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思考

2021-05-14陈英

锦绣·下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小学数学

摘要:学生的认知差异会直接对个人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并利用这种认知差异,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本文将结合学生认知差异的概念及特点,讨论增加实践活动比重、动态跟进学生学情、尊重学生主体身份、针对问题辅导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效率作出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育;认知差异

引言:

教育家加涅曾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不同的个体会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的认知表现。而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不断认知的过程,因为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每个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认知,作为教师要深入思考这种认知差异,把握好实际学情才能更好完成教学。

一、学生认知差异的概念

人类在接触新鲜知识或事物的时候,大脑会根据外界输入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与转化,从而使其内化成为个体的心理活动,并支配自我行为。人与人之间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都有所区别,小学生因为受到成长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学生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差异。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强调,教师应将每个学生视为独立发展的个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的认知方式没有好坏的分别,但是认知差异会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目前认知差异可大致划分为: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独立型、思索型、冲动型等,在教育领域中研究较为全面的就是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充分了解认知差异对学生的影响,例如: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未必是因为对数学学科不感兴趣或者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很有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授课风格与其接受方式有偏差。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仅凭成绩将学生笼统的划分,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自我认知倾向,帮助更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班级整体的数学学习成绩[1]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策略

(一)动态跟进学生学情

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变化,实现对学生学情动态化的跟进,并结合其实际学习进度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完善现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时,他的认知是处于波动状态的,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也仅限雏形,教师应当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增砖添瓦,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对知识点不断深化。在动态跟进学生学情时,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发展或演变来源,更要结合学生心理动态和学习需求进行工作。上文中提到,学生的认知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师也要用数学逻辑来引导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学习到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四边形的特点后,给学生介绍身边常见的四边形,最后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过此类图形,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尊重学生主体身份

新课改中的教师观强调了“以人为本”和“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往往习惯使用“一刀切”或“填鸭式”的授课手段,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中心,学生只需要配合教师,并被动接受教师传导的理念就足够了。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位置。因此,教师改变这种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当前的认知习惯。例如:在学习到《时分秒》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预习情况、兴趣程度。然后再按照调查结果进行备课。在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白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钟表,然后再按照学习到的知识,标出时针、分针、秒针,这样就很好地降低了认知差异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同时还能更好的深化教学效果。

(三)针对问题开展辅导

数学知识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提炼总结出来的,这也注定数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落到实处,在运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每个学生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教师针对性指导,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完整、全面、有效。例如,在讲解到《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课后,教师在设置课堂测试题前,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当前学习情况,确保测试内容涵盖本课的各个知识点,且控制难易程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其现存问题,归纳分析出学生的差异点和困难点,并针对性的加以纠正。

(四)增加实践活动比重

众所周知,小学生年龄在6-12岁之间,该年龄段的个人往往心智比较稚嫩,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通常对逻辑性强、理论性强的知识不感兴趣,反而对一些动态化、趣味性的比较喜欢。这是因为该年龄段的个体对知识的内化往往需要借助直观感受来理解。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可以发现,一些看起来很难以理解的概念,学生只需要借助简单的游戏或实践就能吸收,因此,教师为了遵循学生认知的差异,可以增加数学课堂上实践活动的比重,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用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例如:在学習到加减乘除法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投影,组织“我是小小收银员”的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或收银员,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校外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促进良好学习意识的养成[2]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习习惯正处于养成阶段。教师作为其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勤于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感受,以及其学习数学时产生了哪些困惑,针对性答疑,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进一步的教学计划,优化数学课堂结构。

参考文献

[1]赵玉霞.探究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3):135-136.

[2]李蓓蓓.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差异的小学数学驱动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J].上海教育,2019(Z2):109.

作者简介:姓名:陈英,出生年:1988-02,籍贯到市:上海,民族:汉,学历:本科。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小学数学
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