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时期庄浪地区的佛教文化及其特点

2021-05-19陈晓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6期
关键词:北宋佛教文化

陈晓斌

摘 要:北宋时期,庄浪佛教文化比较繁荣,既有寺院,又有开凿的石窟。20世纪70年代以来,庄浪陆续出土了一批北宋时期的佛教遗物。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庄浪境内北宋时期佛教文化作简要分析,并对其特点略做探讨。

关键词:庄浪;北宋;佛教文化;信众广泛

庄浪是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比较有地域性特征的地段之一。早在北魏时期,庄浪地区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比较显著,出现了陈家洞石窟浮雕的三佛石刻、良邑镇李家咀宝泉寺的卜氏造像塔等。而在唐代,“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唐朝的衰落,吐蕃乘势东进,占领了包括庄浪在内的河陇地区,并长期对其实行统治。在这种情形下,大量的庄浪汉民纷纷外迁,使这里日渐荒芜,人口越来越稀少。”①这些因素是庄浪佛教文化进入衰落期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物很少。到北宋时期,庄浪地区佛教文化进入了相对繁荣阶段,寺院的修建、石窟的开凿充分说明了这一现象。具体表现在寺院规模大、佛教遗物数量多、艺术价值高、信众广泛等诸多方面,既有北宋时期全国佛教文化的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和独特性,因此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庄浪出土的一些佛教遗物及其铭文,对这一时期佛教文化進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史料,对庄浪地区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概况、地域性特征作一探讨。

1 北宋时期庄浪地区佛教的概况

庄浪地区的佛教文化经历了北魏传播与发展期、唐代衰落期,到北宋进入繁荣期,修建寺院,开凿石窟,出土了大量佛教遗物。

1.1 修建寺院

北宋时期,庄浪地区的寺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自北魏建寺以来,历经发展及衰落,在北宋时期继续流传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另一种是在北宋时期初建的寺院。

宝泉寺 宝泉寺遗址位于庄浪县良邑镇李咀村,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北魏佛教文化遗址。遗址地在李咀村东南寺棱山下,其东面有一眼泉水,因水质甘甜,四季长流,当地群众称该泉为宝泉,寺院因泉而得名,为宝泉寺。李咀村是天水去往平凉古道的一处驿站,从天水方向而来的古代商贾,出庄浪县城,下马休整,在水泉边饮马,在宝泉寺上香祈福,随后,又赶马去向小六盘。随着古道商贸物流的日渐繁荣,宝泉寺的佛事也日渐兴盛。早在北魏时期,宝泉寺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重地之一,卜氏石造像塔即是北魏时期的佛教遗物。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以及吐蕃的长期统治,唐代庄浪佛教文化进入了衰落期,宝泉寺也是如此。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佛教文化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具体表现在该寺出土的佛教遗物上:

八面体石经幢 1986年4月庄浪县良种场院内出土。石灰岩质。长152厘米,直径39厘米。共刻字32行,每行35字,共计1100余字,但文字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认。文中可见的纪年为“建中靖国元年”。

九面体石经幢 1986年4月庄浪县良种场院内出土。石灰岩质。长142厘米,直径39厘米,面宽16厘米。每面刻楷书字4行,共32行,每行40余字,共计1250字(图1)。上刻纪年为“巨宋绍圣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文题为“德顶宗胜陀罗尼经”。文首刻署“男、洛苑使泾原路第二将军渭州驻扎雷胜”,末云“生父母累劫,亲姻读诵金诠、见闻随喜、抱识舍情、同登彼岸”“水(逻)洛医人彭城刘晖书,义渠荔菲蕡刊”。

释迦院 位于庄浪县水洛镇王庄村,地处二郎山南面,水洛南河北面的寺平塬上。据说此地因有寺院而得名为寺平塬。释迦院塔地宫位于庄浪县寺平塬二级台地上,其与紫荆山皆属于二郎山脉,距离仅百米之遥。寺平塬地势开阔,地形与紫荆山高低相同,又属山南水北之阳地,是佛家选址建寺的绝佳之地。

庄浪县博物馆在历年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调查中,在释迦院塔地宫附近多次发现了宋代的琉璃瓦残片(图2)。这一现象表明在北宋时期,此处当有寺院存在。而今,只有释迦院塔地宫尚在,寺院和释迦院塔已荡然无存。《宋会要辑稿》记载:“诸路转运司,应部内诸州有神庙、不系赐额佛堂,无僧主持,据山险孤回之地,为盗贼藏伏者,并令毁拆。”①释迦院有可能也是在这一时期被毁的。

2005年9月26日,庄浪县释迦院塔地宫被盗掘,瘗埋佛骨舍利的石棺被移出地宫,石棺铭文记载:“大宋元祐元年,岁次丙寅拾月壹日乙酉朔,施主:李利涉、刘泽等二人,舍水洛城释迦院塔下葬佛骨石棺一座。岁改年移,愿不毁。于寔故志。”由此可以确定,此石棺为北宋时期的佛教遗物。明确记载了寺平塬有塔且有院这一重要信息,并在塔下地宫中下葬佛骨石棺一座,显然石棺铭文中的院就是寺院,也可以明确塔在寺院里面,该寺院应为释迦院。

