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文物保护现状及传承利用探究
2021-05-19杨梅
杨梅
摘 要:文物活化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应加强认知与解读,做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文章从灌南县文物总体情况、文物保护初见成效、文物保护存在的有关问题、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建议四个方面对灌南县文物保护现状及传承利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文物;保护现状;传承利用
灌南县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拥有不少独特的文化遗产。目前灌南县活化文物的意识还较为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物活化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致在文物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观念守旧、重视度不够、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加强认知与解读,做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非常重要。本文从灌南县文物总体情况、文物保护初见成效、文物保护存在的有关问题、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建议四个方面对灌南县文物保护进行了一次大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灌南县文物总体概述
目前,灌南县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85处、可移动在册文物380件,不可移动文物点主要有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等。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处,即汤沟酒窖址;市级文保单位2处,分别为长茂石经幢和三口石经幢;县级文保单位3处,分别为汤曙红烈士墓、大庙汉墓群、龙沟汉聚落遗址。可移动文物主要收藏于三个馆中,其中县博物馆350件、县档案馆3件、县革命纪念馆27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128件,普通文物182件,未定级文物67件。另外还有部分馆藏文物和130余件三口出土窖藏文物(未定级)。也有不少文物隐藏在民间。这些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点,是灌南县两千年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和风俗民情的重要见证,弥足珍贵。保护它们,就是保护灌南历史,因此,加大保护力度刻不容缓,这也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
2 文物保护初见成效
2.1 信息建档
结合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我们收集了灌南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点全部的信息,包括名称、年代、地址、面积、状况、数量、权属、简介、图片等,为后续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数据信息保障。
2.2 加固维修
争取到江苏省文物局和省财政厅下拨专项维修经费80万元,用于维修老机械厂旧址的水塔。目前,已维修完成,正等待上级部门验收。省保单位汤沟酒窖址附属建筑正在维修中。
2.3 两线划定
圆满完成县域范围内5处市、县级文保单位文物保护地带和文物保护范围“两线”划定工作,并及时上报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门。
2.4 严格监管
安排专职人员,对文物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安全巡视,每个文物点每年巡视6次以上,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聘请文物保护志愿者,对省、市级文保单位每月巡视1次以上,并将文物巡视图片上传至市文物监控平台。对大型建设工程,均组织人员到现场勘察,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2.5 普法宣传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普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已连续开展10年,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2.6 文旅融合
结合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协助有关部门推进革命纪念馆和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建设,开辟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路线,文化旅游发展基础良好。
2.7 成立收藏家协会
2019年,扶持成立了灌南县收藏家协会,接纳会员50余人,收藏文物千余件,其中有些人还拥有私人博物馆,如胡长荣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卞华平的酒器博物馆、王伟的古钱币博物馆等,成为灌南县文物保护事业的有益补充。
3 文物保护存在的有关问题
3.1 不可移动文物基础较差
3.1.1 文物建筑参差不齐
一是古建筑。灌南县现有古建筑16处,主要为寺庙、民居、工业建筑等。灌南境内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分布有“九庵十八庙”等,但20世纪“文革”期间大部分寺庙已被毁,少部分仅剩遗址遗迹,且留存资料少,如五队长茂石经幢,目前仅有西来庵、义犬庵、东庵等几处香火尚存。工业建筑如汤沟酒窖址及其附属建筑保存良好。由于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及城镇改造因素,古民居都较为陈旧,有的已不堪使用,有1处已被住户改建成二层小楼。二是近现代建筑。灌南县近现代标志性建筑共13处,主要为纪念性建筑和近现代标志性工业旧址。纪念性建筑主要为烈士陵园,有些仍在使用,但保护状况参差不齐,县城保护较好,乡镇保护较差,各资源点分布较远,无法形成合力,有些纪念性建筑因为缺乏经费的支持或因无人管理而荒废。工业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很多工业建筑旧址屋顶漏雨,墙壁风化,亟待维护。
3.1.2 文化遗存破坏严重
一是古墓葬。灌南县现有古墓葬17处,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古墓葬因旱改水皆被平整为耕地、林地或宅基地。目前,只有陈集汉墓地表以上尚残留1.5米高土堆,其他古墓葬地表以上特征已荡然无存。(根据村民回忆,这些古墓葬大的高10多米,占地二三十亩;小的高5米多,占地十多亩。)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记得古墓葬地点的村民越来越少,保护前景堪忧。二是古遗址。灌南县目前共有古遗址32处,主要为聚落遗址和古建筑遗址。这些古遗址皆分布于野外,特征改变大,保护难度大。很多古遗址已被改为耕地、林地或宅基地等,找到准确位置难度大。
3.1.3 基础设施普遍很差
灌南县不可移动文物点除了省、市、县文保单位、几座寺庙及民居外,基础设施普遍很差,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基本没有,文物安全存在隐患。
3.2 可移动文物利用不足
3.2.1 馆藏文物数量少,精品文物更少
对比周边灌云、东海、赣榆等县区动辄两三千件的文物館藏量,灌南县博物馆仅有区区300多件,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能起到“镇馆之宝”作用的文物精品更少。即使放眼全省,灌南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和精品文物数量也处于最末游。
3.2.2 馆藏文物利用不足
