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管理视角下领导干部情绪管理研究
2021-05-18卢倩云
卢倩云
摘要:价值观管理具有丰富的情绪管理内涵,是提升领导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领导干部情绪管理面临着严重的价值观管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知认同困境弱化了情绪察觉能力;二是情感认同困境钝化了情绪体验能力;三是行为认同困境限制了情绪表达能力。可见,加强领导干部的价值观管理,是提升领导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关键。文章正是立足于此,从价值观管理的视角提出提升领导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对策。一是深化认知认同,提升情绪察觉能力;二是增强情感认同,丰富情感体验能力;三是强化行为认同,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关键词:价值观管理;领导干部;情绪管理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5-0063-07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2]196因为“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价值观念,不是这样的价值观念,就是那样的价值观念,总会有一种价值观念为人所把握,总会有价值观念为他解释生活的意义”[3]。不同的价值观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解释,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独特的看待世界、社会、人生的价值体系,是中国人的情绪表达准则和要求。“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19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必须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2]198本文正是基于此,尝试从价值观管理视角探索领导干部情绪管理。
一、价值观管理视角下领导干部情绪管理的内涵
价值观指的是关于什么是价值、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和如何评判价值等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道德上关于对与错的认识、个人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感等。它主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即活动的取向和导向问题。在众多价值观念中占据支配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整个社会“好与坏”的标准,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稳定器,而且是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支撑。价值观管理是指将全社会所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为人们意识中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并外化为有价值的行动。价值观管理就是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价值观管理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自觉程度和普及范围。而且,价值观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价值他律渐进内化为价值自律的过程,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致力于实现好人们对价值观的“知、信、行”。
认知认同是指依靠不同的认知方法获得关于价值观的认识,也就是要增加人们对价值观的“知”,加强价值观说服力的问题。这个“知”既包括对价值观的感性认识,也包括对价值观的理性认识。不仅要让人们熟悉和知晓价值观字面表述的“是什么”,熟知价值观包括的具体观念,而且要完整地理解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深刻把握其内在逻辑。通过准确地理解、消化、领悟进而达到“价值观领悟”的阶段,发自内心地赞同价值观所蕴含的内容,与自我原有的价值观实现共鸣,形成价值自觉。这迫切需要对价值观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有分量的宣讲。只有真正做到正确而深刻地“知”,才能让价值观内化为坚定不移的信念。
情感认同是指在全面深刻了解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对价值观所产生的满意、喜爱和肯定等积极情感态度。也就是要增加人们对价值观的“信”,通过所获得的价值观的相关“知识”与心中已有的价值观不断进行心灵的碰撞,产生价值观的共鸣,通过情感契合培育积极的内心情感。人们从内心相信价值观,不需要依赖外在的力量强制,就能自觉地拥护价值观所提倡的原则,并能自觉将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内化为价值信仰,自觉遵守和执行。因为人既是一种理性存在物,又是一种感性存在物,是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体。人是有感情的,积极的情感不仅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必备条件,也是推动价值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言:“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4]可见,情感认同是践行价值观的“催化剂”。这就需要在对价值观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们的非理性因素,包括心境、热情、动机、意志、信念、习惯等,以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态度。只有真正产生了情感认同,价值观才能转化为人们内心的一股强大约束力量,化情为行。
行为认同则是内化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并外化于实践活动过程。即行为认同在生活实践中具体表现为自觉践行价值观。“自觉”是不同于“自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自发”是停留在表面和现象的阶段,是盲目的和不可控的。“自觉”则是超越了自发意识盲动性,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自觉意识支配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控性。行为认同不仅仅要求讲清讲透价值观、信服价值观,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价值观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增强价值观的实践性,切实解决个人在价值观中“行”的问题。
