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生命教育的科技化价值

2021-05-19蔡传杰卢迪刘昱秋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技化育人价值

蔡传杰,卢迪,刘昱秋

(1.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2.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3.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诺贝尔曾说:“生命,是自然付给人类雕琢的宝石。”这表明,人要在自由支配事物的基础之上制造有用事物,最后享受惬意事物[1]。所以教育的意义,是在生命的宗旨之上,延续人的发展。生命教育的起点是尊重生命、直面生命,结果是提升生命品质、带给生活美好[2]。

随着社会发展,当代社会出现了理性博弈,一方面,科学发展与技术变革刺激了人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功利主义和产品效益化使得人远离自然束缚,这种渐离成为了社会常态。生命教育的未来,不得不面临科技的挑战。

一、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

生命教育有三种基本的界定,第一种可以视作“教育内容”,包括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爱惜生命、实现生存能力与追求人生意义;第二种被视作“生命价值”,根据人的发展要求,引导人的创造性发展;第三种则是“价值的传达”,从人类文化和学校教育的视角来讲,它被当作是特定的理念与精神的延续。我们说,第一种界定可以视为一套完整的生命知识,而后两者则是对“教育内容”的描述与价值传达的解释,也即是“生命的实践”。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最重要的就是完善价值[3]。结合学生发展的特性,关于生命教育价值的取向,应该定义出三类。

(一)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生命教育的“育人”,是一种行动导向。它的育人即是培养人格、适应社会以及融入自然。以学校视角讲求立德树人,以学生视角是塑造人格。育人价值的核心,是对人的质量的关注,经历“他育—化育—自育”三个主要阶段。他育,即是通过学校与教师、教育内容进行生命教育;化育,则是具有号召性的“感化式教育”,如爱默生所说的,“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大思想和生命”,使学生感同身受,达成生命教育的价值;自育,是育人价值的最高境界,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能够自我思考、自我管理、自我培养。总体来说,育人的价值在学校生活中有着多元体现,包括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培养健康心理、掌握基本生存技能、熟悉社会生活资源。

(二)文化营造的价值取向

所谓生命教育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当中,且极富生长力。生命教育,应当是文化营造的隐性桥梁。文化营造是一种树干价值,遵循“扎根—生长—茁壮”的过程,且整个过程,需要实践为牵引。生命教育的文化富足感,能够给予校园感染力、活力以及生命力。文化通过生命构建的氛围,能够带给学校的价值是鲜活和积极的。贯穿在生命教育中的文化价值能够影响到的场所包括教室、操场、食堂甚至办公室,且不仅在学生间传播,还存在着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除了校园文化,生命教育的文化价值,更要求家校并行。生命教育能够提供平台,搭建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乃至于提供场所和资源,营造家庭生命文化。归根结底,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结合,才是生命教育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现。

(三)多元化的生命价值取向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生命教育共同体的一致目的是使学生处理好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价值联系。多元的生命价值,遵循着“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体验生命—创新生命”的基本顺序。随着社会分工愈加细致化,社会生活出现了人文理性支撑、科学理性支撑、技术理性支撑的多元生活方式,致使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愈加多元化。新世纪以来,在教育中常提到要有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这与人类生命的意涵中进步与发展的要求相呼应。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足以说明,多元生命价值取向的唯一终点,就是通过不断创新以此稳定生命繁衍。而生命教育在这种取向的视域之下,承担着工艺传递和思想传递的两个共同责任。前者是一种生存手艺、技能和生存方式的培养,后者则是对生命的态度、观念和主张的强化或修正。基于此,学校的生命教育培养方式也是多元的,德育培养“善良与和谐”,智育培养“能力与创新”,体育培养“健康与发展”,美育培养“审美与感悟”,劳育培养“意识与行动”。

多元化的生命价值取向与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文化营造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三者映射出一个内容:生命价值的取向既是“动”的,也是“静”的,所谓“动”,是一种实践,它可以是行动过程本身,也可以是产出的事物;所谓“静”,即是指思维过程,它改变人的观念、主张和理解。

二、生命教育的科技渗透

科技,在这里分为科学与技术。首先是科学,它是一种有序知识系统的集合;再者是技术,它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原理,可以产生新事物,也可以改造已有的事物。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看,科学与技术,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分,科学是无形的,常用于解释“为什么”或者“是什么”,而技术是有形的,多用于发问“怎么做”。显而易见,技术和价值取向中“动”的特点类似,都包含着活动过程或生产,而科学则能够投射到“静”当中,都是一种思维过程或内容描述。所以可以说,生命教育的每一个价值取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化价值。

