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红色的山”既有“绿水青山”更有“金山银山”
——驻镇高校“百名教授老区行”系列活动记

2021-05-16

银潮 2021年4期
关键词:茅山镇江市老区

本刊记者 见习记者

通讯员 赵丽丽 沈东妹 常晓辉

“百名教授老区行”第20次活动,为32 位贫困学生捐款捐物捐书

镇江市茅山老区是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新四军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在抗日战争中为新四军实施东进北上南下等战略任务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1年1月13日,由镇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江苏理工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镇江医学院等高校关工委承办的“百名教授上茅山”活动启动。2020 年11 月18日,“百名教授老区行”系列活动20周年总结暨新一年启动仪式在句容市茅山镇举行。

站在最初起航的地方,老教授们感慨万千:20 年来,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茅山这座“红色的山”,既有“绿水青山”,更有“金山银山”。

廿载老区行,驻镇高校的教授们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倾情帮扶、洒满关爱,见证了老区人民走上“富裕路”、开出“幸福花”的奋斗过程。

从“上茅山”到“老区行”: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初心

“20 年了,它就像我的孩子,看着它年年成长,疼爱又欣喜,这是我一生最骄傲的事。”说起“百名教授老区行”系列活动的“前世今生”,86岁的金树德动情地说。

2000年冬,为充分发挥驻镇高校离退休教授在推动和促进镇江老区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原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前身)党委书记、时任该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金树德,向镇江市关工委领导提出,召集驻镇高校身体健康的离退休老教授,去句容市茅山老区开展送温暖、送科技、送文化、送医疗、送爱心活动,得到新四军老战士、时任镇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宋亚欣(已离世)的赞赏和大力支持。

2001年1月13日,“百名教授上茅山”活动走进句容市茅山镇。110名老教授和10名博士生导师及部分青年教师冒着凛冽寒风,在茅山镇开展科技、法律、医疗、家电维修等服务。由各校大学生们组成的文艺宣传队也登台献艺,为老区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演出。

活动当日,各校离退休老同志还认捐了100 名贫困学生,给予3 万元扶贫助学款,各校关工委出资购买了数千册科技、农技、卫生等方面的图书捐献给当地学校。

“如果没有老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现在的生活。我们应该感恩老区,为老区人民做点事情,这是我当年牵头发起‘百名教授上茅山’的初衷。”金树德说。

2002 年到2004 年,“百名教授上茅山”活动先后在茅山老区丹阳市延陵镇、丹徒区宝堰镇和润州区韦岗镇成功举办,品牌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

“这3 年,通俗地说,我们是‘摆摊式’服务,当地村民说这是赶大集。”金树德介绍,尽管活动很受欢迎,但总有“人走茶凉”之感。比如,现场摆放的节水灌溉、卫生常识等展板,虽然制作图文并茂,但少有人问津;各院校留下的咨询电话,也无人拨打。“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服务老区人民。”

2005 年6 月,金树德找到宋亚欣,两位老领导与时任镇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戚中立,围绕服务方式、项目等活动深入探讨,将“百名教授上茅山”活动改名为“百名教授老区行”,由点到面,扩大到整个茅山老区,再次整合利用高校优质资源,促进老区的开发和建设,借以报答老区人民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同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镇江市总工会加入,人才队伍不断扩充。也在这一年,“百名教授老区行”系列活动被评为镇江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事,成为镇江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品牌活动。

20 年来,先后有3400 名教授和师生参与其中,他们的足迹遍布句容、扬中、丹阳及丹徒等地20 多个乡镇,为老区1247 名特困中小学生捐赠扶贫助学资金63.8 万元,捐赠科普、人文类图书近两万册,科技资料10.57万件,义诊或义务体检8160 人次,义务修理各种家用电器3080台,书写赠送春联3.7万副,专场演出文艺节目17 场。一次次捐赠、一个个项目、一场场演出,让老区人民感受到老教授们火热的心。

深耕老区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高校有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是助力老区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力量。老教授们深耕老区扶贫的事迹,着实让人感动。”镇江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兼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胡继锡介绍说,20 年来,老教授们深入田间地头,帮助老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产业化发展的富民之路。

“百名教授老区行”活动现场讲解蓝莓组培苗瓶外生根及育苗技术

如今,“茅山长青”“红颊草莓”“丁庄葡萄”“西岗果桑”“润民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兴起;食品、装备等传统支柱产业脱胎换骨;观光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可以说,每项特色产业背后,都有一个教授团队。”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俞卫东说。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全智被句容市“莓农”赞誉为“草莓王子”。他对草莓有近乎疯狂的痴迷,整天不在地里就在实验室琢磨草莓。2006年,句容市多个老一代草莓品种出现病虫害、连种后口感差等问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系的教授们得知后,在句容市边城镇建立了草莓种苗基地,引进红颊草莓。

