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往邱家河的路

2021-05-19余景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水土山路大湾

余景

在渝邻高速公路开通之前,邱家河是一个几乎被外界遗忘的角落。

邱家河是生我养我的故土,位于铜锣山脉中段西侧的丘陵谷地,三条清水溪从大山深处涓涓淌出,从东、西、北三面汇聚到邱家河这爿古老村落的周边,最后一起流入御临河。邱家河是个典型的川东民院,它藏在沟谷丛林之中,举目千岭峻峭,俯首万壑纵横。在记忆中,通往邱家河的路可谓是百转千回,充满了崎岖和坎坷,无论前往周边哪个场镇,都要爬坡上坎,穿山绕梁,走上四五十里山路,交通极不方便,所以,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好个邱家河,生在山旮旯,出门赶个场,来回走断脚。”

我第一次离开邱家河是在上世纪80 年代,那时小学毕业要到乡场上初中,往返要走几十里山路。特别是冬天,家里常常要备一支长长的油筒,就是把几节竹筒中间的竹节戳穿,然后向里面灌满洋油,再用火纸或布条搓成一根长长的灯芯,用油浸湿后塞进竹筒里,点燃作为出行照明的工具。每天早上鸡叫三更,我们几个山里娃就各自举着熊熊燃烧的油筒爬行在蜿蜒的山路上,直到翻过几坡几梁,一口气爬上高高的洞子口岚垭,这时天才微微发亮,我们便把油筒藏在山边的草丛里(等到放学后再来取回),然后扯伸脚板跑上一个多小时,才能气喘吁吁地抵达学校。每天放学回家也是顶着星星、戴着月亮,顺着十里八弯的山路“摸夜螺丝”回家。这样两头摸黑,一摸就是三年。那时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努力读书,尽快跳出龙门,再也不想走这“鬼”山路了!

初中毕业后,我以全区最好的成绩考到了当时的江北县第一中学念高中。学校地处北碚区嘉陵江边的水土镇,从邱家河到水土有上百公里远,路上颇费周折,先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再中转三四次车,如果一切顺利,路上至少要耽搁一天时间。从大湾到茨竹镇每天只有早上一班车,当时为了赶上这班车,父亲总是举着火把半夜送我到大湾场来,每次到达大湾车站时,车里面都早已挤满了人,有的甚至是前一天就来把位置占好了。为了不误车,好多次我都是踩着父亲的肩膀从车窗硬挤进去的。几乎要等上近两个小时才能到达茨竹镇,然后再转乘其他车。一旦这班车赶掉了,就只好等到第二天了。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赶到了县城两路六十三车队,车站挂出消息,说两路县城到水土镇的公路因天雨塌方中断,何时恢复通车不知道。我顿时一片茫然,感觉天都快塌下来了,万般无奈之际,我贸然决定第一次乘车进重庆城,绕道观音桥,步行到牛角沱,再转乘去北碚的车到施家梁,然后坐嘉陵江渡船到达水土,途中经过两天的折腾,终于回到了母校江一中。谢天谢地,那天晚上,当我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嘉陵江大桥上彳亍徘徊、不知所措的时候,巧遇了一位正在重庆打工的初中同学,他下班正好途经嘉陵江大桥,一声亲切的呼唤和一个意外的拥抱,顿时温暖了我孤独凄凉的心,那夜是他热情地收留了我,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呀!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又被分回了大湾中学任教。通往大湾的公路还是那条一成不变的老路,弯弯拐拐,坑坑洼洼,一路颠簸晃荡,尘土飞扬。老街还是那条老街,破破烂烂,到处零乱不堪。周末,我也常常沿着那条熟悉而又陌生的羊肠小道回到邱家河,山还是那些山,河还是那些河,只是院子越来越空寂,老井越来越干涸,姑娘、小伙儿越来越少,老人们的叹息越来越沉重。在大湾中学工作的那些日子,每天除了教书和写点儿酸不溜秋的“歪诗”,就只剩望着那巴掌大的天发蒙,我实在看不到一点儿人生的希望,沮丧透顶。一年以后,我毅然决定再次离开大湾场,也离开了老家邱家河,我成了大湾中学第一个停薪留职下海的人——准确地说,我选择了逃离。

时间转到了2004年7月,通往小平故里的渝邻高速公路,终于在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通车了。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G65 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渝邻高速公路从邱家河的边上穿过,它顺着铜锣山的西槽一路穿山跨河,像一条笔直的玉带,向北连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钢城”包头,向南通向烟波浩渺、波澜壮阔的“海上明珠之城”茂名,成为中国西部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走廊。渝邻高速公路一路穿云破雾,一展万千气象,邱家河终于从亘古蛮荒的睡梦中醒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这些年,在渝邻高速公路两旁,原来那些破旧、低矮、杂乱的老屋,一夜之间已被青砖、粉墙、红檐、碧瓦的巴渝民居所取代;原来那些贫瘠、萧条、凋敝的小山村,也变成了一个个干净、美丽、富裕的新农村;原来那些荒山秃岭、乱石圪垴、不毛之地,也正在被一个个绿色生态园、特色观光园、休闲农家乐所替代,原来那些瘦如枯藤、蜿蜒崎岖的泥泞小道,也早已被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所代替。

记得几年前,二师兄的儿子娶媳妇,我自驾去吃喜酒。二师兄家住在渝北、邻水和长寿三区县交界处的大山深处,原本以为从渝北城区驾车沿渝邻高速路到大湾场,停车后起码得再翻山越岭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结果在大湾出口下了高速路,一块路牌指向了周边的各个乡镇,一条宽阔平直的柏油路直通向二师兄家的院坝,整个行程不到四十分钟,简直颠覆了我的想象。

大湾场,曾经作为渝北区北部最边远偏僻的农村乡镇,随着渝邻高速公路的开通,一下子纳入了“半小时渝北”经济圈,原来破旧不堪的老街一下子遁入了历史的记忆。如今的大湾新街早已脱胎换骨,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商业街宽阔明净,一排排门市整齐归一,广场、办公楼、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科学布局,红花绿树点缀其间,每一处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公路四通八达,街上到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片繁荣的景象。重新规划整治的河道宛如玉龙缠绕,虹桥卧波,清流婉转。我原来工作过的大湾中学也已易地重建,现在学校环境优美,老师们都有小轿车,平时家住城里,每周只需二三十分钟通过渝邻高速公路,轻松往返于城市和学校之间,工作像旅游度假,人人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原来千方百计想通过各种关系调进城区学校工作的人,现在打死也不愿意离开,风云一瞬,真是天差地别呀!

現如今,一辆辆漂亮的小车如鱼群般游回了邱家河,一声声响亮的汽笛打破了山乡的沉静……祖祖辈辈居住邱家河的父老乡亲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正在如闪电般上演。

猜你喜欢

水土山路大湾
山路弯弯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山路弯弯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etary Customs of the Naxi People
山路乾坤
中原“水土”论
支护结构上水土共同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