可见,价值观管理就是要解决人们对于价值观“知不知”“信不信”“实不实践”的问题。只有当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者发挥合力,才能最终有效实现价值观的管理。“人民至上”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各级领导干部价值观的核心和根本内容。这一价值观坚持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观念。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5]1094-1095这一论断解决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成为一切领导活动合理的价值预设。这个价值预设为领导活动规定了思维框架和定下了一个基调,所有的领导活动都要在这一原则框架下进行,所有的领导活动都要用这一标尺来衡量其价值。这种预设、定位不仅体现为领导干部动机的选择,同时体现为领导活动相关规则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能让领导干部及时调整各种需求,按照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坚持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引导领导干部追求合理的利益,实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所以,价值观管理主要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建设和灵魂建设,强调的是内部控制,管理的是他们的内隐思想,聚焦的是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本质上说,价值觀管理就是实现对人的需要和欲望的自觉管理。在此意义上,领导干部的情绪管理就是要加强价值观管理,对自我的需要和欲望加强自觉管理,尤其是要把“人民至上”价值观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到领导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因此,领导干部情绪管理最根本的就是要自觉增强对“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认同,以“人民至上”价值观作为情绪管理的总开关,将“人民至上”价值观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外化为自觉行为,即在对它产生认知的前提下,通过获得内心的情感认同转变为信仰,最终成为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
二、领导干部情绪管理面临的价值观管理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所谓情绪管理是指人们通过有效的途径选择合理的方法,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使自身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6]。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能察觉到自身或他人的情绪,调整和控制好情绪,并且能合理地将情绪表达出来,做到既转化了负向情绪、又维持了良好的情绪状态。然而,当前领导干部情绪管理面临着三大价值观管理困境,导致领导干部情绪管理能力被严重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认同困境弱化了情绪察觉能力
领导干部情绪管理首先遇到的是认知认同困境。要管理情绪首先就要会察觉情绪。情绪察觉能力指的是领导干部通过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来感知、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它反映的是领导干部识别和描述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这是情绪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情绪觉察能力与认知能力发展是相一致的。情绪认知理论提出,情绪是个体知觉到环境中好的或者不好的信息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尤其依赖于短时或持续的评价。情绪信息会唤醒选择性注意,引起注意偏向,促使人们表现出趋利避害的行为,而“注意”是一个很重要的认知机制。在同一时刻各种各样的感觉信息通过不同的通路进入了人的大脑,大脑通过注意控制,从海量的信息中对当前与任务、目的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比较、整合,排除或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但大脑心理资源相对于无限的外界信息来说是有限的。被选择的信息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心理资源,也能加工得更快和更深入。这个选择信息的流程就是人的大脑意识引领思维活动的过程,信息选择本质上是一个心理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复杂过程,离不开价值观的过滤作用。所以,情绪信息输入的时候,不同的个体价值观注意到的情绪信息是有差异的。“人民至上”价值观为领导干部明确了情绪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明确了每个领导干部所应体现的情绪方向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价值观管理和价值观建设,自觉以“人民至上”价值观作为信息过滤的标准。领导干部敏锐的情绪察觉能力来自“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当领导干部偏离了组织的价值观,就会用不同的标准来解释所发生的事件,指导自己的行为。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不断冲击和影响着“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影响力,个别领导干部陷入了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困境。价值观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价值观认知存在偏差、认知层面浅显、认知渠道单一,导致价值观的知晓度和内涵的正确认知率都很低,呈现出功利性取向和多元化特征。他们对“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严重钝化了领导干部的情绪察觉能力。他们不再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不再时刻关注自身的领导行为与领导理念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再能紧密地与党、人民的事业相结合,想自己和名利多,但想群众和事业少;不能合理定位组织情绪的目标,对组织所需要形成的组织情绪是模糊不清的,不再把“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1096作为行动的方向。不清楚自己情绪现状与组织情绪目标的距离,也不能做到合理评估情绪现状,导致领导干部无法为情绪管理的调控提供正确的依据。
(二)情感认同困境钝化了情绪体验能力
