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情淡气和得养生
2021-05-19本刊编辑帅晓婧
■本刊编辑 帅晓婧
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一生醉心于国学研究和传承,既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更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美誉。
梁漱溟少年时体质孱弱,曾饱受病痛之苦,中年之后,他开始重视培养自己在养生方面的习惯和做法,活到了95 岁高龄。有人曾问:“梁先生如此高龄,还能有这样健康的身体,不少人都打听您的养生之道,可否作一些简单介绍?”梁漱溟先生说:“一定要说经验的话,在生活上少吃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回顾梳理其养生之法,除了几十年如一日食素,更与其品性、涵养、境界有关,“情淡”“气和”便是梁漱溟先生开出的养生“处方”。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意为正人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淡得像水一样,于是就成为真正的朋友,取得对方的信任,便亲。“情淡”便是这个道理,并不是要薄情或者寡情,而是说无论面对怎样的感情,都不要超出一个限度,即所谓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人都是有感情的,或浓或淡,但宜做到浓淡相宜为好,情切不可浓,浓则伤身,诸如爱情、亲情、友情。一旦超过限度,就会对别人有过分的要求或者期待,会使他人感觉到累;同时也会把自己过多地寄托在别人身上,失去了独立的自我,便免不了会为情所伤。人生匆匆几十载,精神状态贵在淡泊清净。
梁漱溟从20 世纪末进中西小学堂,开始明理世事,由自学而精通各种学说,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种种磨炼。且不论其政治上的功过和事业的成败,单说他品格上的修身养性,却不能不为人们称道。梁漱溟老人曾写了两句赠友和自箴的话:“无我为大,有本不穷。”同时还写了一幅座右铭,曰:“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梁先生说:“一个人遇事动不动就气盛、发怒,势必肝火攻心;如气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则又积气于内腑,两者都伤肝劳神,有损健康。所以说,气平情淡自长自消,算得上是人生身心锻炼的一项功夫。”
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豁达客观地看待一切,心态自然怡然自得,也少了几分激愤。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与人言者无二三。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豁达,才是生活中该有的生活态度。人要学会放平心态,学会驾驭生活,沉淀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每个人都在生活,但不是每个人都在享受生活。乐观的人在体会人间百态,享受人情冷暖。悲观的人在怨天尤人,顾影自怜。人生真正的精彩,都在平淡之中。
梁老的儿子曾说:“父亲之所以长寿,乃得之于对事对人的无我,以及平日生活态度的超然物外,远非得之擅长颐养。”他不刻意追求长寿,也不为衰老疾病而惊恐伤感,他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笑对人生。
20 世纪40 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他几经辗转磨难,回到了内地。他给儿子写信时谈到自己身处险境时的心理:“《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致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他把生与死,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既在人世,就要把生命运用起来,为国为民,不虚此生。1976 年,在他83 岁时,写完了《人心与人生》一书后,在致友人信中说:“我要做的事,大体将完工。虽精神身体俱佳,随年寿之自然,或将去矣。”
1988 年,梁老已95 岁高龄。4 月下旬,他因肾功能严重衰竭而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 月,病情更重,当友人来看望他,希望他早日康复时,他淡然一笑说:“我命已尽,康复不了。”讲时语气平静,神情自若。
过了几天,他又叫儿子到床边说:“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应该看得开些,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是这样了。有时候吃点药,吃点合口味的东西就可以了,不必延长寿命。”说时安详镇静,毫无伤感悲戚之意。6 月23日,梁老病情危急,当医护人员忙着抢救他时,他以极微弱的声音说:“我累了。我要休息,我要安静。”言罢心脏即停止了跳动。可以说,他到去世之时心境也是平和坦然的。
宋人有一首禅诗写得很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平和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通泰。在看透世间万事的规律之后,便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便不再会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挂怀,更不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过激的行为。儒家经典《中庸》中讲,“致中和”。什么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平和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把情绪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是懦弱无为,不思进取,而是一种不为外物所控、洞彻通泰的大境界。情淡则理通,气和则神宁。情淡气和,又何虑不能体康人健,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