磁州窑蓝绿釉黑花方炉 1975年水洛镇寺平塬遗址出土2件宋代蓝绿釉黑花方炉。其中一件高18.4厘米,口边长24.0厘米。体呈方斗形,下接四足方座。敞口,方唇,斜直深腹,四面梯形,平底。通施孔雀蓝釉。炉体四面彩绘,一件内饰芦雁纹,外绘折枝花卉纹(图3),现藏于平凉市博物馆。另一件开光内外均绘折枝花卉纹(图4),现藏于庄浪县博物馆。它们应该是寺院内的香炉,代表了磁州窑制瓷工艺的水平,弥足珍贵。

铁佛坐像 水洛镇寺平塬遗址出土。高10厘米,宽4.3厘米,厚3厘米。头顶有珠严,面部圆丰,慈眉善目,袒胸,内着裙,外着双领下垂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图5),神态安详。

石棺 2005年水洛镇寺平塬释迦院塔地宫出土。长99厘米,宽65厘米,高90厘米。灰砂岩质。由棺盖、棺身、棺座三部分组成。棺身略呈长方形,下部出沿,在出沿的平台上钻有许多细小圆孔,平台下方四周雕凿凹形如意头纹,前后各两组,左右各四组,排列有序,下部为三级须弥座,底部内凹,底座顶部四角雕凿凹形方槽,可与棺身底部四角凸起扣合。石棺通体施黑彩,保存完整(图6)。石棺尾部阴刻铭文计122字:

大宋元祐元年,岁次丙寅拾月壹日乙酉朔,施主:李利涉、刘泽等贰人,舍水洛城释迦院塔下葬佛骨石棺壹座。岁改年移,愿不毁,于寔故志。施主李利涉,施主刘泽,进士刘中下书,石匠李政刊。

释迦院修塔,主讲经律,沙门:定芝,小师:志才;本邑户民助酒会数人:郑仕宗、王信、赵远、高安、张和、梁仕明、杨义、刘齐、李吉、吴显。

1.2 开凿石窟

宋代时期,庄浪地区开凿的石窟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皆开凿于云崖寺内。虽然宋代石窟规模小,数量少,但对于研究庄浪宋代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1窟 方形平顶小窟,目前不能到达,通过望远镜观察可以看见窟内的部分内容。窟内正壁一佛坐于方台上,右壁一菩萨,左壁难以观察造像组合,应该是一佛二菩萨,保存基本完好。“右壁的菩萨,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裙,身材较粗短,另外还可看见正壁佛的袈裟衣角,从这些特点看,与武山木梯寺石窟第5、7窟内的造像相同,应该是宋代的作品。”①

竹林寺2号窟 为长方形敞口平顶窟,面阔5.92米,高2.20米,顶部残留少许壁画,烟熏严重,内容难以辨认。正壁设长方形坛基,有一个圆形图案似为头光。“其造像风格与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后期塑造的一佛二菩萨相似。第127窟的这一组造像时代约在宋、元之间,所以可将朱林寺石窟第2窟确定在宋元之际。”②

木匠崖(木匠爷石窟) 或称舍身崖。为一高8~10米、宽15米、深5米的天然岩洞。相传一位笃信佛教的木工修建好云崖寺石窟群之后,不慎从此险绝处坠下悬崖,粉身碎骨。时人认为是脱化成佛了,为了纪念他,称此崖为“舍身崖”,亦称“木匠崖”,并为其凿洞塑像。“洞下有零星桩孔,正中有一泥塑造像,保存完整,似宋代风格。”③

2 北宋时期庄浪地区佛教的特点

北宋王朝是在平定内忧外患、统一五代十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北宋庆历三年(1043)刘沪将军收复水洛城,到《皇宋王家城城隍庙碑铭》立碑时间嘉祐五年(1060),水洛城出现了秀林美实、田畴膏壤的繁华景象,再到政和五年(1115),宋夏边界狼烟再起。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只有短暂的几十年时间。庄浪出土有纪年铭文的北宋时期佛教文物为:元祐元年(1086)释迦塔院地宫出土的石棺、绍圣元年(1094)在宝泉寺的九面体石经幢、建中靖国元年(1101)在宝泉寺的八面体石经幢、崇宁(1102—1106年)寺平塬出土的崇宁通宝罗汉像陶模。从铭文记载可知,北宋时期庄浪佛教的发展,正好在这段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时期。可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佛教文化的发展。

2.1 寺院规模大

1986年4月,庄浪县良种场院内出土了两件北宋时期的石经幢,如前文所述,都是由宝泉寺搬运至此。由石经幢体积和高超的书法艺术可知,宝泉寺在北宋时期应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

