”)为例,详细阐述了在工可阶段提出的低路堤、高路堤和高架桥方案的优缺点,洪湖东枢纽互通设计时方案必选过程、主线纵坡设计原则、路基填料方案,建设时枢纽互通现浇箱梁施工工序调整、桩基试桩及优化设计、沿线便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1 项目概况

洪湖段为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西南环的组成部分,武汉市与周边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组成“武汉城市圈”,环线全长约560km,武汉城市圈环线如图1所示。

图1 地理位置图

洪湖段起于东荆河五湖南侧(仙桃市与洪湖市行政区域交界处),对接环线高速仙桃段,起点桩号K175+938,经洪湖市新滩镇、大沙湖农场,止于燕窝镇团结村,对接嘉鱼长江公路大桥,终点桩号K195+641,路线全长19.703km。全线穿越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采用高架桥方案,主线共分12个桥段(含互通主线桥);设互通式立交2处,其中枢纽互通1处(与洪湖到监利高速公路交叉为洪湖东枢纽互通)、一般互通1处(燕窝互通);设匝道收费站1处、服务区1处(大沙湖)、养护工区1处。主线采用设计速度100km/h,双向四、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四车道路基宽26m,六车道宽33.5m,其中起点至洪湖东枢纽互通段为四车道,其余路段为六车道;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为1/300,其余为1/100。

2 洪湖分蓄洪区介绍

洪湖段全线穿越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洪湖分蓄洪区是长江中下游整体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城陵矶地区超额洪水,保障荆江大堤、武汉市防洪安全的一项重要防洪工程设施。东分块全部是洪湖市管辖范围,由腰口隔堤、洪湖主隔堤、东荆河堤及长江干堤形成蓄洪封闭圈,蓄洪总面积889.74km2,围堤总长164.25km,其中洪湖监利长江干堤85km、洪湖主隔堤10.4km、东荆河堤42.9km、腰口隔堤25.95km。分洪启用标准在三峡建成后为20~30年一遇。

洪湖段线路距套口进洪口门最短直线距离25.4km、最长直线距离30.5km,距补元退洪口门最短直线距离10.2km。未穿越规划的安全区(台),仅跨越了一条转移道路。项目受洪湖分蓄洪水位控制,百年一遇分蓄洪水位为30.71m(85高程,以下同),内涝水位为24.14m。

3 工可阶段[1]方案研究

在工可阶段提出了低路堤、高路堤和高架桥方案进行比选,其中低路堤方案以内涝水位控制整体路线的基本高程,路线在分蓄洪区范围设置一定长度的高架桥段(其余为路堤),使其只是满足低水位时的过洪要求。高路堤方案以蓄洪水位控制整体路线的基本高程,路线在分蓄洪区范围设置足够长度的高架桥段(其余为路堤),使其充分满足预计的洪水条件下的过洪要求。分蓄洪时路堤不被淹没,路面交通将不中断,不影响公路发挥防洪抢险作用。高架桥方案以蓄洪水位控制整体路线的基本高程,分洪区全境采用高架桥,对于分蓄洪区过洪影响最小,路面交通将不中断,不影响公路发挥防洪抢险作用。针对三种方案,从工程量、造价、环评、水保、对分蓄洪区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比较,主要数量及影响因素对比见表1,最后推荐方案采用高架桥建设方案。

表1 主要数量及影响因素对比表

4 设计[2]技术要点

考虑到论文篇幅要求,仅对路线、枢纽互通、桥梁布跨和路基设计进行论述。

4.1 路线

项目起点接正在施工的环线仙桃段,终点接嘉鱼长江大桥,大桥的通航、防洪等专题均已批复,起终点明确,路线平面受洪湖东枢纽互通交叉位置、内荆河规划IV级航道、服务区设置等控制,路线纵面需考虑桥梁梁底标高应高出计算水位(蓄洪水位+壅水+浪高)0.5m以上[3],考虑排水问题主线最小纵坡不小于0.3%,并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考虑分洪时救灾船只通行净空的要求。

4.2 洪湖东枢纽互通

项目与在建的洪湖至监利高速公路(以后简称洪监高速)交叉,项目上跨洪监高速,在初步设计阶段提出3个方案进行比选,洪湖东枢纽互通交通量及方案比较如图2所示。

方案一采用变形苜蓿叶形三环式,立交形式满足主交通流,设置两条集散车道增大了桥梁规模;方案二采用变形苜蓿叶形对角象限双环式(2)型,满足主要交通流向,且不存在交织,交通转换功能相对较好,该形式互通规模大,占地较多;方案三采用变形苜蓿叶形对角象限双环式(1)型,立交形式满足主交通流,工程规模较小,占地少,主线方向存在两个出口,容易误导司乘人员,经综合比选推荐方案三为推荐方案,后续施工图设计把双出口优化成单出口设置,定量比较见表2。

