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东闽语的声调格局和演变趋势分析

2021-05-18徐馥琼

关键词:揭阳粤东汕头

徐馥琼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引言

粤东闽语的声调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八调型、不稳定型和七调型。八调型表现为平、上、去、入四声各分阴阳,和中古《广韵》的声调系统大致对应。平、去、入三声的全清、次清读阴调,全浊和次浊读阳调;上声情况不同,次浊上字跟着清声字读阴上调,且基本上都存在“浊去归上”①根据林伦伦(2001:01)的统计,《方言调查字表》中全浊去和次浊去在汕头话中读阳上调的有194 个,而读阳去调的只有147 个,比率是1.32/1。的音变现象,即有近半的全浊去声字读归阳上调,这些字读阳上调属于文读[1]。不稳定型源自八调格局,也发生了“浊去归上”音变,目前正处于从八调到七调的演变中,主要分布在潮普片(东起汕头市濠江区,西至陆丰市东部的甲子等镇)方言中。七调型是“浊上归去”音变的结果,已经是稳定的七调格局,但其演变原因和演变结果与不稳定型截然不同。

粤东闽语的特点是连读必变调,变调包括前变调和后变调两种,“前变调”指两字组中后字保持本调不变、前字发生变化所形成的调。多字组连调以两字组为基础发生前字变调,基本规律跟两字组一致,即按照其意义和语法结构划分为一定的音段,以音段的最后一字作为后字不变调,除后字之外的其他字都按照前字变调规律发生变调。“后变调”指两字组的前字保持本调不变、后字发生变化形成的调。前字变调属于基本的变调方式,后变调与前变调形成对照表示不同的语义、语法结构,或表示不同的语气,通常带强调意味。各方言除了有一套单字调之外,还有一套前变调和一套后变调。本文重点讨论粤东闽语的单字调系统,结合前变调系统讨论粤东闽语的声调格局,后变调依赖语句,参与决策的因素增多,本文暂不做讨论。

本文粤东闽语的材料包括汕头市区(原老市区)、汕头达濠(汕头市濠江区)、潮阳棉北(原潮阳棉城)、潮阳海门、澄海澄城,南澳县云澳、深澳、后宅;潮州市湘桥区,潮安区凤凰、文祠,饶平县黄冈、三饶、海山;揭阳市榕城区,普宁市流沙(新安)、洪阳,惠来县惠城、葵潭;汕尾市捷胜镇,海丰县海城、联安、平东,陆丰市东海、南塘潭头、甲子。

一、八调型

粤东闽语的声调系统以八调型为主流,在我们调查的方言中包括:汕头市区、澄海澄城、南澳后宅,潮州湘桥、文祠、凤凰,饶平黄冈、三饶、海山,揭阳榕城区,普宁流沙、洪阳,汕尾捷胜,海丰海城、联安,陆丰南塘潭头、甲子。和下文将要讨论的不稳定型相比,八调型声调系统的调型搭配比较合理,升、降、平、曲折都有,各调之间保持一定的区别度,所以系统比较稳定。从单字调各调的具体调型和前变调系统来看,八调型还可以再细分为三类,分别以饶平黄冈、汕头市区和揭阳榕城为代表点,称为黄冈类、汕头类和揭阳类。

(一)黄冈类

黄冈类方言分布范围广,遍布整个粤东地区。南澳后宅,饶平黄冈、三饶、海山,普宁流沙、洪阳,海丰海城、联安,汕尾捷胜都属这一类型。黄冈类总的特点是各点调型一致、调值也相近,平声通常为平调、阴上和阳上分别为高降调和高升调,阴去为曲折调,阳去为低降或低平调。

表1 黄冈类方言的声调系统表

(二)汕头类

汕头类的主要特点是阴去调失去曲折特征,变成低降调或低平调,目前有的方言处于两读皆可的阶段,有的方言已经完成音变。在我们调查的方言点中,属于汕头类的有:汕头市区、潮州凤凰、陆丰南塘潭头和甲子,陆丰东海也具有这个特征,但因为它只有七个声调,所以放到七调方言里讨论。

表2 汕头类方言的声调系统表

汕头市区部分年轻人的阴去调开始跟阳去调混,由曲折调212 变成低降调31[2]。

潮州凤凰的阴平,第一次调查时发音人读为平调33,第二次调查时发音人的发音调尾微升,记为334。凤凰的阴去本来是个曲折调,第一次调查记为212,第二次调查时发音人有的阴去字读212,如“泻、卸”,有的则读成低降调21,如“谢、舍”,说明其阴去调正在发生变化,由曲折调变为低降调。

