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雕塑中的线元素在中国现代陶艺中的应用研究

2021-05-17任建虹

陶瓷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陶艺线条雕塑

任建虹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1 古代雕塑中的线的特征

在中国传统的雕塑中线是雕塑的灵魂。作为表现雕塑重要的语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线的飘逸、滞涩、冲锋、委婉、静穆赋予着雕塑不同的精神气质面貌。“中国艺术家偏爱线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取得某种自然而稳定的艺术效果。”①“中国众多的陵墓石雕、石窟雕像中便可领略到那线条。”②中国传统的雕塑造像以佛像、墓室陪葬和园林景观为主,佛像是最具重要的历史地位。每个时期的佛像都有不同的造像风格。唐代的佛像造型主要以圆润、丰满为主,头饰以简单的花瓣的形状,形体轮廓以粗狂、简洁的线条组成。雕塑的神奇之处在于人们身处的位置不一样,带来的认识也会不一样。而这我们脑海里形成的形体边缘的线条将称其为轮廓线。

十六国时期的佛像塑造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雕塑的装饰美。佛像外的袈裟是佛造像表达的主要部分,外衣的垂坠感,整体造型比较扁平,身体部分平面处的利用雕塑工具刮线的方式进行造线,这也是国画中造线方式。佛像造像中的装饰的“肌理线”是作为一种对艺术的观念进行的表达,线、面、体作为一种媒介承载着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从庄子的学说以来,中国传统的艺术都有一种对自由,写意的审美意趣的追求。在中国传统的雕塑造像中,线的表达是主要的叙述方式。线条的安排须仔细斟酌,线轻、重、缓、急安排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装饰性。从西周的青铜雕塑到后来的佛教造像都体现了线性装饰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中“线性”的表达与书法的骨法用笔相适而用。骨法用笔来体现出“线性”装饰美和线性抽象美。

唐代的雕塑也是借用了人物的动态线完成最后的造型。当时的工艺家非常注重以线造型,写意性。增加了雕塑的趣味性 ,线在其中的辅助作用便会增强。此时这一根“动态线”的辅助尤为重要。“动态线”的选择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物最终的形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形神论”之前,中国传统雕塑已不自觉地运用以线辅助造型的雕塑方法。

古代雕塑中呈现的这三种表达方式:轮廓线、装饰线、动态线在古代雕塑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对其他的艺术领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现代陶艺的领域。

2 雕塑线条与现代陶艺的相遇

上世纪70 年代末,国门开放的基础上,国内艺术家眼界被打开,中国的传统工艺精湛在外国人的工艺精致并无实质上的差距。国外的陶瓷值得借鉴。 “陶艺”一词是日本、美国等地的陶艺运动得来的新的语汇,并不等同于中国汉语语境下的“陶瓷艺术。 现代陶艺更注重艺术家自身的个性精神表达,而不是单一的实用主义。传统的装饰已经不能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以及想法。而这些是现代陶艺最重要的灵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西方的各个思想流派的观念相继传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陶艺并非简单的对陶瓷器皿的简单艺术加工和处理,而是陶瓷器皿本身便成为艺术的载体。”③现代陶艺是手的艺术,最基本的语言是泥土和火。土的可塑性和火的不确定性都会给陶艺家创作的多样性的可能。在创作过程中在有意无意之间都会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如:雕塑的线性语言。以中国现代陶艺运用的中国传统雕塑线条为例子。中国的现代陶艺在初期引领艺术家大多都是雕塑家出身,雕塑艺术家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造型的精确把控,造型刻画能力都是扎实可靠的。在进行陶艺创作时,熟悉泥性,再去把控泥性,最后根据泥性完成符合泥性特有的作品。陶瓷雕塑与普通的雕塑除了简单的成型工艺上的不一样,在火中烧制会赋予它们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实现工艺中的质的升华。中国传统佛像雕塑造像方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跟诗词一样强调简练、强调意象性,似像与非像之间,强调“轮廓线”的力量。艺术家在创作时留意的是艺术家自身对事物的见解,并非对事物简单的外在形象的相似。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意境见解。意境多以灵动为象征。“动态线”在其中的运用尤为重要,体态线直会僵硬,线圆则柔和。不同表达方式线条的,最后呈现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结合中国古代的诗词画的意境、留白等方式创作能够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事物的特性,在视觉上给予感官的冲击效果。视觉效果不仅是整体的动态的带来的。也需要同表面形象的装饰相结合,也就是装饰性,而这就要来源雕塑中“装饰线”的作用了。中国古代雕塑中的装饰线有两种方式:一是阴刻,二是阳刻。

