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在佳木斯
2021-05-19石悦
石悦
东北大学的前身是延安大学。东北解放后,党中央决定,把延安大学搬到东北,改办东北大学。该校搬迁历时3个月,行程3000余里,最后一批师生于1946年6月1日到达佳木斯市。
1945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主席亲自到延安大学,向校长周扬、副校长张如心传达党中央的决定,要延安大学搬到东北,办东北大学。10月25日深夜,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接见周扬、张如心等延安大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时指示说:“你们去创办东北大学,是新型的东北大学。”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组织成立了去东北建校的先行队伍。行军的编号是“松江支队第四大队”。周扬任队长,张如心任副队长,刘程云任副队长兼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中队,鲁艺为第一中队,自然科学院为第二中队,行政学院为第三中队。就这样,延安大学六七百人便告别了延安,开赴东北。到东北后,校址先设于本溪,由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决定改名为东北大学。张学思兼任校长,白希清、舒群任副校长,张松如任教育长。在1946年2月20日的《东北日报》上首次刊登招生广告。至此,这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学,迎着纷飞的战火,在东北的大地上诞生了。学校最初的任务是:“培养为人民服务、献身于新中国、新东北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实业和医学等专业人才,并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致力于国家文化水平之提高。”因国民党军不断向北进犯,该校曾迁至安东(今丹东)、通化、长春等地。1946年5月末,该校迁至佳木斯。
学校定居佳木斯之初,原有1处校址50个房间,总面积为1700平方米。由于合江省和佳木斯市党政领导的支持,校舍陆续扩大到6处,拥有350个房间,总面积达万余平方米。原来都是破旧房舍,经全校师生夜以继日的修整,使学校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东北大学在佳木斯,设鲁迅文艺学院、社会科学院、医学院、自然科学院、教育学院。当时东北大学师生边建校边制订学习计划,复课学习。课程设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科学》《解放区建设史》《九·一八以来的中国》《时事》《中国历史》《中国语文》等。主要进行以中国革命理论为中心的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急需的业务知识传授。教学上采取上大课和民主讨论的形式,每个环节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学校的党组织由支部改为总支,受中共合江省委领导。张如心到校主持工作后,党总支改为党委,增设了党组。党委书记为张如心,副书记为刘程云,教职员工520名,其中党员有170名。
东北大学在佳木斯的2年中(1946年6月至1948年6月),招收了3届学生1734人,经短期训练,分配到当时的合江省、辽宁省、牡丹江省、嫩江省、黑龙江省、松江省、吉林省等地中学、机关工作。有的还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战争。1948年6月,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后定址长春,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
在党的领导下,东北大学继承和发扬了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和革命传统,在斗争的风雨里发展壮大。为东北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她的光荣业绩,将永远载入东北解放區教育的史册。
(编辑·李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