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外销瓷传承中的创新—以巴达维亚瓷为例

2021-05-17

陶瓷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外销青花瓷青花

王 瑶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1 清代外销巴达维亚瓷之源

明代前期,朝廷严格对对外贸易进行规范管理,实施海禁政策,对其发达的元代对外贸易造成了重创,但是对于瓷器的出口却并未停歇。由于资本主义的强烈来袭,使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进入到了新的阶段。郑和七次下西洋,进一步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瓷器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是亚洲、非洲各国,使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到明代末期,中国瓷器也远销欧洲。为了适应对外贸易市场与瓷器的大量需求,清政府解除海禁政策,一方面允许中国商人进行对外贸易,另一方面也允许其他各国设置贸易机构更好将瓷器远销海外。18 世纪前期,英、法、荷兰、瑞典等众多欧洲国家在广州设置贸易通商口岸,使中国瓷器名扬海外,其销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载,每年仅在巴达维亚销往欧洲的瓷器就已达300 万件之多,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与中国商人直接销往欧洲的瓷器的数量。巴达维亚的贸易是清代重大海外贸易之一,占据了大量的海外瓷器销量数额,清代主要外销种类为釉上彩瓷与青花瓷。其装饰图案大部分适应国外的审美需要,其中也有对古代中国陶瓷的继承与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巴达维亚瓷。

1745 年1 月11 日,瑞典东印度公司的的第二大“哥德堡号”商船,装载着60 余万件的瓷器,将近400 吨的丝绸、香料、茶叶等货物,从广州经巴达维亚返航,本因装载着满船的货物而获取大量的利润,却在聚哥德堡港口的900 米处沉没,使等待船只归航的人们目瞪口呆,眼睁睁地看着船只触礁沉没,上百吨的精美珍宝石沉大海。这是“哥德堡号”船只的第三次广州之旅。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哥德堡号”的船只才被打捞出来,种类丰富、精美绝伦的瓷器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人不禁连连惊叹。不仅有明亮素雅的青花瓷,还有一种釉色装饰独特的瓷器,这种瓷器内壁绘制青花,外壁施酱釉,造型多以小碗、盘为主。精致典雅,这种瓷器装饰风格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欧洲人称其为巴达维亚瓷。此类瓷器多作为西方人的咖啡具使用,在中国市场十分罕见。巴达维亚,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雅加达作为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中心,是东南亚人口的第一大城市,位于爪哇岛的西北海岸,是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交通枢纽,占据重要位置。在17 到19 世纪被被强大的殖民帝国荷兰占据,做为其贸易的通商口岸,使其成为全球化的贸易港口,是东南亚与欧洲进行各种商品贸易交易的枢纽,使其连接整个大西洋、印度洋、南海海域,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港口之一。各国通过巴达维亚港口进行瓷器贸易,中国瓷器通过其港口分销海外,这种外施酱釉内绘青花的瓷器由景德镇生产运送到巴达维亚将其销往欧洲,因此被称为巴达维亚瓷。

图1

图2

2 巴达维亚瓷传承中的创新

巴达维亚瓷的外饰酱釉,内绘青花的这种装饰手法主要出现在明代洪武、天启、崇祯年间以及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其中康熙的产品数量众多。之所说巴达维亚瓷在传承中创新是因为其外施酱釉这种装饰手法最初来源于宋代,酱色釉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成熟于东汉晚期,宋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各地普遍烧造,以北方耀州窑、定窑和阳峪窑为代表,到清代发展至巅峰时期,是其成为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生产的仿古釉色品种之一。酱釉,人们俗称为紫定,作为定窑中的极品,传世数量较少。酱釉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其呈色大多为棕黄色或芝麻酱色。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时期、地域、窑场所烧造出来的酱釉瓷也各不相同。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全国瓷业中心,江西景德镇窑形成了酱釉瓷器的生产特色中心 ,是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生产的仿古釉色品种之一,其生产的酱釉瓷器的釉面明亮,光滑润亮,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好像被紫金包裹着一样,因此称之为“紫金釉”。巴达维亚瓷则采用这种外酱釉的装饰手法,同时又将典雅、高贵的青花相融合,内绘制青花。青花瓷可谓是中国辉煌的陶瓷历史的代表,青花瓷成熟于元代的景德镇,其纹饰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装饰题材种类多样,多是中国的传统题材:人物、动物 、植物、诗文等,其中多是蕴藏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明清时期,青花瓷达到了鼎盛,尤其是明代,青花瓷以制作精美而著称。到了清代初期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到达了顶峰,乾隆之后因粉彩的兴盛而逐渐走向衰退,无法延续其盛世。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艳丽奇葩,在古代国际贸易通向世界,被世界各国所熟知。到了明清之际,人们迷恋这种完美釉色,于是将古朴的酱釉与典雅的青花相结合。巴达维亚瓷的这种内绘青花外施酱釉的装饰手法可谓是承古创新。巴达维亚瓷器形较小,较为精致 ,常被西方人当作咖啡具来使用。巴达维亚瓷釉面丰润明亮,青花发色深沉。其中在“哥德堡号”沉船出水巴达维亚瓷现藏于广州博物馆,其绘制精美,外壁釉面古朴,内壁绘制精美,这种巧妙的结合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在同一件器具上使用青花与酱釉两种形成鲜明对比的釉色与装饰风格,形成视觉对比冲击,独具特色。巴达维亚瓷不仅适应了国人的消费需求,而且又为海内外对宋代古瓷酱釉瓷的喜爱提供了物质载体,使其成为了清代前期康熙朝特有的外销品种。

3 清代外销巴达维亚瓷兴之原

清代在销往西方国家的外销瓷种类丰富,有青花、五彩和广彩等种类的瓷器。其中大多器物多是按照西方国家喜爱的器型、图案、装饰风格进行绘制,同时也保留有中国的传统风格的外销瓷。清代外销瓷不仅仅在于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进行创新,同时也采取对中国传统陶瓷不同的装饰风格的结合进行对此创新。巴达维瓷瓷所造成的明暗对比、色调对此,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所形成的特色深深受到了西方顾客的喜爱。欧洲人爱喝咖啡,因其器型小巧,口径较小,较为精美,能够很好的作为咖啡具来使用。中国人自古爱饮茶,又将其用作茶具,可谓是一器两用,融合中西文化观念。中国陶瓷的声誉享誉全球,其中不乏有许多崇敬中国传统陶瓷的国外友人,酱釉瓷和青花瓷可谓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通过二者的相结合来满足其崇敬之情。通过以新颖的方式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受到了欧洲人的喜爱。即使巴达维亚瓷的命名是以清代外销瓷贸易港口命名,使其蒙上了异域风情的神秘面纱,但实际上它蕴藏了清代经巴达维亚贸易港口所销往西方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

4 结论

在这种海上贸易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陶瓷远远不断地流向欧洲和东南亚,种类丰富且造型齐全,成为风靡全球的时代潮流新事物,通过对本土与域外文化的交融呈现的物质载体,满足了其旺盛的社会需求,同时带给了中国巨大的经济收益。不断的进行创新,使其适应国外的消费市场,垄断市场达300 年之久。同时在景德镇先进的制瓷技术的启迪下,促进了各国的瓷业发展。巴达维亚瓷代表了瓷工的聪明智慧,将其设计为中国传统陶瓷的混合元素传到海外,让世界认识了中国陶瓷,同时对西方制瓷技术、审美意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外销青花瓷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青花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纯净的青花瓷
青花瓷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