(一)科技育人的理解

蔡元培先生提出过两个词,一是“教育救国”,二是“科技救国”,足见科技育人早已具有意义。因而科技育人的目的,也即是参与人的科技发展。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出现,为生命教育提供了诸多便捷。首先改变的,是育人的形式。传统的生命教育是“四步走”,第一步先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学校教育当中,第二步创建师生环境,第三步是传统的“讲解”,第四步则是在实践中检验生命教育的成果。随着科技发展,传统的方式现在看来,好像是“枯燥的、乏味的”旧事物了。学校科技育人的目的还是要形成学生的自育,而科技的出现,在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任务。首先是他育,学校和教师利用现代化媒体进行信息化生命教育,能够将生命教育内容变得可视化、生动化以及轻松化,育人过程中,双方就会产生对生命极大的“兴趣”;再者是化育,新媒体的出现,能够让学生在脱离课堂之后,有意无意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最后是自育,科学带给学生思考,关于宇宙天文、自然现象、四季更迭、农作物生长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问“为什么”,而技术带给学生能动性,让学生发问“手机是如何制作的”,并学会去“算一算、试一试和做一做”。

(二)科技文化的价值内涵

科技的运用一来关系到社会文化发展,二来直接影响人的生命价值[4]。这要求着生命教育能够产生科技与文化的联结。其实,科技在文化价值的树干中,能够承担多重角色。在文化扎根环节,科技的作用是固化,即以持续发展的说服力支撑文化的价值;在生长环节,科技的作用则是为文化“提供营养”,保证文化的根基不断、且持续为人所认同。以校园文化为例,如果在学校成本范围内进行校园文化教育时使用投影技术在校园上空展示出“XXX学校”字样,则可告知学生,我们应当感谢科技的进步,也同时为能够成为本校的学生感到自豪。反过来,科技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生命教育的目的如出一辙。科技的一个隐蔽特点,就是包含主体间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以及引发人们对于文化现象的思考。所以,科学文化精神应当是生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在家庭文化价值当中,科技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生命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不拘泥于使用课堂或校园中的科技,甚至于家庭文创、家庭关系和家校互动,也能够见得到科技的影子。家庭文化影响到人的先赋型,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存在于不同阶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中,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阶层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它在引导、促进甚至阻碍学生成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科技在这种资本中,存在创新的张力。比如,许多教学内容在线上进行,家长准备Ipad、手机、电脑供学生上课,形成了一种新的家庭关系——“人手一部手机”。一些家庭从聚会聊天,变成了聚会各自看“朋友圈”。这是一种基于科技发展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改变,主观上先不论对错,能够证明的是,科技在文化价值取向中,产生出了极大的影响。

(三)科技的多元性

世界正在进入“人以为人”的自觉时代,即人的自觉时代[6]。生命教育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倡导人的生命自觉。而在这种“自觉化运动”中,多元性的科技自觉最为关键。依照认识、敬畏、体验、创新的步骤,能够清楚发现,科技在每个步骤中都有体现。随着生命教育的方式现代化,在认识生命的途径中,媒体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共有五个:第一,网络带宽;第二,移动终端;第三,网址无限化;第四,互联网智能化;第五,内容交互化[7]。但随着科学与技术被区分,让生命教育的科技多元性有了更多的细分。科学在生命教育中,已经开始指导人的发展、创新;而技术在生命教育中,一直扮演着实践的角色。吴国盛教授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有这样的有趣观点:中国古代没有科学[8]。基于生命体验来说,古代器物之学,更多讨论的是技术。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事实上我们能够明确,生命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即是生命教育多元化价值中的“传递工艺”。而“传递思想”,则是科学带给生命教育的又一份厚礼。基于此,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科技多元性也显而易见,德育有“科技媒体”支撑,智育有“科技实践”辅助,体育有“科技方式”指导,美育有“技术产品”陪伴,劳育则使用“技术物件”。

总体上,可以说科技在生命教育中的价值能够渗透到方方面面,与其说是它的一种“陪伴”,不如将其定义成“引领”(图1)。未来社会在高科技的牵引下,人对生命、生活、生存的体验都会与以往大不相同。而生命教育所要教会人们的适应社会与适应自然,首要条件就是适应科技发展。

