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对高校中国画教学的现实意义

2021-05-17卓莎

美与时代·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艺术精神中国画教学

摘 要:弘扬人文精神是新时期美术教育改革的新使命。“岭南画派”作为广东特色的地域文化,蕴含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将其艺术精神融入当代中国画教学实践中,符合高校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利于在教学中凸显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高校特色学科建设。

关键词:岭南画派;中国画;教学;艺术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岭南画派艺术精神的中国画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一、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主革命思潮,探索中国画变革过程中创立的绘画流派。以“二高一陈”为首的岭南画家,致力于美术革新的“新国画”运动,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创办《时事画报》宣传先进思想,加入同盟会投身于革命事业,举办展览普及大众教育等,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岭南画派的艺术思想和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形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一大美术流派——“岭南画派”。

关于“岭南画派”这一称谓何时确立,黄志坚先生称:“1948年以前,还没‘岭南画派这个称号,派外派内普遍称为‘折衷派。”[1]审美书馆刊印的《奇峰画辑》副刊的图书广告中称“二高一陈”为近代新派三大家。高剑父的学生兼挚友简又文在1936年发表的《高剑父画师苦学成名记》一文中写道:“岭南画师高剑父先生,画学自成一派,基于古画,而兼东洋、西洋、印度、埃及、波斯各种美术之长,时人曾号其为‘折衷派。其实则为‘新国画开纪元也。”[2]在当时的许多文献中,人们一般用“折衷派”或“新派”来描述今天被称之为“岭南画派”的画家们的艺术及其活动,同时期被称为“折衷派”的画家以及其他兼容中西画法的画家们远不止“二高一陈”。正如李伟铭先生所说:“‘岭南画派的确定,把‘二高一陈及其追随者从‘折衷派的汪洋大海中剔抉出来,从而,在中国现代美术史学上确立了它独特的地位和认识价值”[3]。

二、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

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到底是什么?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梳理岭南画派初创者的意图。高剑父先生在《我的现代绘画观》中提到:“这三十年来,吹起号角,摇旗呐喊起来,大声疾呼要艺术革命,欲创一种中华民国之现代国画”[4]9,文中反复强调的“艺术革命”正是岭南画派的核心思想,其目标是为了中国画的革新——现代国画(新国画)。高剑父先生在对学生的演讲中也多次提到艺术革命,并解释说艺术革命应从艺术与人生观出发,而不是艺术方法上的改变。他倡导的是艺术的现实性和大众化:“我以为艺术要民众化,民众要艺术化,艺术是给民众应用与欣赏。在20世纪动荡的大时代下,尚是‘藏诸名山,传乎其人的思想,那你的作品是不能够与国家、社会和民众发生关系的。”[4]19

岭南画派的艺术思想,是诞生于民主革命之下的先进艺术思潮,是将民主思想和现代科学的方法注入国画之中,以“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创新精神对中国画改革进行探索,并通过一代代岭南画派艺术家的实践,使之成为一条完整的艺术发展道路。关山月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当代中国绘画研讨会”上对“折衷中外,融汇古今”有进一步的阐述:“‘折衷中外,以‘中为本;‘融汇古今以‘今为魄,即继承传统是为了发展传统,借鉴外来也是为了发展传统。”[5]

20世纪30年代初,岭南画派画家将创作题材转向了抗战,方人定创作了《战后悲哀》《雪夜逃难》等反映战争灾难的作品,从中不仅可以窥探当时的历史现状,也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黄少强创作了《还我河山》《国难之秋》等,作品充溢着一种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悲愤控诉;关山月的《从城市撤退》跋曰:“举倭寇之祸笔之,书以昭示来兹,勿忘国耻,聊以斯画纪其事……”他虽然不是广州沦陷事件的亲历者,但以感同身受的悲愤重现了场景,表达了对祖国破碎山河的痛心和对外国入侵者的愤恨。这些作品有力地弘扬了岭南画派画家“艺术救国”的精神。继“二高一陈”之后,关山月、黎雄才等一批画家则是岭南画派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者,他们使介入到了社会变革之中的中国画,迈向了对生活和时代主题的描绘,创作了《武汉防汛图》(黎雄才)、《绿色长城》(关山月)等经典作品,让岭南画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岭南画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

(一)反映时代精神

高剑父所倡导的“艺术革命”,深深地影响了黄少强、关山月等一批岭南画派画家,战争期间,他们绘制了大量抗日救亡的画作,如黄少强的《乞丐》《背井离乡》,关山月的《中山难民》《今日教授之生活》等。他们将现实生活题材和社会变革题材放进艺术创作之中,强调绘画必须表现现实社会、反映时代精神。其作品中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岭南画派画家又投身于描绘新中国的建设中来,本着“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创作了《武汉防汛图》(黎雄才)、《山村跃进图》(关山月)等贴近社会生活和时代印记的经典作品。

