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绒花装饰艺术设计研究

2021-05-14张珈铭陈强

锦绣·下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绒花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

张珈铭 陈强

摘要:南京绒花始于唐朝,兴于宋朝,盛于明清,明末清初流入民间,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际逢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其谐音“荣华”,富有吉祥祝福的寓意,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近年来,南京绒花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论文阐述了南京绒花的历史发展、造型表现与色彩分析、保护、继承以及发展。

关键词:绒花; 装饰艺术; 保护与传承

1.南京绒花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这一古老的技艺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依然有一些老艺人们坚守,才让绒花这一技艺得以传承至今。赵树宪是南京惟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老艺人。南京绒花的制作工艺繁杂,耗时耗工,收益周期长,生存压力大,使得对南京绒花的学习感兴趣的年轻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绒花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因为绒花的造型和名字本身多有寓意,故南京的“一事三节”有以绒花作为装饰的习俗进入现代,由于人们的服饰和发型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适应传统上的簪花饰。南京绒花因成本高、式样老套、产值低等诸多因素被迫停产,制作工艺也面临着人绝艺亡的危境。自2008年以来,经过绒花艺人赵树宪老人的努力,绒花已经开始在南京各个大型活动中使用,多数是以胸花、头花的形式,借以代表南京当地的民俗文化。

2.南京绒花的造型表现与色彩分析

2.1绒花的造型表现手法

南京绒制鬓头花和装饰花的传统图案、寓意和内容,都具有浓烈的民间色彩,其常用表现手法为以下四种:

1、物象表现法

绒花作为妆点打扮的首饰,其最初是因为人们喜爱簪花,但鲜花易逝难留存,所以绒花最原始的创作思路来源于对自然的写照。通常这样创作出来的绒花只是对自然界中花卉的模仿,并没有实际寓意。

2、借喻法

借喻法即借用民俗文化中喜闻乐见的动物、器物或事物表达某种吉祥含义。

3.谐音法

谐音法是中国传统手工艺表现手法中最具特色也最为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谐音法突出地以实物谐音吉祥寓意,表达人们的感情,寄托人们的美好向往与愿望。如:“万事如意”绒花,即以万年青、柿子、如意等实物的形象组成图案,谐音“万”、“事”、“如意”,寓意祈求、祝福:用莲花、鯉鱼作为图案,谐音“年年有余”。

2.2色彩分析

传统绒花制品多为首饰居多,首饰在古代又称为“头面”,即妆点头部和脸的饰品。绒花首饰的色彩以大红、粉红为主,中绿为辅,以黄点缀,明快而富丽,且首饰颜色以纯色搭配居多。如遇白事,绒花首饰则为蓝、白两色。 现代绒花制品除了首饰外,还发展有绒鸟、摆饰、摆件等,颜色也变得丰富。现代绒花首饰的颜色整体风格较传统首饰更为年轻、活泼、时尚。且现代绒花首饰在颜色上最大发展是不再以纯色搭配,而是大量的运用了渐变色。渐变色的使用不仅表现在首饰上,绒鸟、摆件、摆饰等绝大部分绒制品上也都有体现。渐变色的使用让绒花首饰更为自然、细腻、柔和,也使绒花制品更加真实、生动。

3南京绒花存在的問题和保护措施

3.1存在的问题

1.南京绒花传承人仅有赵树宪老师一人,后继传承者寥寥无几,相应的文字、图像、影视记录等档案资料尚未搜集完备,绒花工艺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失传风险。

2.南京绒花制作只能全手工完成,难以实现流水线式生产,且制作人员太少,制作时间长,无法进行大批量生产。

3绒花创作经费、原料不足,创作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宣传力度不够,营销、销售渠道单一,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其始终不能实现平民化、大众化。

3.2南京绒花的保护与传承

1.完善工艺资料库,实现实体化传承

南京政府在绒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开展了许多保护与宣传的工作,然而绒花资料的搜集整理成果不尽如人意。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好统筹工作,制订出完整的任务大纲和行动计划,对已有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对遗漏的部分进行补充。特别是要对绒花代表性的传承人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采访学习,将其所掌握的非物质工艺“形象化”“物质化”,转化为文字、录音、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可保存、可传承、可推广的档案资料,为绒花的传承推广奠定基础。

2.完善落实相关文件,加大传承经费投入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 2006年出台,并于2013年修改完善。该条例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南京非遗特别是南京绒花的拯救工作,并一度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绒花热,然而其所面临的困境却依然没有的得到很大的改善。市政府应广泛咨询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人民群众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组织建立更加专业的非遗智囊团,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展开修改完善工作,提高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创新营销方式

近十年来几乎都停留在小作坊(绒花工作室)生产加实体店销售这种单一的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绒花不为人所知的原因了。因此在营销方式上,不仅要丰富其形式,同时要改变其格局,要从“被动发现”转变为“主动出击”。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转变观念,重新对绒花进行产品定位,明确其本身具有的市场导向性。将其生产、展示乃至销售各个环节,辐射到夫子庙、老门东等旅客密集同时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的区域,从而创造更大的工艺知名度和有效需求量。

4.总结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凝结着无数先辈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绒花,其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保留,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南京绒花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虽然其生产受到时空的限制,但浓厚的地域色彩却有增无减。南京绒花传统的传承模式具有普遍性,可以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制度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陈家琪.南京绒花的现代设计创新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0(01):32-33.

[2]董静. 南京绒花的历史与传承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

猜你喜欢

绒花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
绒花
“扬州绒花”
长袍后面的辉煌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浅谈建筑材料的装饰艺术及运用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我的眼中有月亮
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