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城市建设与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良性互动关系研究

2021-05-17王新

美与时代·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艺术教育

摘  要:艺术教育和创意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着创意城市的建设质量和市民创意生活的品质。然而,部分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却存在着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实践落后于创意产业需求等滞后现象。为了适应创意城市建设的需求,高等院校艺术教育需要在培养目标、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和学习评价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意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创意城市;艺术教育;创意教育;互动关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创意城市建设与大学艺术教育良性互动关系研究”(2020-ZDJH-034);2020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音乐与舞蹈学理论基础与前沿”(HNYJS2020KC23)研究成果。

创意城市是创意人才和创意经济的空间载体,是实现传统城市再造、提高城市竞争力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1]。创意城市重在创新,新在创意,其发展动力源自于城市各个领域创意人才汇聚而成的创新合力。作为创意人才和创意资源高度集聚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和创意教育的成效,影响着创意城市建设的质量和进程。

一、创意人才:创意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意城市评价的研究,大多建基于实证分析,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意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作出实证评价,从中发现影响创意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以最有代表性且应用范围较广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例,美国的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教授及其团队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3T”要素,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三者的关系是“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2]XVIII。“3T”要素强调了城市氛围、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英国国际创意城市著名专家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提出的关于判定创意城市的9项测度指标,包括关键多数(critical mass)、多样性(diversity)、创新性(innovativeness)、竞争力(competitiveness)和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city)等[3]。这些评价指标,涉及与创意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人力、环境等资源要素和软硬件条件,是对创意城市建设、发展与评价的精细化设计,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指标范畴是人力资源。英国经济学家汤姆·坎农(Tom Cannon)也将人力资源视为创意城市的核心,指出创意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创造性的城市,人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塑造城市生命力和未来的重要软因素①。上述三种理论观点为我们勾勒出了创意城市不同于传统城市的基本轮廓,并同时指出创意人才是创造和激活其他发展要素的关键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创意人才的汇聚。

佛罗里达教授将创意城市中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命名为“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他指出,“创意阶层的核心成员包括科技、建筑和设计、教育、艺术、音乐以及娱乐等领域的工作者,他们的经济职能是创造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的创意内容”[2]9。无论是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人力资源要素,还是在创意城市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意阶层群体,都反映出“创意人才”是創意城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二、艺术教育:创意城市建设的核心引擎

创意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种新范式和新策略,是政府部门、行业领域、企业机构以及相关民间组织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的系统工程。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城市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的发展策略和支柱型产业。它与创意城市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建设创意城市,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创意氛围;另一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建设创意城市增添了创新活力和经济价值。

在人才需求方面,二者存在共同需求。创意城市和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众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和引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为例,目前采取的创意城市主题分类:文学之都、设计之都、美食之都、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媒体艺术之都和电影之都,也都突显出对各艺术门类和综合类艺术人才的汇聚效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类人才培养,对创意城市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国内各大城市打造创意城市的热情日趋高涨,社会对艺术创意类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面对创意城市建设的各种新业态和新需求,当前的艺术教育和相关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否适应以及如何适应?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建设创意城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些问题急需学界、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开展深入探讨,共同推动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

三、深度融合:

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与创意城市建设的关联

尽管目前有关“创意城市”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但根据创意城市的评定标准,一项由中国和德国学者联合开展的研究成果认为,以下要素是决定“创意城市”成功的关键:1.一个确定的城市文化形象;2.成熟的文化产业集群;3.高等艺术与媒体教育机构;4.为创意产品与服务提供的新科技与新技能;5.愉快的创意氛围等[4]。这项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和界定“创意城市”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创意城市中的艺术与创意领域

创意城市中与艺术和创意直接相关的是文化创意产业,通常包括广告、建筑与平面设计、手工艺与家居设计、时装设计;电影、视频及其他音像制品录制;电视、电台、互联网娱乐节目制作;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教育和休闲软件开发等艺术与创意领域。除了上述领域之外,创意城市中还有一些领域的工作内容和业务属性与艺术相关,例如博物馆、美术馆策展人、剧院、乐团艺术总监和艺术经纪人、艺术活动策划及运营管理等。他们不仅是各种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者、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表演者,还是创意城市公共艺术事务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城市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因此,创意城市建设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程度,在知识广度、专业深度和学科交叉融合度等方面,较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更为综合全面与复杂多元。

(二)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与创意领域的专业对接

从上述创意城市通常涉及的创意产业和创意管理领域来看,大多数领域的专业技能与高等院校现行开设的艺术类专业教育直接对应。特别是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47种专业相对应。但有些创意领域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则体现出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属性,例如艺术策展人、经纪人等。而恰恰是这些领域,因为没有直接对应的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所以需要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索。当然,类似艺术策展人、艺术经纪人等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绝非四年本科和三年研究生教育就能培养造就,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艺术教育应该忽视这样的人才需求。相反,作为开展创意教育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应该特别关注在创意城市的建设进程中,艺术教育和艺术类人才培养应该如何适应创意城市的建设需求。在尊重艺术教育规律和创意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将艺术教育的知识体系与创意领域的实践技能做到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提升艺术教育品质、服务创意城市建设的双赢效应。

