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调查研究
2021-05-14王丹
摘要:本文以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合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习理论,对该区域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及其当前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南岭走廊;传统手工艺;资源调查
自古以来,南岭走廊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呈现出快速融合的特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困境。鉴于此,本文以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数量、类型及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其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
一、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概况
(一)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概况
南岭走廊地域广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研究从狭义南岭山地为基础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广东韶关、清远、河源,广西桂林、贺州、梧州,湖南郴州、永州、怀化、邵阳,江西赣州等地。南岭走廊就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多元化一体格局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人民在南岭地区不断地迁徙流动,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并逐渐形成了独具南岭特色的民族走廊。“南岭走廊”上的各民族,不仅包括今天生活在黔、桂、湘、粤、赣、滇等交界处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瑶族、苗族、畲族等,还包括历史上由这条走廊南下、北上或东进的汉族、回族、彝族、仡佬族、满族、土家族、傣族等。
(二)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分类
传统手工艺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承续国家文化命脉,还可以维系各民族的精神特质。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进行分类,以便清晰了解每一类项目的数量、功能与价值,为有效实现其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笔者根据其他学者对传统手工艺项目的分类方式并结合南岭走廊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的类型、表现形式以及所具有的价值,将该区域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分酿造技艺、纺织技艺、编织技艺、漆作技艺、食品加工技艺等为十七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酿造技艺主要是以酒类制作工艺为主,包括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连平客家娘酒酿制技艺、龙脊水酒酿造技艺等;纺织技艺以各少数民族布艺制作为主,主要包含由墩头蓝纺织技艺、富川瑶族织锦技艺、侗锦织造技艺等;编织技艺主要以竹编编织工艺,如岑溪竹芒编织手工技艺、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等;漆作工艺以桂林漆器制作技艺为代表;食品加工技艺主要以各少数民族美食制作工艺为主,包括宰相粉制作技艺、排瑶牛皮酥制作技艺、黄姚豆豉加工技艺等;此外还有纸扎制作技艺、团扇制作技艺、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古建筑营造技艺、蜡染技艺、生活用具制造技艺、造纸技艺、茶叶制作技艺、其他制作技艺等等(详见表1)。
(三)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数量及分布
南岭走廊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行政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各异,所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其数量与分布差异也比较大。据统计发现,南岭走廊地区桂林市拥有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数量最多共有26项,少数民族人口为73.47万,而永州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为0项,少数民族人口0.5358万人,这意味着南岭走廊各地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数量与各民族人口数量以正态分布为主(如图1所示)。
二、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的生存现状
(一)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动态保护积极推进
当前,南岭走廊各地区相关政府部门通过旅游开发、传统手工艺进校园、建设传统手工艺研究中心等形式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的动态保护。
如2019年3月桂林市妇联举办女性书画暨非遗手工技艺展,非遗传承人通过穿针引线,现场展示瑶族、壮族刺绣以及手工毛笔等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引来众多市民驻足观看。2019年8月,河源市图书馆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节——弘扬传统文化、和谐共度七夕之喜鹊团扇手工制作”活动,进一步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通過举办此类活动,不仅培养了更多传承艺人,还进一步弘扬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实现了保护与传承目的。
(二)传统手工艺资源受到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变革,早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形成的传统手工艺无法融入到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人审美的变化,一些不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民族手工艺,由于自身及其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做出改进和创新,使得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市场。再者,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机械化、自动化工艺水平的提高,一些传统手工艺由于工艺和技术落后、工序繁复、所需原材料成本增加等原因,造成传统手工艺传统难度加大。
(三)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人才缺乏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人,人才是关键。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瓶颈。目前,人才缺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保护的专业人才的缺乏。近年来,南岭走廊各市虽比较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保护,但大多是以政府单位工作人员参与保护,真正理解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内涵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二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人的缺乏。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岭走廊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手工艺项目的兴趣日渐消退,再加上传统手工艺老艺人相继谢世,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少,进一步加速了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流失甚至消亡。
三、关于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一)整理与收集传统手工技艺资源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需建立在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全面收集与整理基础之上。无论是对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 还是对已有年轻传承艺人技艺的提高, 都需要相应的培训资料。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全面收集整理所获取的图片、视频、文字等档案资料, 正好能够满足对新生代传承人进行技艺培养与提高的需要, 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时,应成立相应的机构,将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
(二)积极培养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
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来说, 其核心是传承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授的重要载体, 没有了传承人,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也将不复存在, 对其进保护与传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要想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充分依靠这一群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传承人的财政补贴,提高传承人的经济地位,提供其职业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传承人。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进校园的方式,在当地大中小学开设传统手工艺技艺课程,聘请技艺传承人进校园,通过课堂授课、实操实践、技艺孵化的方式来普及传承人的培养。
(三)采取互联网+、旅游+的方式来传承传统手工技艺
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也是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对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中,应该发挥创造性思维,积极创新其开发利用的形式,以更好地实现其保护与传承。在静态的开发模式中,应多结合当前的技术手段,如采取互联网+传统手工技艺的方式,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价值以直播教学、3D场景展示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展示。在动态的开发利用方面可采取旅游开发模式, 即通过资源挖掘与整合、联合规划与开发的方式, 选取该地区易于展示、体验性强以及具有潜在旅游经济价值高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吸引更多民族和地区参与其中, 以促进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项目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慈仁群佩,列来拉杜,杨显国,等.探访——"南岭走廊":一条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走廊[J].民族画报. 2013
[2] 陈炜,王德彬.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01):72-76+81.
[3] 马文静.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 2009,29(01):37-41.
基金项目:
2020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產业融合发展研究”(2020KY06041);2017年度广西哲学社科项目“传统村落建设视阈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17FMZ032)。
作者简介:
王丹(1986.12—),广西北海,讲师,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主要从事民族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