图1

图2

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艺术家会积极地运用雕塑的各种特点,积极融合雕塑与陶艺的优点,相互借用,创作出体现个人内心的作品。雕塑家的介入对中国现代陶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艺艺术本身是一门造型艺术。雕塑语汇的融入给陶艺增加了更多丰富的语言。雕塑线条作为雕塑的语言进入中国现代陶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传统雕塑中雕塑语言与现代陶艺更是结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 雕塑线条与现代陶艺的融合和发展

中国传统雕塑线条多与绘画相结合,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刻是一致的”④。而在的偏于传统陶瓷的装饰上来说,更是体现的淋淋尽致。下图中的两件青瓷作品作为例子,图一采用了佛教中佛教中薄衣解带的塑造方法。传统雕塑中的浅浮雕的塑造方法。图二则用了传统画像砖的阴刻手法。这就是对“装饰线”做了很好的诠释。

图3

图4

图5

陶艺从传统中脱离出来开始走向内心世界的精神世界。例如90年代以来比较活跃的陶艺家,如:吕品昌。就是典型的雕塑型陶艺家。《阿福》{图一}是雕塑化陶艺的代表。他的艺术实践打通了中国当代陶艺和雕塑由于近代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封闭。开拓性的陶瓷陶瓷雕塑的成型上的技术掌握。二是开启材料语言和艺术观念上的当代转型,实现了个人创作的反思。就《捆绑的形体》来说,在形体轮廓上脱离了具体的形状,产生了一种意象的思维。截取了《阿福》的一部分“轮廓”的语言。产生了轮廓的变形形成了另外的一个三维空间。由轮廓的圆润线条语言转换成急转而下的直线和转角而给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语言。就如西方的布朗库西和罗丹的一种雕塑语言的转换。布朗库西的《无尽之柱》也是利用轮廓线中循环、重复的雕塑语言。美国的作家威廉.塔克在《雕塑的语言》中说到“重复的概念,是说仅看物体表面并不能说明什么,除非这一单元有一种形状上的可以重复发展的潜力”。⑤吕品昌很好的利用了雕塑的轮廓有形式的语言的重复来形成了空间的再变换、再创造。也非常确定的利用了传统雕塑的造型语言、轮廓的形式以及婉转柔和的造型语言。形象也非常类似于古代的佛窟造型“圆润”。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许多中国的陶艺家还是不断的探寻属于中国这个国度的语言。线不但是立体的具有空间维度的,而且是能哭会笑充满丰富感情的。而线条的性格又由于行笔的方 式 、方向 、 速度等的差异;或在雕塑的过程中由于拍打、切 割 、塑造力度和节奏等的不同而不同。如:金文伟《时尚系列》给人眼前一亮的是的是大刀阔斧的劈、削,力量和节奏的交响,朴素真实的泥、火以及传统的大胆嬗变。我相信,在坯体淋漓尽致的切、割中,作者体验到了精神的自由,在丰富、自然的肌理中,体验到人性和物性的和谐,在工艺和传统的限制中,意识到突破的重要。颇有古代国画中的山水画的“斧劈皴”的做法。每个器型的动态不一,宛如一个少女亭亭玉立、又如一个诗人伫立于山崖上与世隔绝吟诗。在轮廓的高低错愕的运用下。小曲线与长线的结合。锋利线受到阻拦缓和之后的前进给轮廓线带来了丰富的变化,随之动态也发生千奇百怪的改变。在不同的角度也给人带来不同的动态表现。用以水墨的方式附着在“轮廓线”上,利用轮廓的婉转、抽象,动态的婀娜多姿形成一种流动的山水画。

4 结语

在陶艺发展的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而现代陶艺可以算是外来文化,“china”的代表词已经不仅仅是“China”了,如何在当今潮流的发展下,保持着激情与世界共进步而不失民族特色。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吸取优秀元素,但是创新是必须要做到的。基于这一点,中国古代雕塑中的“线性”元素丰富多彩,是陶艺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借鉴的一点。

注释

①[英]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9 页 2004 年版,

②程 静 关于雕塑中的线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2011 年 第 6 期总第 123 期

③③陈侠 《现代陶艺创作研究》 大众文艺. 美术与设计 2017.10

④宗白华:宗白华:《中国美学史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

⑤威廉.塔克 《雕塑的语言》徐升{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 2017.1

猜你喜欢

陶艺线条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线条之美
写实雕塑
“疯狂”的陶艺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
当代陶艺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