陆丰南塘潭头方言的阴去调正由曲折调312 变为降调322。调查时发音人经常发为322,当调查人重新询问时,发音人在强调的情况下会读为312,两者不形成音位对立。

甲子方言的阴上调有两种前变调形式,当后字是阴上、阳平、阳入时,阴上前变调为24,后字是其他调时,阴上前变调为22。这跟揭阳型方言相似,只是发生前字变调分化的调没有揭阳型方言多,仅有阴上调,相关讨论放在下文的“揭阳类”。2006 年调查时,甲子老派方言①陆丰甲子方言语音存在新老派之别,详细情况参见拙文《粤东闽语甲子方言重唇合口字的轻唇化》(《中国语文》2012:02)。的阴去调尚存曲折特征,发音人有时发为低平22,有时发为曲折212,两个调之间不具有音位对立;新派则已经变为低平调。2019 年我们再次调查甲子老派方言,阴去调已经完全没有曲折特征,是一个稳定的低平调,记为22。

刘俐李曾经提到汉语声调变调的三种类型,其中简化型连调为了减少连调式调型的曲折程度以及升降的幅度,连调时通常变曲折调型为非曲折[3]。同理,在省力原则的调控下,单字调系统也有简化的要求和倾向,或者表现为调类的合并减少,或者表现为具体调型的简化,减少曲折度或降低升降幅度。汕头类方言阴去调由曲折调型变为非曲折调型,就体现了这一演变趋势。

(三)揭阳类

揭阳类声调的主要特点在于前变调,其阴上、阴去和阴入调有两种前变调形式,当后字是阳平、阴上、阳入时是一种调类,当后字是非上述三种调的其他调时变为另一个调类。属于揭阳类连调模式的有揭阳榕城、澄海澄城、潮州湘桥和文祠四个方言点。

另外,这四个点的阴上调出现在阴上、阴去和阴入三调之后时,由原来的高降调变为低降调,即前字阴上、阴去和阴入调发生前字变调的同时,后字阴上调也发生音变。对此我们不说阴上调的变化是发生了后变调,因其跟后变调不同:第一,粤东闽语普遍有一套后变调,后变调通常是为了表达或强调不同的语义、语气,而这四个点的阴上调在阴上、阴去和阴入三调的前变调后面发生变调,并没有这一作用,不强调任何附加意义或语气;第二,这四个点的阴上调有通常意义上的后变调(都为曲折调,同阴去调),且发生后变调时,其前字保持单字调不变。

林伦伦、陈小枫也注意到了揭阳榕城、澄海澄城、潮州湘桥的变调系统[4],他们的记录跟本文大体一致,调值上稍有差别,具体情况见下表3。

表3 揭阳型方言的声调系统表①1.澄海澄城阴上、阴去、阴入在阴平、阴去、阴入、阳上和阳去前分别为34、32、32,在阴上、阳平和阳入前分别为35、42、5。揭阳榕城阴上、阴去、阴入在阴平、阴去、阴入、阳上和阳去前分别为24、42、3,在阴上、阳平和阳入前分别为35、53、5。潮州湘桥阴上、阴去、阴入在阴平、阴去、阴入、阳上和阳去前分别为24、42、32,在阴上、阳平和阳入前分别为35、52、53。潮州文祠阴上、阴去、阴入在阴平、阴去、阴入、阳上和阳去前分别为24、42、32,在阴上、阳平和阳入前分别为35、52、54。2.潮州湘桥和文祠的阳平在前字位置变调为曲折213,但在阴去调213 前则读为21/221,这是受到后字相同调型调值异化的结果。

为什么阴上、阴去和阴入的前变调会产生分化?调类分化是这些方言发展出来的新貌,还是纯属保留旧貌?为什么阴上出现在阴上、阴去和阴入前变调后面时要变为低降调?

林伦伦、陈小枫没有讨论上述前两个问题。观察上表3 可知,虽然阴上、阴去、阴入调的前变调各分化为两类,但分化出来的两类调调型一致,只在调值高低上有些差别,区别特征不是很突出。杨秀芳根据蔡俊明的描述整理揭阳方言的声调系统时,针对上述的前变调分化现象,她有如下论述: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同化现象,受后面声调异端高低的影响,使变调的高低有微细的差别,以音位的观点来看,阴上、阴去、阴入只分别变为35、53、5(以揭阳为例),这些调受后面的非高调值影响而略略降低调值②杨秀芳1982《闽南语文白系统的研究》,中国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第362-365 页。。同时还有一条变调规则起作用:阴上调在阴上、阴去和阴入三调后由高降调变为低降调。杨秀芳认为“上字的变调与下字的变调在规则上是有先后次序的”③杨秀芳1982《闽南语文白系统的研究》,中国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第365 页。,也就是前字变调的规则先起作用,在此基础上后字变调的规则再发生作用,我们总结音变过程如下:

