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课例研究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例
2021-05-19李玲玉
李玲玉 范 煜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四川成都 610031)
引 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法治意识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沉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价值观,成为塑造小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
一、在小学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强大的精神力量,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其精神、思想、理念等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发挥其重要的教学价值,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念[1]。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精神财富,它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持续动力。
(二)小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
从我校小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来看,部分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深刻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笔者认为,此现象的产生与文化自信教育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高有关。如果此类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造成小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无法正确面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更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活动是十分迫切、必要的。
(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优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这一教育平台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应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生成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的价值观。
二、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课例设计框架
(一)遵循的原则
1.认知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与生活中随处可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呢?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学案例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采取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方法与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他们树立文化自信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感原则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爱国诗人及作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了解这些诗人及作家的生平,学习他们的作品,与他们产生共鸣。这样做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行动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明白文化自信教育必要性的同时,还需要将内化的知识通过外显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围绕精美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建筑等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为中华文化的宣扬者、守护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课例设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展示,这一过程被称为教学过程的组织。在此过程中,教师有计划、有秩序地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此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课例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任务
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搭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平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呈现清晰的教学计划,厘清学生每一步的学习任务,成为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2.创设教学情境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音频、图像、视频等手段引入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讲故事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导学生感知情境,对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分析,从而为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3.开展合作学习
有效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因此,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如将学生划分为4~6 人的小组。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共同讨论,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课堂成果展示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活动的意义,实现传统文化与生活的有效衔接。学生可以通过讲述中华故事、背诵经典、角色扮演深入体验课程主题,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
(三)教学评价
现阶段,部分学校仍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判依据,形式较为单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给学生带来的长期的、浸润式的影响,要从“回归生活”的角度进行评价,且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取代原本单一的评价方式。例如,积极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及家长评价(见图1),以完善教育实践评价体系,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时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图1 教学评价策略体系图
三、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增强小学生文化自信——以“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例
(一)“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重难点解析及教学建议
本文选取的课例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该单元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探索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国家”第9 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本单元的编写依据[3]。
(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教学样例
1.了解中华语言文字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除汉字外,还有藏文、蒙文等几十种文字,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共同书写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主要围绕我国美丽的文字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字,尊重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五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可塑性强。教师在课前可提前请学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和整理“你认识汉字以外的哪些文字”,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中华民族美丽的文字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2.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汉字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本课用“仓颉造字”的视频引入教学,以一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字本身形体优美,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个阶段的汉字都呈现出不同的字体风格,构成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还可通过展示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发展历程的相关图片,引领学生感受不同时期的汉字变迁及风韵。
3.开展“趣味汉字”小组探究活动
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元素,每个汉字都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超凡的智慧及伟大的创造力。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在早期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多姿的特点,与其表达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趣味汉字”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品味汉字的独特魅力。字中有故事,字中有文化,从汉字的形体中我们还可以品味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如“友”字最初是两只手握在一起,是情感认同和表示友好的意思。
4.说一说有趣的汉字
自古至今,汉字一直保持了独特的表意性,在每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古老智慧和文化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个汉字的故事,可采取绘画、讲故事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之后与同学们交流,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这样,每位学生都会行动起来,并在课堂上一起欣赏如图画一样美丽的文字。
5.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汉字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如今这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古老的汉字历久弥新,还在不断散发着新的活力。一堂课远远不能承载汉字本身的重量,教师能做的还有很多,如举办猜字谜游戏、布置以汉字为主题的板报、调查商铺广告的用字情况,甚至是学生互查作业中的错别字,都是在增进对汉字的认同和保护。开展此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能够实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认识、体验、发扬传统文化,从而使他们逐步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