2008 年8 月,该草莓在种苗基地试种成功后,移到大田种植。看着长势喜人的草莓,王全智欢喜不已。没想到一场大雨加一天高温后,草莓像被烫过一样,全部枯死。王全智数日难眠,苦思冥想。2009 年,他终于破解红颊草莓露地育种难题,育出了第一批露地种苗并大面积种植成功,红颊草莓迅速占领市场,当地莓农每亩可增收5万元。

要让草莓产业接续发展,必须搞高架草莓,把草莓从地上种改为在1 米多高的架子上无土种植。“这样做,好看,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好摘,不用弯腰,伸手就摘,游客更喜欢;病虫害低、品质好……”说起高架草莓,王全智眼有光、语不绝。

2012 年,高架无土栽培草莓试种成功,经测算,亩均收入7 万多元。然而,当王全智开始推广时,种植大户们却不接受,因为高架草莓大棚亩均投入18 万元以上,而且栽培难。王全智和他的团队把栽培槽材料由泡沫塑料改为无纺布和薄膜,基质由泥草碳土改为食用菌渣、腐熟农糠等。两项技术改良,让高架草莓亩均投资成本下降到12 万元。高架草莓开始在句容市大面积种植,并辐射到苏北地区。

王全智对记者说:“有人说我整天在草莓地里折腾,太辛苦,而我却甘之如饴。看到老区人民富裕后的笑脸,听他们喊我‘草莓王子’,我很有成就感。”

句容市后白镇西冯村地处丘陵地带,过去实行传统的单一种植,农业低产低效,农民增收缓慢,被称为“句容北大荒”。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将其拳头产品——草坪草,作为西冯村对口帮扶项目。该院陈志一、俞禄生等教授持续接力,将种子带到西冯村,对村民手把手技术指导。

如今,西冯村草坪草种植从零散数户发展到519 户,占全村户数95%以上,种植面积从最初几万平方米扩大到200 多万平方米。草坪草成为西冯村的支柱产业,昔日的“句容北大荒”变成了“绿银行”。

西冯村党总支书记李治顺说:“我们村家家有存款、户户有轿车。西冯村就像一个大花园,环境美了,人的精神面貌好了。驻镇高校的教授们给了我们‘金点子’‘金项目’。”

2007年,句容市郭庄镇郭村村民宋成钢下岗后,听说种植苗木能致富,向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孙贤齐求助。孙贤齐说:“只要你听我的,技术上我包了。”在孙贤齐的指导下,宋成钢在200 亩苗木地里养鸡、养鹅……从2009 年开始,宋成钢每年收入超20万元。后来,该村20 户农民跟着种苗木,成为远近闻名的苗木村。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谢春芹从事食、药用菌研究。2010 年,她指导青年农民郁宝峰在葡萄架下套种赤松茸。在她指导下,郁宝峰于2017 年成立镇江市菇满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当年产值近300万元,带动了当地农民奔小康。

(2)改造后阀7不开启而小泵无汽蚀情况,水冷塔液位调节阀保持在50(±3)%开度即可保证水冷塔液位稳定在1300(±100)mm,水冷塔内水气比稳定,氮气与水换热效果更好。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7 年成立,2018 年便加入“百名教授老区行”队伍。该院李建霞、杨文杰教授及工程学院无人机系戚文杰老师现场讲解、传授植保无人机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百名教授老区行”活动现场送“福”送春联

“虽然我们只参加了3 次活动,但依托无人机技术,我们在现场是最受欢迎的。今后,我们将利用技术优势,找准助农切入点,精准服务老区人民。”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潘江说。

时光荏苒,茅山老区摘掉“贫困帽”,走向“小康路”,参与老区行的教授们激动在心里。

“从写‘福’字的变化可以看出老区人民的富裕。”江苏科技大学离退休党工委委员石大庆说,以前每次活动前,各校老教授们要提前写好很多“福”字和对联,村民现场领取后,转身就贴在大小门框、窗户上,渐渐地,村民们求“福”字。“因为他们都盖起了楼房,求‘福’字贴在宽敞的窗户上。”

江苏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委樊桂林告诉记者,当初,学校专门组织教授为老区群众修理收音机、手电筒等。从2015 年开始,村民们不再需要老家电维修服务,家家都换成了智能家电,咨询的问题多是高科技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技巧。

“第一次去老区的时候,医疗条件很差,很多村民没进过医院,没量过血压,没抽过血。他们冬天没有外套,穿好几件球衣,给他们量血压要脱半天衣服。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村民对健康的咨询非常专业,很有针对性。”江苏科技大学校医院院长罗文虎说。

