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域文化中的陶艺创作教学谈
2021-05-17刘春霞
刘春霞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湘潭,411201)
在蓬勃发展的艺术浪潮中,一系列主题明确的展览为当代陶艺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艺术家们交流、碰撞、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主题鲜明的展览和艺术研讨活动,促使各地的陶艺家进行切磋交流和展示,为提高中国陶艺艺术的水准,起到审美指向的作用。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空余时间学习制作陶艺,它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培养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使更多的人认识关注到陶艺,有助于增加这门艺术的受众,能促进艺术发展和扩大其影响力。同时,举办各种规格的陶艺展,开展陶艺课和讲座,让普通人能以休闲的方式接触到陶艺,非常契合陶艺的初衷,也就是摆脱工艺品、日用器实用性的束缚,融入人文和思想内涵,以陶瓷材料为媒介,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能够提高中国的陶艺水平,也能增进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促进陶瓷事业发展。
我国陶艺的普及和发展,有艺术展览、研讨活动、艺术家工作室、商业运营等方面的影响,也有教育重视,高校开设陶艺课程和陶瓷专业的原因。陶艺的风格不但受传统陶瓷艺术、传统工艺造型、高校陶瓷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众多地域艺术特色的影响。每个地区的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经济、人文和陶瓷传统传承的技术,都会在地域文化中一一体现,并影响当地的艺术家,长期以来,自然潜移默化形成了各地陶艺家不同的风格。中国陶艺生力军来自于各大名窑遗址、陶瓷产区、以及高校,比如景德镇、佛山、郑州、醴陵等,高校有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在陶瓷资源、工艺方法、教育方向上,这些地方确实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但南北陶瓷产区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由各产瓷区历史的传承和美学风格的差异造成的。各地的艺术由于地区陶瓷原材料特性不同、经济情况、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渊源不同,流派日趋繁多,风格各异,技法多样,各地区的审美喜好,传承观念和思考方式都会在作品中综合体现,地域陶瓷艺术代表性的风格特征、陶瓷语言很容易辨认。而这,就是各地陶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观念的一种融入,借助于陶瓷艺术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也是思想领域的描绘表达,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研究各地的陶艺语言和风格。
陶艺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的生产、创作、研发而进行,通过造型、装饰、烧制等技术,以思想表达为出发点,创造出一条新的艺术品欣赏之路。这是一门集思想、文化、技术于一体的,凝聚着中国传统记忆的艺术,不仅仅停留在美术造型和装饰技法上,它是立足于传统陶瓷工艺和优良传承之上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体系,有鲜明风格特征和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现当代陶艺吸取了无数传统陶瓷中的智慧,经过数代人的研究、探索和沉淀,它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性格和审美,具有独特的风格,而即将成为新的传承。
在当代的艺术背景下,不同的历史人文和地区环境的差异,各地的艺术发展有着各自的特色。例如有着三湘四水之称的湖南,古代自然条件和战乱的影响下,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文化中具有肆意任性和无悔坚韧的矛盾特质,体现在艺术上可见一斑;同时湖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对陶艺创作的审美偏好起到了很大影响。
图1
图2
图3
湖南近年举办了一系列陶艺展览和文化交流,比如2016 由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等策划的首届“湖南当代陶艺家作品展” “神农魅象主题展”;同年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南省大学生创意陶艺竞赛优秀作品展”;2019年醴陵举办的“全国高校陶瓷作品邀请展”(图1、2、3、)等。大部分展览是政府、高校、商业共同举办的联展,说明社会对陶艺的关注度,是推动促进陶艺发展的元素;
同时一些湖南高校开始尝试把其它艺术门类的语言融合到陶艺中去,在教育实践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雕塑系设立陶瓷方向和陶艺课程,以研究陶艺的技法和材料的特性为探索方向,把雕塑纯艺术中所侧重的空间、造型、结构等元素,进行打散分析,重新组合,以新技法运用到陶瓷材料上,打破原来雕塑与陶艺门类的条条框框,把雕塑和陶艺的一些特质,一些共性糅合起来。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下提高了陶艺的表现力,也为雕塑艺术找到一个新的出路。这种理念把陶瓷看成是雕塑的一种新材料,将造型训练和材料整合,同时融入陶瓷特有的语言,培养一种综合造型和表现的能力。雕塑与陶艺的融合,诉求用对陶瓷风格的演绎,把人的感性世界和丰富的视觉感受,通过雕塑造型技法和艺术理念以陶瓷为媒介呈现出来,和一般意义上的传统陶瓷或雕塑,在理念上、工艺上以及造型上都有鲜明的区别。这种新的模式立足于复杂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能够更深层次地去丰富和拓展陶艺的表现语言,为艺术工作者的探索指明了一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