领导干部情绪管理面临的第二个困境是情感认同困境。“人民至上”价值观是认知和情感的结晶,也就是价值认知和强烈情感体验的结合体。“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不仅必须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为基础,而且深受情感体验的影响。首先,情感体验的性质影响“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人民至上”价值观及其实践经常使领导干部产生自豪、满足、快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意味着当前的观念和行为对个体是有益的,应该接受和坚信,那么“人民至上”价值观就会转化为领导干部坚定的信念,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推理的依据。而消极的情感体验则显示当前的观念和行为不能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是要加以排斥的。而且,“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形成还需要外部知觉与内部情感体验相一致才会获得领导干部完全的确信。情感是判断信念是否正确的内部证據。如果每个领导干部都坚信“人民至上”价值观,就会对自己或他人违背“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行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内疚或愤怒等;相反,则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比如满足或赞赏等。因此,情绪反映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和信念,所发生的情绪“展示”着这一特定价值观念,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们的价值观。另外,情绪体验的不同强度同样也会影响“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内化。情绪体验的强度体现着领导干部情绪卷入的程度。越是强烈的情绪体验意味着事件与自身的利害攸关越大。如果价值观和实践不能引发情绪体验或引发的情绪体验较弱,领导干部就越不能意识到价值观与自身的相互关系,对价值观无法认同,只是顺从,更无法内化。近年来我国领导干部队伍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负面情绪,诸如离职、抱怨、紧张焦虑、能力恐慌、抑郁、嫉妒、紧张无奈等程度不同的情绪耗竭,身心疲惫、心力交瘁,这些消极的情绪反映的是领导干部价值观面临着情感认同的困境,强调认知、忽视情感;偏重外在灌输、缺乏主动内化[7],这样的现状反映的是领导干部的情绪体验能力呈现弱化的趋势。
情绪体验是影响人们的判断、经验和行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机制。弱化的情绪体验能力会降低情绪管理能力。因为情绪管理的焦点和核心在于内在的情绪感受,情绪管理的核心在于缓解或是转化自身产生的或由他人所引起的情绪,运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调整已经出现的负向情绪,让负向情绪尽量地远离自己,让自己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因此,领导干部进行情绪管理不仅要尽量减少负面情绪的程度或出现的概率,而且要尽量增加正面情绪的程度或出现的概率。领导干部情绪管理能力强不强,就看其是否有强大的转换负面情绪的能力,而转换负面情绪的管理过程事实上就是通过控制内在想法和感受,尽可能做到在面对正向事件或负向事件时能正确把握正负情绪转换的时机并及时转换观念,能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做到心理平衡,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能在保持积极乐观总体心态的同时,很好地觉察和接纳情绪体验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经历不愉快情绪时,可以通过启动、维持、调节或改变内部感觉状态的发生强度或持续时间的过程来保持内心的和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必须具备较强的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力。这不仅能提高认知的灵活性,而且能整合应对消极情境的心理资源,抵抗消极情绪并促进社会适应使主观幸福感得到很大的提升。而积极情绪体验能力强不强,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精神信仰状态如何。精神信仰代表着领导干部个人的内部力量,它是个体对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尊崇与敬奉[8],是个体精神世界的核心。正确的精神信仰有助于提升积极情绪体验能力,“人民至上”价值观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领导干部力量的来源,能激发他们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从而增强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力,能够理性面对产生情绪的事件,并且能够减缓部分负面情绪,同时也能够让自己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扭转事态,把自己从负面情绪的泥沼中解脱出来。然而,“人民至上”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困境却严重弱化了领导干部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力,降低了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三)行为认同困境限制了情绪表达能力
领导干部情绪管理面临的第三个困境是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困境,即“知行不合一”的落实困境。一是知而错行。部分领导干部虽然非常清楚“人民至上”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应有的规范要求,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却常常不符合甚至违背这些要求。二是知而不行。部分领导干部消极、不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三是错知错行。部分领导干部为官动机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背离党的宗旨。价值实践体验知行分离的矛盾现状凸显着领导干部的情绪失调状况,内在情绪感受和外在情绪表现严重不一致,限制了他们情绪表达能力的提升。
情绪包括“内在情绪感受”和“外在情绪表现”。其中,通过人的语言和非语言等媒介去表达自身或他人的感受属于“外在情绪表现”,也称为情绪表达。情绪表达能力好的人能够整合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并塑造团队情绪。这就需要领导干部能按照组织统一的情绪表达要求同组织情绪表达保持相一致。而对领导干部来说,“人民至上”价值观就是领导干部的团队情绪和团队情绪表达的规则,是对领导干部的行为选择所提出的相对应的价值要求,是对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向以及价值定位的明确。因此,判断领导干部情绪管理能力强不强,最终要看领导干部在表达情绪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与“人民至上”价值观的特定表现规则所预设的“标准”进行比较,产生与特定规则相一致的“行为输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知行不合一”的价值观行为认同困境意味着部分领导干部在情绪表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组织表达规则要求进行比较并修正和调整,严重降低了其情绪表达能力。