释迦院塔地宫出土了瘗埋佛骨的石棺,铭文记载了释迦院塔下葬佛骨石棺一座,说明了此寺院有佛塔。并且地宫正中有一佛二弟子砖雕图案,二弟子图案已被盗掘者撬下,现藏于庄浪县博物馆。同时,在寺平塬遗址中发现了许多佛教遗迹和遗物:磁州窑蓝绿釉黑花方炉、佛像陶模、铁佛坐像、释迦院塔地宫、石棺等,遗物数量比较大,工艺精美,研究价值高。

2005年10月9日平凉市文物管理局对释迦院塔地宫进行了清理,“塔基东西残宽约8.5米,南北由于五十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毁坏不清,深3.5米。顶层为0.3米的灰褐色扰土层,下为夯土层,再回填夯打而上,土层厚度4至10厘米不等”①;地宫内有菊花纹砖雕1块、牡丹纹砖雕3块、仕女图砖雕2块,以及一些施主的姓名。另外有墨书题记二处:“字体为行书。宫门上部第一层平砖中间墨书‘张行□。北壁第二层平砖偏东墨书‘康。拱券门内两壁有对称墨绘,漫漶不清。”②这些遗迹和遗物反映了释迦院规格高、规模大、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此外,参与宝泉寺佛事活动的施主雷胜,参与释迦院地宫下葬佛骨石棺的刘中下,一个是驻扎在平凉的将军,另一个是进士。二者皆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能够在寺院进行礼佛活动,并且雷胜不远百里两次来宝泉寺进行募捐活动,足以说明了宝泉寺、释迦院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规模宏大。

综上所述,从佛教遗物的体积、数量、精美程度以及高超的书法艺术等诸多方面考证,宝泉寺和释迦院在北宋时期的规模可见一斑。佛教遗物上的铭文,反映了参与佛事活动的人物既有将军雷胜、进士刘中下等上层人物,也有普通百姓,可以说是全民参与佛事活动,表明当时佛事活动场面壮观。从释迦院塔地宫附近发现的琉璃瓦残片可以推知,当时释迦院金碧辉煌、规模宏大。

2.2 信众广泛

“到宋代,佛教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从影响的阶层而言,从皇帝到各级官僚、士人,乃至普通民众,无不接受佛教;从社会思想而言,佛教及其理论已经具有基础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儒学。”③从北宋时期庄浪佛教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如此,无论从北宋元祐年间的石棺铭文所记参与本次活动者的职务,还是从石经幢施主雷胜而言,他们都是当时社会中的上层人物,一个是进士,一个是将军。

“宋代寺院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中心的地位。不仅寺院的出家人往往具有给信众指示生活方向的地位,寺院以其幽深宁静,又有相当藏书,往往是学人探讨学问之处。”④宝泉寺、释迦院塔的地理位置正如上述所言,远离尘嚣,处于幽深宁静之地,是文化人探究学问非常向往的地方,并且从瘗埋佛骨的石棺、石经幢可以看出,一些佛教活动,他们也乐于参与其中。由此可见,北宋时期,佛教对上层社会的文化人有一定的影响。

从庄浪发现北宋崇宁年间制作的一些佛教陶模中,有“崇宁通宝”钱纹罗汉像、水月观音菩萨(图7)、弥勒佛(图8)、释迦牟尼涅槃(图9)、磨喝乐、童子礼佛等。這些佛教陶模生动传神,栩栩如生,阴模纹饰刻画繁简错落有致,形象逼真,蕴含着丰富的宋代佛教文化内涵。这一现象说明,在北宋时期,佛教文化在当地居民生活中有一定的影响。“佛教的教义、修行方式逐渐简易化和平民化,‘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的景象自此产生,佛教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可以说,宋代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的时期。”③

此外,2005年5月9日《皇宋王家城城隍庙碑铭》出土于韩店镇西门村古聂城。此碑记载:“水逻三山东来,二水分注。主阜中位,如虎之踞;客冈旁拱,如凤之舞。又其东山有青铜白金,秀林美实;大车之扑,广夏之材,民所取之,其利斯博。故其民弃泾原故土即水逻新居者万有余户,善利诱之然也。然又于三山两川间,可城可戍者有数十所。其川谷气候,田畴膏壤,在秦之下、陇之上。”①通过以上碑文记载可以推知,北宋时期,庄浪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适合人们居住,故而从泾原来庄浪居住的民众有一万多户。这些外来民众受到当地佛教文化的影响,其既是北宋时期庄浪佛教文化的继承者,又是佛教文化的传播者。正因为地广民众的社会环境,使庄浪佛教文化在北宋时期不断发展,呈现出了相对繁荣的景象。

3 结语

北宋中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在统治者保护和支持佛教的政策下,以及佛教教义的简化,使佛教盛行于平民大众之中,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信仰的宗教,并对宋代文化习俗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庄浪北宋时期寺院、石窟、佛教遗物等资料的整理分析,并对佛教文化及其特点的论述,说明在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发展速度较快,比较繁荣,这些都可以通过出土的佛教遗物得到充分佐证。同时,佛教文化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深入人们的生活。种种迹象表明,佛教文化在北宋时期已经确立了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北宋佛教文化
城市化视域下的中国佛教文化景观研究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佛教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