表2 互通方案比较表

4.3 桥梁[4]方案设计

初步设计时预制桥梁上部结构方案采用了20m、30m、40m小箱梁进行了定量比较,由于路线纵坡受蓄洪区水位控制,桥梁高度一般在15~30m,经比较30m跨径最经济,下部结构在六车道路段范围内分别采用双柱式和三柱式进行比较,采用双柱式最经济,由于桩柱数量减少1/3,节省了工程造价,缩短了施工工期。根据航道主管部门回函意见,该工程所跨内荆河航道规划等级为四级,为限制性航道,该航道跨河建筑物双向通航孔通航净空尺度应不小于净高8m,净宽55m。结合实际两侧堤防的相对位置及防洪部门意见,上构设计采用63.5m+100m+63.5m的变截面连续箱梁,采用挂篮施工,下构采用实体桥墩接承台桩基。互通、服务区内变宽较大路段采用等截面连续箱梁设计,采用满堂支架施工,后续施工由于支架高度太高,施工措施费用大,施工风险高,部分墩高较高的现浇梁采用了移动模架施工。

图2 洪湖东枢纽互通交通量及方案比较图

4.4 路基方案设计

项目设置大沙湖服务区和燕窝互通,其中燕窝互通为A型单喇叭,接省道329,服务区场坪、互通部分匝道包含路基工程,项目地处江汉平原,为河湖冲洪积平原区基本地貌单元,取土困难。由于整个项目填方仅为43.7万立方米,在路基附近旱田设置2处取土场,取土场按3m深取土设计,取土后恢复表层耕植土,旱田调整为水田。从地质资料分析,路基段软土地基广泛分布,浅层淤泥或软土且深度小于或等于3m的一般软基路段采用挖除换填4%石灰土方案处治,换填后压实度不得小于93%,对于软基深度大于3m的,一般软基处理措施主要有塑料排水板、双向水泥搅拌桩、CFG桩和预应力管桩等加固处理[5],结合本项目特点,综合对比后选定采用双向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桩径一般0.5m,采取正三角形布置,桩间距根据处理位置不同和计算结果综合确定,桩顶设有一层0.5m厚的砂砾垫层。后期实施时,由于无法落实取土场,服务区场坪填料变更为细砂,在路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粘土包边。

5 建设期主要施工特点

洪湖东枢纽互通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综合考虑了互通匝道的施工工序,按施工工序进行了现浇箱梁分段施工顺序,后期实施时,由于工期要求,需要展开多个施工作业面,后续变更设计时通过变更施工梁段,原设计按逐孔施工张拉,变更为两孔逐孔施工;部分箱梁采用设置梁端后浇带,以适应张拉空间要求,在后浇带无预应力筋通过时,通过增设钢筋骨架,提高箱梁的抗剪承载能力。枢纽互通区内有开口宽度达20多米幸福渠,水网密布,临时便道建设采用在整个互通区内吹砂后加铺砂砾和碎石路面,在跨幸福渠时采用临时钢便桥,后期三期绿化设计结合互通场区内现状进行绿化整体方案设计。

图3 洪湖东枢纽桥梁平面布置图注:阴影部分为预制结构小箱梁,其余为现浇箱梁

项目开工前,业主委托有资质单位专门进行了试桩试验,根据试桩后成果对地勘资料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进行修正,为优化桩长设计提供依据,优化后经统计全线每根桩长减小约1.5~3m。

项目区沿线湖渠分布广,农田基本为水田,地方道路一般为1.5~3.5m宽的碎石路,少数道路为水泥混凝土硬化路面,等级较低,不适宜重载的施工车辆通行,在项目实施前,沿占地线一侧或两侧设置了施工便道,由于取土困难,便道路基填料采用吹砂法施工,即细砂加水搅拌后,用泥浆泵输送,吹填至工程场地。

6 结语

洪湖段项目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4年底建成通车,建设期间得到了业主方和社会各方的多次表扬,营运至今,高速公路使用状况良好。

通过对项目和分蓄洪区情况介绍,从工可阶段的低路堤、高路堤和高架桥方案比较,到设计阶段路线、枢纽互通、桥梁方案设计和路基设计要点,以及建设期施工难点包含互通区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处理、桥梁试桩和施工便道建设进行了详细论述和总结,为后续类似项目设计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洪湖路堤互通
嵌入式反压护道作用下软基路堤稳定性研究
铁路浸水路堤优化的边坡稳定分析
互通互动助力区域发展
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演变规律宏细观研究
填石路堤强夯施工技术及路基响应研究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중·한 우호관계 회복이 기대되는 2018년
瞻仰洪湖烈士纪念碑
2018 신시대, 중국특색 대국외교의 기회
洪湖 “八个一”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