情绪表达作为情绪外在的表现,是由个人的主观体验决定的。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需要表露或表达符合工作要求的情绪,情绪表达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情绪如果得不到正常表达,就会陷入情绪表达冲突中,包括抑制表达、勉强表达、后悔表达等,这些想表达又害怕表达的真实情绪、矛盾心理状态本质上是动机冲突,这样的动机冲突比较容易造成领导干部不平衡、不协调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导致其产生心理痛苦、身体疾病及其他情感、人际与行为问题;掩藏真实的想法与自我,表现与想法完全分裂的行为,造成了领导干部的心理疲惫;甚至严重的或持续较长时间的心理冲突可能会引起心理障碍,严重降低了领导干部的情绪调适水平。而且,情绪具有社会性,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现象。“人民至上”价值观提倡的是奉献社会,服务人民。领导干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过分关注自己情绪表达等不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不仅会降低自身的魅力,同时会严重挫伤下属的情感,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因此,“知行不合一”的价值观整合困境,意味着部分领导干部不能做到以组织所期望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这些都严重限制了领导干部情绪表达能力,弱化了领导干部的情绪管理能力。
三、价值观管理视角下领导干部情绪管理的对策
要提升领导干部的情绪管理能力,必须破除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等三大困境。这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切实有效地通过思想教育和社会培育相互促进,内化和外化相辅相成,实现“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
(一)深化认知认同,提升情绪察觉能力
俗话说,“知之愈深,行之愈笃”。需要通过深化对“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来不断提升情绪察觉的能力。但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不会自发地被人们所接受并获得认可。这就需要科学、完整和准确地阐释价值观,以说服我们的领导干部。恰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所以深化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化对“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首先必须要自觉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10]385但是,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1]“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10]384也就是说,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领导干部的价值观离开了这些基础性理论和指导思想,就会偏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所以,领导干部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通过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會发展规律”[10]384-385,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夯实“人民至上”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2.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发挥显性教育作用。价值观宣传教育状况影响着领导干部的知行水平。做好宣传教育是深化价值观认知的基础性工作,这需要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发挥其显性教育作用。首先,要实现宣传教育内容通俗化,着力解决好与领导干部日常生活衔接的问题。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和抽象的符号,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和素材应贴近领导干部的生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5]836其次,要实现宣传教育方法多样化,比如通过专题辅导、先进典型现身说法、主题教育等,改变宣传教育方法单一化的现状。最后,要实现宣传教育载体多元化,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实现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将电视、报纸、广播、电台、网络、学校、机关、出版社等等全都发动起来。
3.重视家风建设,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是价值观形成的起始场域,也是落实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就强调:“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12]5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也明确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2]3。因此,要切实将“人民至上”价值观融入到家风建设中,建构优秀家风培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家庭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耳濡目染,把爱家和爱国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发挥其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谈到的,“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19。
(二)增强情感认同,丰富情感体验能力
情感认同依靠的是人的内在自觉而不是外在强制,要激发领导干部对“人民至上”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需要从利益出发。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187“把人与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13]439“‘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4]可见,利益是价值观认同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内在动力,缺失利益很难获得理想的情感认同实效性。也就是说,解决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需要从利益的层面出发,而不能局限于精神层面。因此,要以利益诉求作为切入点,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多样化、多层次、正当的利益诉求,切实从利益上把握领导干部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效地以利益机制推进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注重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和障碍,排除情感认同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阻抗。
1.建构以利益认同推动价值观认同的工作思路