综上,杨说能够较好地解释上述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阴上、阴去和阴入的前变调会产生分化?阴上、阴去、阴入的基准前变调分别为调值高的那个,并且有这么一条变调规律:八个单字调的前字变调中,调值达到高调的便受后字非高调调值影响而降低调值,后字如果同为高调调值,前调便保持原来的调值不变。在这一变调规律作用下,就会产生揭阳类方言的变调结果。如果反过来认为阴上、阴去、阴入的基准前变调分别为34、32、32(以澄海为例),那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它们受后字的高调调值影响提高了调值,而其他调却没有因此提高调值。

关于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阴上出现在阴上、阴去和阴入前变调后面时要变为低降调?杨秀芳认为“下字的变调可能是降调的一种异化作用”④杨秀芳1982《闽南语文白系统的研究》,中国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第365 页。,林伦伦、陈小枫也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尝试解释:阴上发生变调是因为前字为降调,受到同化作用阴上也由高降调变成低降调。“同化说”不能解释以下现象:阳去调在澄海澄城(31)、潮州湘桥(21)和潮州文祠(221)也都是降调,为什么阴上调在阳去调后面却不变低降调?从调值来看,阴上、阴去和阴入的前变调都为高调,在高调的后面同为高调的阴上降低调值,而在其他非高调的前变调后则不变。杨秀芳认为这一种异化作用是合理的。

揭阳类方言前变调分化是发展出来的新貌,还是纯属保留旧貌呢?联系陆丰甲子的情况,似乎前变调分化属于存留现象:发展快的方言所有发生分化的调类都合并了,前字变调分化现象已无迹可寻;甲子方言合并的步伐稍微慢一点,还剩一个调(阴去)保留前变调分化现象,揭阳类方言合并速度慢,仍有三个调保留变调分化现象。不过,这一说法会碰到难以解释的问题,揭阳类各方言如揭阳榕城、潮州湘桥、澄海澄城都属于粤东政治、文化的中心,一般来说,政治文化中心地区由于人口流动性大、跟外界接触较为频繁,语言也会变得更快。如果说这几个点的前变调分化现象属于历史存留,于理有悖。因此,我们认为揭阳类方言前变调分化现象是这几个方言新产生的音变,这几个方言点之间距离近,关系较为紧密,政治分中心的地位使得他们之间更容易互相影响,形成一致的变化。

二、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方言大体只有七个声调,但是要把它们从七调型方言分离出来,理由有二:一是从共时的声调系统中还可以窥探到它们从八调到七调的演变轨迹;二是虽然它们跟七调型方言一样,结果是只剩下七个声调,但演变途径迥异。所以把它跟七调型分开来更能体现粤东闽语声调系统的格局和演变趋势。

不稳定型方言包括:汕头达濠、潮阳棉北、潮阳海门、惠来惠城、惠来葵潭、普宁占陇等地,都属于粤东闽语潮普片①表中“潮阳棉城”指的是张盛裕(1981)所发表的潮阳声调系统;“潮阳棉北”指的是2003 年我们调查的潮阳棉城声调系统,都属于原潮阳棉城镇。张盛裕(1981:39)在《潮阳方言的语音系统》中说明:阳上的调值为323,曲折度不大,但为了调型清楚起见,写成313 调。同样,阴去、阳去调值分别是32 和21,阴入、阳入分别是短调22 和44,但为了使调型清楚起见,分别调整记为31、11 和短调11、55。方言。这一片方言从汕头达濠到揭阳惠来,地域相连、关系密切,它们之间语音面貌高度一致,在粤东闽语中独树一帜,且目前语音变化快,比如:自发新生了一套唇齿音声母,声调系统从八调变为七调。

续上表

汕头达濠阳上和阴去调合并为52,但它们的前字变调却有别,分别为21 和33。从上表可以看到,浊上、清去和浊去字都有读阴去调的,这是因为达濠方言发生了粤东闽语普遍发生的“浊去归上”音变,而全浊上又跟阴去调合并,因此去声浊声母字中读归阳上的那部分也跟着全浊上声合并到阴去调了。可以肯定的是全浊上声字读归阴去的音变发生在“浊去归上”之后,属于晚近的演变①达濠声调的具体分析参见拙文《汕头市达濠话古全浊上、浊去字的声调演变模式》(《中国语文研究》2007:01)。。