四、服务需求:

高校艺术教育支持创意城市建设的理念与措施

当前,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创意的推动下,我国创意城市建设和创意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部分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却存在着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实践落后于创意产业需求等滞后现象。以介入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较多的工业设计领域为例,从事设计教育多年并经常担任国内外设计竞赛评委的广州美术学院张剑教授坦言:“很多设计专业学生的参赛获奖,主要集中在概念演绎和创意展现的层面,而真实的产品奖项较少,参赛学生对于实际产品的工艺和规范了解相对缺乏,反映出国内工业设计教育与实践生产脱节的问题。”[5]其实,不只是设计专业,与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建设相关的诸多艺术领域教育,在知识体系、授课内容与方法、艺术实践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与行业领域、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可以预见,以艺术教育为引领的创意教育,如果其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跟不上创意实践的发展步伐,不仅不利于创意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还会制约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进程。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和创意教育,要紧贴实际、紧扣需求,进一步优化以产出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为引领的创意人才培养体系。

(一)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

目前国内的艺术类本科生培养,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之分;在就业去向上,主要有教学师资型和技能实践型。在研究生教育层面,主要有偏重理论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和偏重艺术实践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等院校在对艺术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进行专业定位时,应将创意城市的有关人才需求作为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参考依据之一。毕业生除了为大中小学艺术教育补充师资,为艺术院团、文化机构输送专业实践型艺术人才之外,还应该围绕创意城市相关创意领域的人才需求,培养和输送为创意产业和城市创意生活带来革新性变化和创新性体验的创意人士。

(二)对师资配备和培养方式进行再优化

相较于传统的艺术教育,创意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体系需要重新建构,而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专业课教师的配备尤为重要。目前高等院校绝大多数专任教师的受教育经历和知识结构,大多仍是传统艺术门类下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内容固然是艺术创造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但随着新兴创意城市和创意产业发展的飞速发展,势必要求高校教师能够适应城市建设和业界发展需要,及时进行理念更新和知识更新。除了校内的学业导师,还应邀请了解世界创意城市前沿动态、具有丰富的创意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作为职业导师,为学生开设创意讲座课程,指导创意实践。

(三)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再调整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指南。为适应创意人才培养需要,有必要对艺术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开展以创新创意为导向的艺术教育,需要对现行的课程模块进行丰富和优化:(1)增设创意教育通识课,向学生讲授创意城市发展概况、世界优秀创意城市的建设进展和成功经验。(2)增设创意案例分析课,通过对世界各国优秀创意产品和创意活动典型案例的介绍与分析,对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提供指导。(3)增设交叉学科选修课,将艺术类课程与经济、科技、管理、医学类等课程相结合,形成创意经济学、艺术与科技、创意艺术管理、艺术治疗学等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内容与创意城市发展的前沿动态相接轨,与创意领域的技术创新相适应,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切实掌握创意实践所必需的知识、理论与方法。

(四)对实习实践和就业指导进行再设计

艺术领域的创意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这就对艺术专业的实习实践环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创意城市中的创意实践,不是某一种艺术技能的独立展示,而更多地表现为多种艺术专业的协同配合和综合展示。例如某个城市的创意园区设计,为了完成设计、施工、氛围营造、功能服务和情境体验等工程,需要许多相关专业人士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只有每位专业人士在实施过程中追求科技创新和原创性突破,其合作的成果才有可能成为具备先进理念和尖端科技的创意新成果。类似这样的创意实践,必须在艺术类本科生或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中进行专题训练和模拟实践,才能胜任创意领域的实际需要。

(五)对学业成绩和学生创新潜质进行再评估

高等院校开展的创意教育,包含多个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习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对于教师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不能仅凭传统的单一评价手段,更不能“唯分数论”。创意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在考核评价中,不断更新与创意教育相关的课程评价方式和学生学习评价手段,做到知识测评与实践考查并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兼顾,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并用。通过建立健全创意教育评价指标和评价机制,在把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创意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和创意实践提供更为精准、适切的教育和指导。

我国以艺术教育为引领的创意教育,面对创意城市建设进程中不断产生的新需求,需要与时俱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过程,既需要立足新时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实际,也需要面向未来,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的创意教育经验。不仅需要高等院校自身的主动作为、创意城市各个创意领域行业专家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在各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公共政策制定、产学研合作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汇聚各方合力予以协同配合和共同推进。

注释:

①参见坎农2004年9月26日在中国南通举行的“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EB/OL].[2004-09-28].http://www.aaart.com.cn/cn/news/show.asp?news_id=1850.

参考文献:

[1]黄阳,吕庆华.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8):1283-1288.

[2]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杨幼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27-329.

[4]克昆兹曼,唐燕.欧洲和亚洲的创意城市:城市发展的新模式[M]//创意城市实践:欧洲和亚洲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7.

[5]李江.本分·叙事·纯粹——张剑的工业设计理想[J].装饰,2016(12):52-57.

作者簡介:王新,博士,河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教育学。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艺术教育
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互动关系研究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