这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利益需求与价值观认同的关系。正确地给利益认同以适当的定位,注重利益所具有的基础、激励作用。切实以领导干部的利益诉求作为切入点,努力建构以利益认同推动价值观认同的长效工作新思路。一方面,高度地关注并满足领导干部合理正当物质层面的利益需求。要科学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去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将他们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利益诉求结合起来,把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积极满足领导干部的精神利益诉求。需要正确解释和引导领导干部思想上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着重解决心理困惑和精神负担,建设和谐的身心,健全干部的人格和心智。
2.培养正确的逐利观,优化调整利益结构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提倡的是个人的利益服从整体的利益,但这并不是要抹杀个人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相一致时,对个人各种正当利益的维护才能成为激励个人价值观情感认同的第一驱动力。正确处理好个人跟集体、国家的关系,就要做到时刻优先国家集体的利益;要持之以恒,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这种利益观的树立才能使领导干部从中获得自豪感和认同感,才能最佳水平地实现利益激励,才能避免陷入不正当利益、个人利益、短期利益和低层次利益的纠结之中。
3.营造饱含“正能量”的社会环境,夯实情感认同的现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5]165也就是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3]11。因此,需要通过各种努力,在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缩小各种差距,比如城乡、贫富、地区等的差距,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人人吃得上饭、上得起学、就得了业、买得起房、看得起病、活得有尊严。让领导干部知道应该弘扬什么,应该抵制什么,什么是对与错,只有这样,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才会被领导干部发自内心地认同。
(三)强化行为认同,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提升领导干部的情绪管理能力还需通过不断强化价值观的行为认同来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5]173实现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的飞跃,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在价值观认同上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6]。“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的生命存在,更谈不上人的生命生成与发展。”[17]因此,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切实获得认同的价值观,才能避免流于形式与空洞,才能实现价值观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这就需要在践行价值观的过程中注重行为的引导,让领导干部的行为符合“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要求,增强价值观的导向力。
1.加强制度法律建设,提供刚性引领保障
行为引导首先要靠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样:“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18]价值观是制度的灵魂和核心,制度和法律是价值观的物质外在表现,是实现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和思想,也就是要实行价值观制度化才能确保价值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要切实将“人民至上”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渗透和体现在各项制度规范中,为弘扬和践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而且,制度越合理,领导干部接受和认可价值观的程度就越高。可见,当前迫切需要强化价值观制度化,促进价值观日常化。这就需要在设计与制定各项制度和政策法规过程中,切实融入“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深刻内涵,为践行价值观提供明确有效的刚性规范引领,做到及时鼓励符合“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行为,同时适时约束或惩处违背“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行为。
2.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
注重行为引导还要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重视榜样的力量。也就是说,榜样示范是“人民至上”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榜样的激励来促进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因为,榜样的力量来自它的真实、可信、可感。通过真实感人的事迹感召领导干部,激起他们对榜样的仰慕之情,并转化为行动和习惯。社会各大领域、各行各业的模范、典型、楷模等都是践行“人民至上”价值观最形象、最直观、最鲜活、最生动的代表,这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促进这些先进模范发挥他们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真正地起到示范性作用,引导领导干部去增强对“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3]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师曙光.情绪管理浅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6(1):84-85.
[7]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7-8.
[8]焦璨,郭黎明.白领精神信仰与工作、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基于深圳市的调查[J].学术研究,2015(9):60-6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7.
[10]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3.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
[17]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4.
[18]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261.
责任编辑陆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