图1 生命教育中的科技渗透关系

三、生命教育科技化价值

与生命教育的科技渗透相反,生命教育的科技化价值是对社会发展的外延,是一种科技渗透的结果影响与反作用。可以说,科技渗透是科技化价值的先决条件,反之,科技化价值是科技渗透的良性成果。

(一)推动社会科技发展

生命教育中的科技化价值,也即是人的科技“态度”,直接反映在人改造世界的程度上。首先,生命教育的思维培养,作用于科学,使学生“明了科学、系统认识科学、规范使用科学、提出科学问题、解释科学规律”;其次,生命教育的工艺培养,作用于技术,使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设计流程、改造技术、生产产品”。接受生命教育的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从多方面改变社会科技发展现状。从国家层面来说,能够构建国际互联网安全平台,搭建战略性防御架构;从市场层面来说,可以改变当前部分科技产品落后于西方的现状,改变科技产品市场原有的不完善体系;从传媒技术与大数据上来看,能够发挥互联网优势,有效建立关系网格,为日常生活提供便捷服务;从多元化方式上来讲,可以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形成科技大框架,在一个完整体系内发现问题,利用整体思路综合思考,有助于快速解决科技相关问题。举例来看,生命教育学习者进入计算机领域,在算法上出现疑惑,在“科技池”中找到问题归因于数学,即可通过科技整合解决算法问题。所以,生命教育推动的科技发展,可以说是“真正整合的科技”。

(二)推动生命教育发展

在教联网时代下,生命教育已经实现了智能与生命的双和谐[9]。另一种解释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因为科技发展实现了双向互通。所以,生命教育中的科技价值能够推动新的科技发展,从而继续指导后续的生命教育进程。但是要注意人本和科技的和谐,上述提到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改变,即是过多关注科技而忽视人本的结果。生命教育的科技化价值,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大致上是这样的曲径:科技渗透价值带动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指导科技发展、科技发展再作用于生命教育。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不同的是,生命教育的层次与科技化的水平,在正向的循环中,都能够高于以往。以数学课堂为例,以往进入课堂的技术工具为三角尺、圆规等传统教具,如今的数学实践都可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可视化模拟操作。这中间经历的,就是科技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创新科技、科技又服务于教育的过程。而推动生命教育发展的科技化价值,又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价值,而新的生命教育,也是面向未来的新式教育。

(三)构建“新文化”体系——“生命文化”

生命教育中的文化存在四元模式,分别是家庭文化、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以及个人文化[10]。这其中,家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面对的主要文化。科技化价值的作用之一,就是将这些文化整合起来,形成“生命文化”。生命教育意涵的重要之处就在于人的发展,而“家中的人、校中的人”则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对象。因为生命教育强调利用科技手段实施家校并行,能够成为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的串联,而学生离开校园之后带出的科学思维与技术实践,也映射到社会文化之中,成为整合的另一个内容,即科技理性。同时,学生作为一个生命教育的学习者,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性,以及对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理解,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举例来说,教师通过微信通知对因为新闻报道国产5G技术领先从而对计算机感兴趣的高中生A到校参加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即是家庭、校园、社会以及学生A个人的四元联结,而这种四元联结,即是科技构建出的“生命文化”。而反过来,这种文化也会形成一种自觉,形成生命教育的一个特点。

生命教育的科技价值,对社会科技和其本身来说,都存在着发展张力,而它所构建的“生命文化”,对于每个民族、国家来说,都会有其独特性。以上是我国的生命教育中的科技化价值(图2),可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价值都是能够呼应未来的。

图2 生命教育中的科技化价值

四、结语

塞涅卡曾说,“善待生命,如此才能悠长”。生命教育的开展,一定是独具特色的。正如张卫民与王兵所说,办好生命教育,不能搞封闭管理,需要回归社会、回归自然[11]。要在自然中找科技,把科技带回生命教育当中,并且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科技化价值,将它们透过学生的思维与实践,重新投入自然与社会。同时,生命教育的科技化价值起到的更新文化的作用,也能够反过来指导教育领域中其它事件。

可以说,生命教育的科技化价值,不仅仅是一种取向,也是一种现象,它能够指导学生面向未来、面向科技。而在生命教育科技化体现价值的时候,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科技是把双刃剑,如何让好的科技价值渗透到生命教育,是一个往后仍需继续讨论的话题。

猜你喜欢

科技化育人价值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梅缘稻
普惠金融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应用高新技术打造医疗制药的科技化及信息化研究
他们用“五招”育人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