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目前包括灌南县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和个别私人博物馆,藏品大多仅限于展览。缺乏理论支撑,不成系统,新出土的文物更是缺乏研究,文物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3.2.3 石刻文物无处安放
目前,灌南县博物馆共征收古石刻30余块,状况基本良好。石刻没有固定场所安放(目前仅是租了临时场地存放),不方便研究利用。目前,仍有部分野外古石刻遗落村民家中,征集未果,如三圩闸碑。
3.2.4 馆藏文物安防设施落后
经省、市主管部门反馈,灌南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安防设施落后。目前,已聘请省内专业文保公司,针对我县博物馆,制订系统性文物安防升级方案,积极申报展厅、库房安防保护项目。
3.3 文物保护保障条件薄弱
3.3.1 馆舍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灌南县博物馆无独立馆舍,和县图书馆共用一个建筑,仅有一个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在省内属于最小的,其他文物修复等功能厅无法设置。虽然去年底展厅和库房改造工程完成,但仅限于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馆藏文物依然无法充分展示,更无法承接大型展览。
3.3.2 人才队伍不合理
灌南县文博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问题。初步统计,全县各类文博人才(包括收藏爱好者)不足100人(民间收藏家协会50余人,乡镇文化站10余人,县馆5人,其他文物爱好者二、三十人),这些人中接受过文物专业知识系统培训者寥寥无几,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且年龄普遍偏大。灌南县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更是严重不足且人才结构严重不合理、梯队建设断层,已经青黄不接了(目前,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面临退休);还存在专职不专用的现象。真正参与文博工作的人少,工作要想做细、做到位难度比较大,甚至有些工作难以进行。
3.3.3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在文物保护“十三五”规划中,早有计划维修各文物点,也曾多次打报告向县政府争取维修资金,但因灌南县财政十分困难,维修资金迟迟不能到位,维修工作举步维艰。目前,仅有老机械厂旧址争取到省级财政资金得到维修,汤沟酒窖址由汤沟酒厂自行出资维修。
4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建议
灌南县文物保护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尤其是“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4.1 进一步加大文物普法宣传
4.1.1 拓宽宣传途径
在“三馆联动”等展示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文物宣传方式,拓展文物宣传渠道。
4.1.2 创新宣传方式
创建灌南文博公众号平台,广泛利用手机、媒体、网络等各种平台普及文物保护知识,真正使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4.1.3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加强国有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如联合胡长荣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举办“农耕文化实物展”、联合县收藏家协会举办“灌南文物精品图片巡回展”等都是很好的举措,可以继续保持。
4.1.4 丰富展陈活动
策划实施一些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的原创性陈列展览。有计划地引进县外高水平的展览,积极推进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引进省内高层次文物展览(目前,由于展馆条件限制,高层次的展览无法承接)。
4.2 进一步夯实基础
4.2.1 做好文物保护规划
保护文物,规划先行,也是保护项目争取资金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做好“十四五”期间灌南全县文物发展规划,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研究文物保护与融合发展渠道,主导文物活化利用。
4.2.2 解决博物馆馆舍问题
地方政府应负起公益性事业的主体责任,加大对文物事业的投入,解决灌南县博物馆馆舍问题。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发挥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诸多功能,建设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更好地促进文旅融合。
4.2.3 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定期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巡查,完成灌南县所有文物点“两线”划定工作,完成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和预防性保护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开展地下文物勘查、测绘、定位工作。
4.2.4 广泛开展征集工作
不斷拓展馆藏文物的征集范围和渠道,丰富种类,增加数量,提升档次,构建科学合理的藏品体系。
4.2.5 优化人才结构
通过引进文博专业人才、聘请民间文物专家和志愿者等方式,壮大文物人才队伍。培训现有人才,加大对馆藏文物及地方特色文物的学术研究。
4.2.6 加强文物市场管理
严厉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维护正常的文物流通秩序。做好文物行政审批工作,对城镇地块开发前按有关规定做好地下文物勘查工作。
4.3 推进文旅融合
4.3.1 建设红色旅游
灌南是革命老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利用好革命文物,整合革命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定期举办相关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儿童坚定信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4.3.2 发展工业旅游
利用汤沟酒等产业文化优势,协助有关部门推进文旅融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研发和推销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文物衍生品和服务项目。
4.3.3 还原历史景点
针对灌南县许多历史遗迹已经消失的情况,可根据未来城市发展和文化需求,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遗迹(张家店古镇、法灵寺、龙沟汉聚落、上马台、惠泽巡检司、长乐镇、鱼场口镇、引羊寺)等进行复原、诠释和再创造。
4.3.4 打造城乡景观
可以采用场景复原、遗址公园(二郎神遗迹公园)、景观带建设(盐河景观带)、特色小镇建设(汤沟酒文化特色小镇)、博物馆布展等方式,对灌南特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
5 结语
总之,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我们要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导下,充分利用灌南县丰富的文物资源,推动灌南县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文物工作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努力使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