2003 年调查的时候,潮阳棉北的阴去和阳上两调已经基本合并了,只有部分人还保留它们在音值上细微的高低之别,但这种差别说话者不一定能意识到,这是调值混同的重要步骤:说话者在听觉上把这两个调混同了,然后扩展到发音上把它们发成相同的调值,最后完成从听到说的合并过程。少部分人在某些词汇中可以勉强将它们区分开来,说明合并的过程还没有完全结束,也就是音变的词汇扩散还没有彻底完成。

调查过程中,调查人设计“鱼刺[сhɯ ʦhiɔ]”和“鱼市[ɯсʦhi]”两词让两位发音人做听辨实验:在纸上随机写出“鱼刺”或“鱼市”共5 个,让A 发音人读,结果B 发音人只说对了两个;然后又在纸上随机写出“鱼刺”或“鱼市”共6 个,让B 发音人读,结果A 发音人说对了3 个。B 发音人口语和听力都还能分辨阳上调和阴去调,A 发音人则完全混同了,两位发音人年龄都在60 岁以上,可见潮阳棉北的阳上调和阴去调已经基本合并。上表4分别记为52 和41,是为了凸显它们趋同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演变的动因是调值相近导致了调类合并。

表4 不稳定型方言的声调系统表

张盛裕调查的时候,潮阳方言的单字调存在新老派之别,老派的阳上和阴去两调无论单字调还是连读变调都有分别[5-7];而新派的阳上和阴去调单字调已经合并,但连读变调仍然有别。本文的材料跟张盛裕的潮阳声调系统②下文分别用“潮阳棉北”和“潮阳(张)”代表本文的系统和张盛裕的系统。在调型调值上有些差别,可能由调查时间不同和发音人口音差异导致,但总的不影响潮阳声调系统的整体格局和特点,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差异当中得到启发。

潮阳海门的阴平和阳上两调合并。惠来惠城、普宁占陇的阴去和阳去两调合并。

惠来葵潭的声调系统看起来属于“浊上归去”音变的结果,似乎跟下文将要谈到的七调型方言有相同的音变模式。但是,鉴于它各调类的调型、调值情况,如:阴平为升调、阳平为高平调,跟惠城、占陇一致而跟七调型相去甚远;以及它所处的地域跟不稳定型方言连成一片②,因此我们认为它的“浊上归去”音变结果是一种巧合,其音变的动因跟其他不稳定型方言一样,是由声调本身系统的不稳定、各调的调型调值分布不够合理导致的调类合并。

三、七调型

七调型指的是发生“全浊上归去”音变的方言,全浊上声字跟浊去字读同一声调,只有七个单字调,跟福建本土的闽南语一致。包括的方言点有南澳的云澳和深澳、海丰平东、陆丰东海,不多且地理上比较分散。

表5 七调型方言的声调系统表

七调型方言对应调的调型跟八调方言有明显差别,而七调型内部方言却相当一致,表现为:阴平调稍高(八调方言通常为中平调);阳平调为高升调(八调方言基本上是高平调)。陆丰东海的单字调比较特别,一共有四个平调,没有降调和曲折调,阴上和阴去的调型跟其他三个点不同,但这两个调的前变调却跟其他三个点高度一致。

七调型方言的云澳和深澳都在南澳县,关系密切,但南澳跟平东、东海之间在地理位置上都相距甚远,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它们之间在调型调值上高度一致,而跟其他粤东闽语方言相异,显得不可思议。

南澳云澳的语音面貌跟福建省内的闽南话很接近,其七调格局正是福建闽南话的特点之一。林伦伦、林春雨曾专门讨论南澳方言,将云澳方言跟汕头、厦门两方言做对比,下图摘自林伦伦、林春雨的比较表②林伦伦、林春雨《粤东的一个福建闽南方言点:云澳方言语音研究》(《方言》2006:01)。,他们所记录的汕头、云澳的调值跟本文的调查材料有些差异,但不影响整体特征和相互之间的比较。

林伦伦、林春雨比较的结果是:云澳话和厦门话上声都只有阴上一类,全浊上声字读归阳去,次浊上声读归阴上。汕头话全浊上声读阳上调,次浊上大部分读阴上调,有一些字读阳上调。云澳、厦门话古浊去字都读阳去调,而汕头则有一部分读阳上调(即“浊去归阳上”)。调值上,云澳话也跟厦门话接近,因此在听觉上云澳话和厦门话很接近,而跟汕头话区别较大。

