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对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2021-05-17徐璧江
徐璧江
(丰顺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梅州514300)
冠心病属于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血小板凝聚及活化等,此类患者也常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等,这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所以对冠心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1]。在对疾病的治疗上,通常是先用药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情况,之后则采取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而在使用血管成形术治疗冠心病上,常规是应用普通球囊进行血管扩张,然而这种治疗手段在使用后常容易出现支架再狭窄情况,对患者预后不利[2]。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血管成形术上,推广使用切割球囊替代普通球囊进行血管成形术,该方式可保持正常血管壁功能,减少对血管壁损伤,且避免血管再狭窄发生,临床应用效果满意[3]。本研究采取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月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以患者均经冠状动脉定量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4];②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手术指征及完整的临床资料;③在手术治疗前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及靶病变血管大于2支的患者;③手术治疗禁忌及心功能分级大于3 级的患者;④抗血小板治疗禁忌症、近期使用蛋白质抑制剂及近期有外科手术史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以下两组:实验组50 例,男性28例,女性22 例;年龄52~75 岁,平均年龄(62.2±2.1)岁;心功能NYHA 分级:Ⅰ级15 例,Ⅱ级26 例,Ⅲ及9 例。对照组50 例,男27 例,女23 例;年龄50~74 岁,平均(61.9±2.2)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3 例,Ⅱ级27 例,Ⅲ及1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用药治疗,主要是口服300mg/d 阿司匹林;口服75mg/d 硫酸氢氯吡格雷以改善凝血功能及抗血小板聚集。在入院后第3d 两组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经冠状动脉内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而实验组则采取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手术方法具体如下:取患者平卧位,在右侧桡动脉及周围用碘伏进行消毒,用1%的利多卡因局麻下以seldinger 穿刺法穿刺桡动脉成功,置入6F 动脉鞘管,推注70IU/kg肝素钠。在X 线及导引钢丝的辅助下经5F 冠状动脉导管插入到冠状动脉窦中及取血。在桡动脉插入6F/7F 导管后选择性进行冠脉造影,明确病变的部位及病变具体程度。冠脉腔内血管扩张中对照组按照常规操作进行,实验组则用大小规格合适的切割球囊自2 个大气压开始逐渐增大压强,每一次压强增大量为1~2 个大气压,球囊得到充分的扩张后再次的加压,最大的加压量为8~10 个大气压。对球囊负压回抽30s 后移动球囊。两组患者在完成球囊扩张后均将支架植入到病变的位置,手术判定的标准是术后经影像技术检查残余的狭窄小于20%,血流分级达到3 级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为手术成功。
1.3 观察指标:在球囊扩张前与术后4h,均采集外周静脉血液,开始的2mL 血液后再次采取接下来的6mL 血样,血样置入3000r/min 的离心机中持续离心10min 后取上层血浆。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患者凝血酶活性,评价凝血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测定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水平,评价患者纤溶指标变化;球囊扩张前、扩张后30min及术后4h,均采集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水平,评价患者血小板活性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 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纤溶指标:在术后4h,凝血酶活性均较术前降低,而对照组降低显著,实验组无显著差异,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PA 及PAI-1 指标水平均提高,而实验组的提高幅度要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s)
表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s)
凝血酶活性(μ/mL) t-PA(ng/mL) PAI-1(ng/mL)组别 n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实验组 50 0.61±0.08 0.54±0.07 14.75±1.86 31.02±3.41 62.26±6.56 87.15±8.41对照组 50 0.62±0.08 0.37±0.05 14.66±1.85 26.61±3.03 62.14±6.51 82.26±8.14 t 值 - 0.625 13.974 0.243 9.836 0.092 2.954 P 值 - 0.533 0.000 0.809 0.000 0.927 0.004
2.2 sP-选择素:在手术治疗的不同时间段,实验组在sP-选择素水平上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sP-选择素在球囊扩张后30min 及术后4h 的指标水平均较球囊扩张前低,相较于实验组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两组sP-选择素水平变化比较(±s)
表2 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两组sP-选择素水平变化比较(±s)
组别 n 球囊扩张前 扩张后30min 术后4h实验组 50 311.25±18.41 308.51±18.12 304.45±18.22对照组 50 311.08±18.25 298.85±17.14 284.41±16.52 t 值 - 0.046 2.739 5.762 P 值 - 0.963 0.007 0.000
3 讨论
在对冠心病的治疗上,临床中主要是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治疗方式,而术后远期再狭窄情况却限制疗效发挥,因此后者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5]。为预防PCI 术后再狭窄,临床中提倡使用球囊进行血管扩张,而在球囊扩张上,常常是使用普通球囊,虽然普通球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缺陷也较多,比如采取普通球囊往往龈钙化病灶十分坚硬而使得扩张不充分;钙化病变对介入器械扩张阻力高,容易引起支架扩张不全情况;普通球囊扩张对血管不规则的挤压可能将斑块压入血管分值,引起血流受阻及完全闭塞,这些情况均降低PCI 治疗冠心病的效果[6]。而切割球囊则是在普通球囊基础上发展的扩张手段,相较于普通球囊,切割球囊对血管壁的损伤小,能最大程度包括血管正常功能,避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发生,且切割球囊对设备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且费用相较低廉,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就可让技术得以推广[7]。本研究结果中,实验组在治疗后凝血酶活性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小,实验组治疗后t-PA 及PAI-1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显著;治疗期间实验组sP-选择素水平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扩张前及术后4hs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扩张前,提示切割球囊血管扩张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针对冠心病,临床治疗中采取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血管扩张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纤溶指标,减少对患者凝血功能疾血小板活性影响,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