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的研究
2021-05-17李顺辉严顺添颜惠宇
李顺辉 严顺添 颜惠宇
(惠阳三和医院新生儿科,广东惠州516211)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与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升,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但由于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还未发育成熟,容易出现胃内食物潴留、腹胀、甚至呕吐等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临床特征[1]。FI 不仅严重影响早产患儿原本基础疾病的治疗,延长住院时间,甚至还能对其远期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使其成为早产儿临床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之一[2]。根据WHO 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全球每年出生的早产儿数约有1500 万,占新生儿活产总数的11.1%,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是早产儿大国,FI 患儿数量居高不下[3]。因此,探讨早产儿FI 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FI 发生风险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研究对象:将我院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1 月新生儿病区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胎龄小于37 周(非足月产儿);②出生24h 内入住我院新生儿科者;③住院天数大于14天。排除标准:①胃肠道畸形或患坏死性肠炎患儿;②二次入院、放弃治疗或死亡;③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
1.2 资料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德尔菲法,自行设计《早产儿FI 相关暴露资料记录表》,登记内容主要包括患儿性别、出生体重、出生方式、胎龄、1minApgar 评分等一般资料,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宫内窘迫、糖皮质激素(GCs)等产前暴露资料,是否排便延迟、有无氨茶碱/肺表面活性物质(PS)/呼吸机等使用等住院治疗暴露资料。
1.2.2 早产儿喂养方法及FI 诊断标准[4-5]:纳入研究患儿喂养方式均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发布的针对我国早产儿管理的临床指南进行。主管医师对入住的早产患儿的吸吮、吞咽功能发育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经口喂养或鼻胃管喂养。FI 临床诊断标准:①喂养后反流或频繁呕吐(≥3 次);②胃潴留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1/3;③奶量不增或减少>3d。
1.2.3 质量控制:由高年资医师与统计人员组成小组对课题的设计及实施进行指导,纳入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责任护士对喂养后的临床表现严密观察,研究者统一填写《早产儿FI 相关暴露资料记录表》,由质控人员进行审核,保证采集信息的可靠性。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 对收集的暴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FI 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利用非条件Logistics 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FI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早产儿FI 发生情况:本研究最终纳入早产儿186 例,共85 例发生FI,发生率为45.7%;其中,男患儿102 例,FI 发生率为35.3%,女患儿84 例,FI发生率为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本研究低出生体重患儿(<2.5kg)82 例,FI 发生率为54.9%,极低出生体重患儿(≤1.5kg)38 例,FI 发生率为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P<0.05)。
2.2 早产儿FI 单因素分析:胎龄、妊娠期间的宫内窘迫、产前GCs 使用、围生期感染、1min Apgar 评分及机械通气治疗是早产儿FI 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而出生方式、妊娠期并发症、排便延迟及PS的使用等因素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单因素分析
2.3 早产儿FI 多因素分析:女童、低出生体重、围生期感染是早产儿FI 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产期GCs使用是早产儿FI 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详见表2。
3 讨论
全世界范围内,随着新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临床实践推广,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早产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死亡率依然远高于足月新生儿,特别是较小孕周的超早产儿,这与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6]。研究发现,在孕30 周左右胎儿的小肠功能性蠕动才会开始出现,到孕33~34 周小肠规律的移动性复合运动才会出现,直至足月胎儿的胃泌素、胃动素等胃-肠肽激素才达到正常分泌水平[7]。因此,早产儿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呕吐等临床表现,而FI 不仅严重影响早产患儿原本基础疾病的治疗,延长住院时间,甚至还能对其远期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使其成为早产儿临床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之一。
表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Logistics 回归分析
本研究共85 例早产儿发生FI,发生率为45.7%;其中,女患儿FI 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患儿,极低出生体重患儿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患儿。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妊娠期间的宫内窘迫、产前GCs 使用、围生期感染、1min Apgar 评分及机械通气治疗是早产儿FI 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女童、低出生体重、围生期感染是早产儿FI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产期GCs 使用是早产儿FI发生的保护性因素,提示在为早产儿建立胃肠营养时应区别对待。加强围产保健监测频次和营养支持,预防和减少低出生体重和围生期感染的发生率,能有效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