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R、血浆(1-3)-β-D葡聚糖联合检测对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2021-05-14潘艳娜唐秀文
潘艳娜,唐秀文△,张 勇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1.中心实验室;2.感染科二病区,广西柳州 54500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HI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为CD4+T细胞,可引起CD4+T细胞的不断减少,导致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缺失,并继发体液免疫功能缺损,最终进入AIDS期,因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而死亡。在东南亚一带及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地,马尔尼菲篮状菌是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1-2]。该病起病隐匿,极易误诊、漏诊,大多数患者病情重,进展快,是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传统实验室诊断方法为马尔尼菲篮状菌培养,因培养耗时长,难以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对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血常规结果中的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有研究者发现PLR的增加与代谢综合征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明显相关[3],此外PLR还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性血栓切除术患者的预后指标[4]。于艳华等[5]发现血浆(1-3)-β-D葡聚糖可能有助于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早期诊断。本文旨在探讨PLR与血浆(1-3)-β-D葡聚糖联合检测对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住院、有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的AIDS患者共76例。将46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19~75岁,平均(51.1±13.6)岁。将30例AIDS无机会感染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3~78岁,平均(54.2±12.5)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与排除标准 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诊断:参照《艾滋病诊疗指南》[6]中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AIDS无机会感染:HIV-1抗体阳性但无机会性感染相关症状[6]。排除标准: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不齐全,HIV感染合并病毒性肝炎、肝癌,其他肿瘤,血液病,代谢综合征。
1.3方法
1.3.1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培养与鉴定 各类标本均接种于2支沙保罗斜面培养基,1支置于35 ℃培养,另1支置于25 ℃培养。在35 ℃环境中培养出乳白色酵母样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呈圆形、椭圆形,中间有横隔孢子;在25 ℃培养出多色性的菌丝状菌落,产生溶入培养基的玫瑰红色素。出现以上特征则鉴定为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涂片染色法镜检可见典型的帚状枝。
1.3.2血常规项目检测 采用希森美康xn1000及配套试剂对患者空腹静脉血标本进行检测。
1.3.3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 (1)采用一次性无菌无热源真空采血管采集患者静脉血4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2)取100 μL血清(富含血小板)加入标本处理液中,加热10 min,冷却5 min;(3)取(2)中的上清液200 μL加入反应主剂,轻摇溶解20 s,全部转移到平底试管,上机检测。
2 结 果
2.1两组的PLR、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PLR、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PLR、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比较[M(IQR)]
2.2PLR、血浆(1-3)-β-D葡聚糖单独和联合检测对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各项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由大到小依次为PLR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PLR、血浆(1-3)-β-D葡聚糖。见表2、图1。
表2 PLR、血浆(1-3)-β-D葡聚糖单独和联合检测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图1 PLR、血浆(1-3)-β-D葡聚糖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ROC曲线
3 讨 论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起病隐匿,可侵及多个系统,发展迅速,是引起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机会性感染之一。因此,早期、快速诊断和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PLR是一种简单易得、检测价格低廉的炎症指标,它很容易受获得性免疫反应和自然免疫反应的影响。PLR可成为急性阑尾炎临床病理分型的指标。于强宗[7]指出,PLR>81.63、>131.78、>184.54可分别用于鉴别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蜂窝组织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淋巴细胞是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是生理应激和全身炎性反应的早期标志物。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其促炎活性是通过与循环中其他白细胞的相互作用介导的,随后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从而达到促进炎症的作用[8]。活化的血小板可增强淋巴细胞对内皮的黏附,从而促进淋巴细胞在高内皮静脉中归巢并迁移到炎症部位[9]。PLR的优点是同时反映了细胞聚集和炎症通路的情况,在预测各种炎症方面可能比单纯的血小板或者淋巴细胞计数更有价值。有研究表明,PLR与HIV感染者/AIDS患者病死率有关,当PLR大于或者小于120时死亡风险增加,呈U型曲线[10]。这是因为PLR升高和降低分别是由血小板的增多和减少决定的。
(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除接合菌以外的真菌细胞壁中,是细胞壁的多糖成分,占真菌细胞壁成分的50%以上,作为真菌抗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人体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时,真菌经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1-3)-β-D葡聚糖持续释放,从而使人体血液或体液的(1-3)-β-D葡聚糖水平升高[11]。多项研究表明,(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浆(1-3)-β-D葡聚糖判定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AUC、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04、84.86 pg/mL、43.50%、93.30%,AUC、临界值与胡家光等[11]的研究结果相接近,但是灵敏度较其低。分析原因:(1-3)-β-D葡聚糖在检测过程中存在假阴性,可能是有些标本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数量太少,经过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后,(1-3)-β-D葡聚糖从细胞壁释放得太少[13]。PLR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0.848、80.40%、76.70%。联合检测的特异度较PLR、血浆(1-3)-β-D葡聚糖单独检测的特异度低,可能是因为本文中PLR、血浆(1-3)-β-D葡聚糖联合检测属于并联试验,提高了灵敏度,但是特异度有所降低[13]。PLR、血浆(1-3)-β-D葡聚糖并联检测,可增大AUC,提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其诊断价值高于PLR、血浆(1-3)-β-D葡聚糖单独检测。
综上所述,PLR与(1-3)-β-D葡聚糖联合检测对于分析AIDS患者是否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价值,在使用时应密切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结果等,给临床提供早期治疗依据,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