南澳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据南澳象山1993 年出土的细石器考证,早在8000 年前岛上就有人类生活。西汉元鼎六年(前111 年)南澳始入版图,归南海郡揭阳县管辖。明成化二十一年(1369 年)置饶平县,南澳改属饶平县;明万历三年(1575 年)设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营,南澳开始了广东和福建两省分治的历史;其中深澳、隆澳(现在的后宅)属广东潮州府,云澳、青澳属福建漳州府,因此,后宅镇的居民大都是原来饶平、澄海一带的移民,云澳则多数为福建移民,这就是造成它们现在语音面貌的根本原因。直到民国元年(1912 年)设南澳县,并于1914 年全县划归广东省管辖,1927 年,县城从深澳移至隆澳(后宅)。

深澳跟云澳出于同样的原因,南澳设广东、福建两营分管南澳岛的时候,现在的深澳被一分为二,一半属广东管,一半属福建管,造成深澳话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本文调查的发音人语音面貌跟云澳相似。

从上表6 可以看到,后宅跟汕头的声调系统接近,云澳跟厦门的声调系统较一致。但是由于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后宅的声调也体现出跟汕头不同而接近于云澳的特点,例如阴平调较高、阳上调为平调而非升调型。

表6 汕头、后宅和云澳声调比较表

平东镇位于海丰县东北部,毗邻陆丰、陆河,1974 年从公平镇分出来建镇,辖89 个自然村。东海镇是陆丰市委、市政府驻地,北靠河图岭,东边连着城东、河东两镇,西依螺河与河西、潭西、上英三镇相接。海丰县建于东晋咸和六年,据史志记载,畲民和疍民在秦汉以前原是海丰的土著居民,后来大批中原人南下占据这些地方,土著居民渐渐被迫上山下海,即:上山为畲,下海为疍。唐武德五年(622 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建立安陆县,就是后来的陆丰县。唐贞观元年(627年),陆丰并入海丰县。但是,据海丰史志载,直到明朝中叶,海丰县人口还不到两万,绝大部分居民的祖先是明清以后才从福建南部迁徙过来的。因此,现在海陆丰闽语的语音面貌比较接近闽南漳、厦方言,其居民也习惯称自己所说的话为“福佬话”。

明清时期,海陆丰一直作为“卫所”地,卫所中有数千军卒,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鄂、皖、赣、浙、闽、粤、桂各省,所以海丰北部的平东和陆丰北部的大安有官话的方言岛;同时,这一带(海丰县、陆丰市北部,跟客话区陆河县接壤)的福佬话跟海陆丰南部的福佬话有明显的差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只有七个声调(“浊上归去”),跟闽南厦、泉方言一致。可见,这一带的居民从闽南地迁来的时间更晚,已在“浊上归去”音变发生之后,平东和东海的七调方言系统大概就是直接从福建带过来的。

总结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粤东闽语声调的格局,也可以理出粤东闽语声调系统演变的脉络和趋势。八调型黄冈类代表典型的粤东闽语声调系统,汕头类则是这一轮演变的开始,主要特征是阴去调从曲折调型变为非曲折调型,但依然保留八调格局(除汕头市区外)。由于八个调类之间有的调型调值相近,区别特征不够明显,容易导致调类合并,不稳定型声调系统就是这一阶段的体现,演变结果是只剩下七个声调。

黄冈类→汕头类→不稳定型

汕头市区方言是沟通汕头类和不稳定型两阶段的桥梁,从汕头市区方言既可以看到阴去调从曲折调型变为非曲折调型,也可以看到调类合并现象,一步跨越声调简化最常见的两种方式:调类合并和调型简化。可见,粤东闽语的八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是汉语方言趋简去繁的发展大势所趋。汕头方言之所以会率先在汕头类方言中发生声调合并,与其跟不稳定型方言在地理上紧邻相关,受到不稳定型方言的影响和诱发。

揭阳类是目前粤东闽语八调系统中最为守旧的,有两个特点:一,产生前变调分化现象;二,前变调中存在曲折调型。不过也可以看到揭阳类没有跳脱粤东闽语声调发展的趋势,潮州湘桥和文祠前变调中的曲折调正变为非曲折调型,这跟单字调的演变方向一致。

猜你喜欢

揭阳粤东汕头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汕头牛肉丸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黄征作品
开放扩容:打造大汕头湾区新格局
揭阳·黄岐山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又要出大招
我的潮剧梦
从揭阳楼看中华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