助学育人,洒满关爱情

助学育人、关爱留守儿童始终是驻镇高校“百名教授老区行”重点项目之一。他们以“大手拉小手”活动为抓手,开创了高校关工委和地方“校外辅导站”联合共建模式。

江苏大学针对农村小学四年级才学英语、中小学生口语跟不上的现状,主动与丹徒区上党镇其一村“潘甲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辅导站”签订协议,指派研究生为17 名中小学生上英语口语课。如今,江苏大学研究生到辅导站进行校外辅导,已成为常态。

丹徒区上党镇薛村是江苏大学重点帮扶的对象。薛村小学条件相当艰苦,孩子们上课的桌椅很多已损坏,多年没有维修和更新。江苏大学老同志看见后,与学校后勤处进行协调,把168 套较规范桌椅送到薛村小学。“孩子们看到新的桌椅欢呼雀跃,那一刻,老同志们心里暖洋洋的。”樊桂林说。

自2017 年开始,驻镇高校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区的孩子们在专人的带领下参观校园和舰艇、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

“对孩子们的关爱,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老区的孩子们参观现代化大学和高科技产品,长见识、增才干,在成长之路上留下美好的回忆。”江苏科技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沈贻森说。

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夕,镇江市关工委都会组织多名退休医生自带医疗器械走入老区,为孩子们体检。受此活动启发,2007 年底,江苏大学与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卫生院签订合作协议,旨在帮助上党镇卫生院培训年轻医生,提高医疗水平。自2008 年以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退休医生和部分医务人员常年到卫生院坐诊,为老区人民服务。

蒋安庆为孩子写书法

江苏科技大学退休教师蒋安庆,从66岁开始参加老区行活动,20 年从未缺席。2018年,他罹患喉癌,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学校劝他不要参加,可他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我虽然不能讲话,但我还能走、还能写,要为老区喜爱书法的孩子们做些实事。

江苏科技大学退休老师李爱民的拿手绝活是剪纸,每次参加老区行活动,都为孩子们剪“鸡、鸭、牛、羊”等各种图案,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剪纸奶奶”。

2015年,“百名教授老区行”走进丹阳市丹北镇宝山村,一位大学生村官找到李爱民,请她现场边剪“囍”字边说剪法口诀。李爱民边剪边说:“九折八格去一留七……”等她剪好“囍”字后,大学生村官开心地说:“李老师,我用手机把您剪‘囍’字的全过程录像,隔壁村有喜事,但是村民都不会剪,我现在就去教他们。”

正是这件事,让李爱民意识到要把剪纸技艺传承下去。她对记者说:“之后再到老区,我开始教孩子们剪五角星,边教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拿着自己剪的五角星,说这是祖国的星星。”

2020 年9 月,李爱民开办剪纸培训班,学员是50至60岁的退休教师。她说:“我年纪大了,将剪纸技法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去为老区人民剪纸。”

“时雨社”是江苏大学关工委为帮助贫困学生走出暂时困境而发起、成立的济困扶贫助学公益组织。顾名思义,它的作用是为贫困学生送去及时雨。

驻镇高校“百名教授老区行”系列活动启动后,“时雨社”主动参与,引进社会力量资助茅山老区的孩子们。有社会爱心人士一次就资助20 名贫困学生。各高校受到“时雨社”资助的大学生也主动担当老区行活动的志愿者,搬运物品、布置场地。来自贵州山区的大学生邓国文说:“学校的关爱让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老师们对老区的感情让我敬佩,参与老区行活动,让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百名教授老区行”文化惠民演出

2020 年11 月18 日,驻镇高校“百名教授老区行”第20次活动暨总结大会上,时任镇江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李健出席活动并讲话,深情赞誉这是老骥伏枥、初心不改的20年,是老当益壮、倾情奉献的20年,是老有所为、硕果累累的20年。他寄语老教授不忘初心向前进、续写最美夕阳红,把“百名教授老区行”活动办成“万里长城永不倒”的品牌。

“‘百名教授老区行’活动,首开镇江高校合力开展服务老区人民、支持老区建设的先河,也拓展了高校关工委乃至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领域。”镇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曹宏明说,“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革命先烈,继续前行。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梳理资源优势、调整服务项目,一切从老区人民的需求出发,真正让‘红色的山’更美,人民更富。”

猜你喜欢

茅山镇江市老区
《老区建设》2022年度稿约
一品锅中尝春味
吃虾记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艺林雅苑
茅山肴道家菜
茅山长青 春笋滴翠
革命老区展新姿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寻临界 破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