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观察
2021-05-15赵大奎
丁 娟,赵大奎
(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内二科 安徽 淮南 232000)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又称慢性肾炎,临床表现主要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由于起病方式及原因各有不同,临床表现也呈多样化,该疾病病变进展缓慢,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最终将发展成为慢性肾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3]。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药物为缬沙坦,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改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降低肾小球内高压,进一步保护肾脏,前列地尔为前列腺素E1,可以提高肾血流量、扩充肾血管,同样有利于保护肾脏,两种药物均有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保护肾脏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前列地尔汀联合缬沙坦与单独使用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对比,旨在为临床用药的选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9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80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 例,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信息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慢性肾小球肾炎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病程超过5 个月;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者;②精神类疾病患者;③合并严重感染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④继发性慢性肾炎和遗传性肾炎患者;⑤本人或家属不同意患者。
1.3 治疗方案
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包括低脂、低钠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并给予利尿、降压、调脂等。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缬沙坦分散片口服治疗,80 mg/次,每天2 次;实验组给予缬沙坦分散片口服治疗,80 mg/次,每天2 次,同时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10 μg/次,每天1 次。两组治疗周期均为8 周。
1.4 评价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其中肾功能指标包括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水平、尿红细胞计数、尿素氮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等;临床总有效率包括显效率、有效率及临床痊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 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的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水平、尿红细胞计数、尿素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8 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n 尿蛋白定量/(g·24h-1) 血清肌酐/(μmol·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2.28±0.21 0.89±0.09 149.33±7.3 81.52±5.6对照组 40 2.31±0.18 1.65±0.12 151.02±8.6 99.33±5.5 P 0.916 0.026 0.892 0.043组别 n 尿红细胞计数/(个·Hp-1) 尿素氮/(mmol·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32.14±2.6 15.21±2.1 11.09±1.3 4.03±0.58对照组 40 33.08±2.1 23.02±1.8 12.56±1.1 7.71±0.36 P 0.976 0.039 0.882 0.033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8 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
组别 n 血浆黏度/(mPa·s) 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2.13±0.25 0.97±0.73 50.33±3.6 40.26±2.6对照组 40 2.07±0.22 1.58±0.18 51.22±3.2 44.13±2.8 P 0.981 0.038 0.866 0.047组别 n 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2.93±0.21 1.86±0.12对照组 40 3.01±0.33 2.33±0.18 P 0.799 0.043组别 n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4.82±0.66 3.12±0.62 10.96±0.96 6.52±0.72对照组 40 4.88±0.53 4.01±0.36 11.03±1.13 8.01±0.81 P 0.993 0.041 0.833 0.036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
经8 周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31 例/40例),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5%(39 例/40 例),实验组治疗效果略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n(%)]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有腹痛、皮疹、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出现,但症状均不明显,均自行恢复。对照组与实验组总药物不良发应发生率分别为10.0%(4 例/40例)、7.5%(3 例/40 例),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n(%)]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率持续上升。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以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进一步延缓肾功能恶化。
本文采用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8 周后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发现,经8 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包括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水平、尿红细胞计数、尿素氮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等,均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品,差异显著(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发应发生率,实验组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王春花[4]、张云[5]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有效改善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优于单独使用缬沙坦,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