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2021-05-17潘玉霞
潘玉霞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探究文言文的魅力是很多人的共同心声。纵观当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对文言文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如果能紧紧抓住文言文的特质,融入相应的解读方法,积极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那么就一定能让文言文被學生欣然接纳。在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紧扣文后注释,读懂文意
文言文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文,学生要想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还需要花费一番心思,如果教师能把握文言文的特质,利用文后注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那么学生就会抱着极大的热情去主动学习文言文。
《伯牙鼓琴》只有83个字,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课文下面一共编了八条注释。教学时,我们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然后提示学生读文后的注释,看看这些注释是否对自己有所帮助。如“鼓琴”的“鼓”,不是指现在可以用来敲打的乐器,而是“弹”的意思,结合注释,学生就会明白“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奏古琴”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相差不大,如“方”是“正在”的意思,“若”是“好像”的意思,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读懂大意,如果还存在认知障碍,可以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通过阅读文后注释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了整篇文言文的意思,进而也掌握了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意
文言文是古人记叙事情、表达思想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文言文的创作背后也有很多故事,结合背景资料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伯牙鼓琴》的课后习题下面设有一个资料袋,它介绍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知音”“高山流水”的意思等。在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利用资料袋拉近学生与课文人物的距离,通过阅读资料背景,了解主人公成为知音的故事,第二年伯牙因为失去了知音,毁坏了自己心爱的乐器,而且终身不再弹奏古琴的那份悲痛欲绝让学生扼腕叹息。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文言文的背景资料,学生能深入走进人物的内心。
三、反复品读课文,释疑解惑
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虽然简短,但都是古典文学的典范之作,其中有许多精妙之处,值得学生去细细推敲。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只满足于弄懂表层理解,还得抓住关键字词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化的熏陶。
《书戴嵩画牛》是宋代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对于苏轼的诗词作品,学生早就有所了解,但是读他的文言文还是头一回。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琢磨文章的妙处。在品读中,有些学生不禁产生了疑问:难道戴嵩画牛是凭空想象的吗?大画家没有仔细观察生活吗?教师此时就抓住“谬”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牧童说的话对吗?牧童因为天天放牛,对牛的生活习性非常了解,所以他看到“牛斗,尾搐入两股之间”。教师适时补充资料,解答学生的疑问。由“谬”字引发了作者的感悟,也让学生受到很深的启发:的确,艺术创作必须建立在仔细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才行,不然就会贻笑大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进行讨论,就很容易为学生释疑解惑了。
四、充分展开想象,丰满文意
很多文言文的表达都是意内而言外,见其言易,但知其意难,要想真正揣摩文言文的意思,就不能只是局限在语言层面上,更需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丰富的想象,探寻其内在的深度和厚度。
《书戴嵩画牛》一文中,学生在熟练朗诵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抓住“尤所爱”,想象杜处士是如何喜爱戴嵩的《斗牛图》的,锦囊玉轴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常以自随”的?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杜处士在曝晒《斗牛图》时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当牧童看到图中错误所在时,“拊掌大笑”是怎样的一副模样?一边笑一边还会说些什么?而杜处士“笑而然之”时是怎样的笑?笑的时候又会说些什么?借此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文言文的意思读得长,读得厚,读得有趣,读得透彻,读得丰满。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让学生紧扣注释,自主读懂文言文,补充背景资料,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反复品读课文,释疑解惑,充分发挥想象,读出文言文的厚度,只要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把握文言文的特质,探究更多的文言文魅力,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