陈树人也曾表示过,绘画要代表时代,要随着时代而进展,因为艺术的发展与它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笔墨是中国画画家的重要艺术语言,直接体现了画家的艺术修养和人生观。岭南画派的发展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其时代精神也推动着岭南画派的发展。

(二)重视写生

岭南画派画家是将西方写生概念付诸中国画实践的先行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无论是黄少强在平津、塞上、吴淞的游历,还是关山月的西南、西北之行,亦或是黎雄才的川蜀、西北之旅,他们都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革新之路。正如黎雄才所说:“画山水要动脑筋,深入观察对象的结构,表达大自然无穷之美,平时多积累素材,更多地在观察中去认识其不同之处,故得心摹手追,深入其理。”写生旅行中的壮美河山、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鲜活的人文自然场景,不仅感染着画家们,更促使他们在写生中不断探寻、调整绘画技法,将西洋素描中对造型的理解与传统笔墨有机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成功搭建起中国画艺术与社会现实的桥梁。

(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画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必须向包括壁画、雕塑等民间艺术传统学习。岭南画派没有否定传统,更没有将传统与创新置于对立面,而是以思辨的态度来学习和继承传统。“唐、宋、元、明、清历代画家都有长短,学者如定于一尊,就会产生门户之见、抑彼扬此,阻碍了绘画艺术的创作发展”。面对外来文化,更是以包容的态度来学,“世界画学诸理法,亦虚心去接受”。20世纪40年代,关山月、黎雄才便到达敦煌莫高窟考察学习并现场临摹,从中吸取传统艺术精髓。关山月先生在广州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人物教学中就坚持以中国画传统白描为基础;黎雄才先生则精研宋元山水画的传统,以笔墨塑形,在教学中凝练成一套《黎雄才树石画谱》。这些都是岭南画派诸家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学习。

四、对当代中国画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凸显民族文化精神

岭南画派“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画从传统到现代的时代变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对艺术的革新与突破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转化上,为当代语境下中国画教学中面临的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画教学离不开对传统的学习,在吸收借鉴外来绘画的同时更要凸显民族文化精神,创作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脉搏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刻了解岭南画派精神,唤起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在中国画教学中不能脱离对时代精神的思考,要鼓励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身心去体验时代,用独立思考去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创作。在中国画实践创作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用作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继承岭南画派精神,凸显民族文化。

(二)爱国主义的渗透

在全球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和多元的价值体系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冲击,出现了民族意识淡漠、爱国情感淡化、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当代中国画教学除了技法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应着重于思想观念的蒙养与培育,从人文角度启发学生对艺术、生命、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思考,并在中国画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爱国情怀,例如解读岭南画派画家抗战期间描绘家国苦难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家园的热爱。这样的中国画教学既贴合专业要求,又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从而增强历史使命和责任感。

(三)符合艺术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深化改革时期,在中国画教学中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艺术人才,如何顺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给高校美术教育带来反思。岭南画派创始人,强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重视画家的个性化发展,虽然他们的学生画风迥异,但都能一枝独秀。反映在当代教學上,就是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方法。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更需要个性化教育,不能是整齐划一、缺少创新意识的机械化培养模式。岭南画派的写生探索为中国画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范本,学生通过写生直面描绘对象,避免了中国画造型程式化的弊端。去真实世界中感受自然,去生活中直面人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将笔墨语言运用到描绘对象之中,使鲜活的感受跃于纸面,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岭南画派“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为中国画变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当代语境下如何对待中国画面临的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学生在艺术专业上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科跨界知识的掌握及探索提供了借鉴,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潜能。

(四)促进高校特色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是增强高校竞争力的关键。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形势之下,深入挖掘高校所在的地域文化资源,把地域文化历史资源转化为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的发展之道。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拥有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所以,应将岭南地域文化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以促进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如在高校中国画的学科建设中注入岭南画派精神,加强课程设置,构建具有特色的中国画教育体系,以促进特色学科发展,为艺术专业方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定位导向。

五、结语

岭南画派是时代的产物,其先驱高剑父、高奇峰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家,更是成功的美术教育家,他们培养了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一批在海内外均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岭南画派的教育不局限于技法的传授,而是从艺术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今天的中国画教学仍具有现实意义。弘扬人文精神是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使命,将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融入中国画教学实践中,可以启发学生对艺术、生命、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建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学科体系,满足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志坚.论岭南派的特征[C]//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研究室,编.岭南画派研究(第1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53.

[2]简又文.高剑父画师苦学成名记[J].逸经,1936(6).

[3]李伟铭.图像与历史 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C]//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研究室,编.岭南画派研究(第1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

[5]关山月.论岭南画派和国画创新[C]//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研究室,编.岭南画派研究(第1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卓莎,硕士,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艺术精神中国画教学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清初遗民万寿祺书法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