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1-05-17周灿宦李红全李成之蔡晓燕

智慧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胃镜分化外科

周灿宦,李红全,李成之,蔡晓燕

(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 病理科,广东 台山 529200)

0 引言

胃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来源于机体的胃粘膜上皮,其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仅存在恶心呕吐等类似溃疡病的消化道症状,若难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疾病持续发展,患者极易产生腹部疼痛、食欲降低、全身乏力、呕血及黑便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伴有贫血、消瘦及营养不良等恶病质表现,直接威胁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1]。临床通常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其病死率较高,因此尽早发现及时治疗成为关键[2]。现代生活中的长期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导致近年来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正在急剧上升,采取一种及时准确的诊断方法对胃癌患者而言意义重大,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胃镜黏膜活检,同时以手术病理组织检查为金标准。由此本文展开实验,对比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在胃癌中的价值,为患者预后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 年4 月至2020 年9 月纳入的96例胃癌患者,其中男50 例,女46 例,年龄28-65 岁,平均(45.28±1.24)岁,病程4 个月至3 年,平均(1.34±0.28)年,胃体部32 例,胃底部17 例,胃窦部21 例,胃角部20 例,其他6 例,小学至初中37 例,高中至大专35 例,本科至以上24 例。

纳入标准[3]:①患者与家属签订知情书。②均符合胃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过各项检查确诊。③资料齐全,意识较好者,能够配合研究。

剔除标准:①存在胃部手术史者。②曾接受放化疗治疗者。③具备严重器官功能衰竭或者并发症者。④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或者交流障碍者。⑤手术无法耐受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胃镜活检病理:通过胃镜对患者胃粘膜进行仔细观察,针对无法直接观察的患者可进行胃粘膜活检,活检位置应按照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其中胃癌为隆起型,可首先将隆起位置清除,将其胃粘膜基底部分或者顶端组织作为活检标本;而胃癌属于凹陷型患者,可将溃疡周边组织作为活检标本;针对黏膜下病变者可选择中央凹陷组织作为活检标本。按照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定位活检或者活检法,通过活检钳进行取材,操作过程中将其与黏膜保持45°,取出后放置在吸水纸上,加入10%甲醛溶液保存待检。

外科术后病理检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方法,对病灶≥1cm 采用选样取材;对于>1cm 者,取所有材料,并用10%福尔马林固定并包埋在石蜡中。切片后,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观察标本,以确定病变的类型和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完成对患者的诊断。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其中胃癌分化程度判定标准:经检查显示癌细胞分化接近正常细胞,较为成熟属于分化良好,包括乳头腺癌、管状腺癌;若癌细胞分化较差,极不成熟,并保留某些来源组织的痕迹为分化不良,包括黏液腺癌、印戎细胞癌。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外科术后病理结果中可以看到,胃癌确诊、疑似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术前胃镜活检(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诊断结果[n(%)]

2.2 疾病类型判断

术前胃镜活检、外科术后病理对疾病类型的诊断中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2。

2.3 胃癌分化情况

胃镜活检对于分化型胃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外科病理检查,而对于分化不良型胃癌的检出率较高于外科病理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疾病类型的判断[n(%)]

表3 比较两组胃癌分化情况[n(%)]

3 讨论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2012 年,全球约有951000 例新发胃癌病例,而中国新发胃癌病例约42.4 万例,死亡人数占全球胃癌死亡人数的45.0%,占所有致死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年来,我国胃癌发生率逐年升高,并占居我国各类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已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早期患者症状并不明显,极易造成误诊漏诊,等到发现时已是晚期,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增加治疗难度,受到医疗界重点关注[4-5]。若能够尽早发现,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6]。

由于胃癌的高死亡率,有必要在疾病发作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许多患者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且在患者病情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少数患者可能具有常见的胃肠道症状,例如恶心和呕吐,当上腹部疼痛逐渐更加重,并出现疲劳和食欲不振时,一般入院诊断时已进入胃癌晚期,导致治疗困难和高死亡率。目前胃癌的临床检查和诊断,病理诊断是最准确的临床诊断诊断方法,还有X 线钡餐检查,纤维胃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螺旋 CT 和正电子发射成像检查等。但上述方式均属于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仍存在漏诊误诊的现象,只能是属于诊断胃癌的辅助手段。确诊胃癌临床一般采用胃镜活检与外科手术病理组织诊断,胃镜活组织检查模式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具有高诊断准确性。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将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术前胃镜活检、外科术后病理检验,结果显示:外科术后病理结果中,胃癌确诊、疑似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术前胃镜活检(P<0.05);术前胃镜活检、外科术后病理对疾病类型的诊断中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外科术后病理中,分化良好发生率44.79%,明显高于术前胃镜活检30.21%(P<0.05),提示两种诊断方式均具有较高价值,其中术前胃镜活检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而外科术后病理能够全面评估并诊断疾病,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但两者诊断结果仍存在一定差异,如部分年轻患者病变属于早期,仅通过内镜检查可能不够突出,其表现缺少一定特征性;或者检验人员自身专业性不强,可能增加误诊漏诊的几率[7]。另外因为各患者病灶位置不同,尤其是发生于胃体、胃底及贲门的病灶,经过胃镜检查后,其结果准确性较低,可能与检查过程中使用倒镜观察有关,或者受到取材不足等因素影响,明显增加检查结果出错的风险性[8]。由于术前胃镜活检中通常收集患者部分组织,极易造成取材偏离病灶聚集处,从而无法对其病情进行客观性评估[9]。加上患者疾病类型、分化情况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因此取材过程中应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标本,从而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性[10]。外科术后病理是在患者病变位置取样,并利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浸润、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及分化情况,从而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11]。但本次实验期间仍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实验样本的选取较为局限,虽然按相应的纳入与剔除标准进行了选择,但所选定的标本是否合理有待商讨[12]。另外样本数量较少,实验时长较为短暂,临床需要进一步扩增实验对象的数量,进而提升实验结果的精确性[13-14]。

综上所述,两种诊断方式均获得了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术前胃镜活检病理可作为参考依据,而外科术后病理可对疾病进行有效判断。

猜你喜欢

胃镜分化外科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临床外科杂志》2021年重点内容预告
《临床外科杂志》2021年重点内容预告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新兴市场货币:内部分化持续
我也做了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