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家庭规模缩小唱衰中国,错在哪
2021-05-18宋国友
宋国友
刚刚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平均家庭人口规模从“六人普”时的3.1人下降至2.62人。有美国学者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说这会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害,甚至削弱中国增长潜力。
中国家庭人口规模虽然下降,但横向比较,较为正常。从国际数据看,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家庭人口数均少于中国。美国2020年普查显示家庭平均人口为2.53人,欧洲大多数国家这一数据都在2.5以下。在东亚地区,中国家庭平均人口数也高于日韩。
中国过去10年家庭人口规模缩小与城镇化快速推进高度相关。从“七人普”数据看,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大量农村年轻人口离开原有家庭到城镇居住和工作,显著降低了传统家庭的规模。而在大城市,过去10年不少大城市推出的住房限购政策也促成家庭规模的缩小。为了买房以及获得优惠贷款利率,父母通常会支持及资助孩子购房,这也降低了家庭人口数。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人口不是一个持续减少的简单线性过程。从上述导致家庭人口平均数减少的原因看,随着城镇化以及住房政策趋于稳定,中国家庭平均人口数也将趋于稳定,甚至会有所上升。
家庭人口规模缩小是城镇化的结果,而非原因。同样,家庭人口规模缩小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认识到这两点,就不会得出过于危言耸听的结论。
在社会影响层面,血亲关系减少并不意味着社会信任就会瓦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用体系建设成就斐然,社会信任已从传统基于亲缘的信任关系过渡到基于市场、契约和法律的信任关系。政府信任体系构建及数据社会到来,强化了社会信任基础。即使血亲关系相对衰落,中国熟人社会特质仍然保存,熟人间信任依然存在,支撑着传统社会信任。此外,家庭平均人口数减少也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会发生巨变。中国家庭人口规模缩小只是正常的“分户”,并非“独户”,更非“绝户”。不管“一碗汤”“一站路”的距离还是同在一个县、同处一座城,年轻家庭对于父母的养老义务不会面临太多地理距离障碍。这一点不是缺乏家庭养老传统和“孝文化”的西方国家所能理解的。
在经济影响层面,家庭结构规模缩小可能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而非抑制经济增长。
一是消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很多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家庭规模缩小意味着耐用消费品支出增多。二是市场交易行为进一步增多,原有依靠亲属关系的非经济行为更多会转化为依靠市场关系的经济行为,这会增加市场交易规模,扩大中国市场容量。三是市场规则体系进一步拓展。离开了基于血亲关系的人际网络,才更需要规则和契约以减少交易不确定性,这客观上有利于市场规则体系构建。
在地缘政治层面,家庭人口规模缩小甚至未来总人口在拐点后减少,也不会对中国外交和国防战略产生重大影响,更不会威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多势众”从不是中国外交的力量来源,因为人多而准备战争也从不是中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现代战争早就过了以人数多寡论胜负的阶段。人口总量的略微波动不会对军事力量及军事战略带来重大影响。单凭人口数量变化就判定一国军事战略过于简单。
美国一些战略学者关注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主要是想从最新人口数据中判断中国发展潜力。部分美国学者似乎认为,在两国人口数据方面,美国优于中国,更具竞争优势。从家庭人口数量减少臆测中国未来的所谓“经济危机”,只是诸多人口数据解读中的一种。但正如上述分析表明,这种解读看似严肃认真,实则缺乏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把握,甚至混淆因果关系,得出的结论也就自然偏颇甚至荒谬了。▲(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