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地区2 137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
2021-05-14郑婉玉魏玉意陈少杰
郑婉玉,魏玉意,陈少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过敏疾病门诊;2.五官科;3.皮肤科,福建泉州 362000
自19世纪80年代发现第一批变应原以来,各类变应原数据库报道的变应原已经超过数千种[1]。临床上主要的变应原包括与蟑螂、屋尘螨、食物、真菌、花粉、乳胶和毒液有关的变应原[2-4]。过敏性疾病是由变应原导致的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的疾病,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花粉病、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5]。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且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因此,需要对过敏性疾病潜在的病因进行调查,并继续寻找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有效预防的手段。皮肤点刺试验是发现和确定过敏性疾病的一种高效检测方法,也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化皮肤试验方法之一。该方法特异性强、结果准确、操作简单、耗时短、安全。此外,该方法对皮肤损伤小,可将患者的疼痛感减至最低[6]。本研究采用CEFAK公司生产的29种变应原,以皮肤点刺试验标准测量方法对福建泉州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变应原进行分析,并针对试验结果提出相关疾病的管理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2015—2018年本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2 137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纳入标准:疑似过敏性疾病患者,且既往未经变应原检查及特异性脱敏治疗。过敏性疾病诊断依据:符合典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并参照《过敏性疾病诊疗指南》《中国过敏性鼻炎诊治指南》《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等[7-9]。排除标准:正在使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者;正在服用全身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试验部位有皮肤病理变化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正常者;有影响全身状态的疾病,包括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近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与本试验的其他情况,如精神类疾病患者。
1.2变应原 研究使用CEFAK公司生产的29种变应原,包括3种混合变应原(杂草、霉菌Ⅰ和霉菌Ⅱ 3种混合液)及26种单一变应原,分别是羽毛、狗上皮、猫上皮、鸭毛、白色念珠菌属、粉尘螨、屋尘螨、蟑螂、羊肉、牛肉、鲤鱼、鲶鱼、蟹肉、小虾、蚌类、苹果、杧果、花生、番茄、葡萄、土豆、欧芹、黄豆、牛奶、鸡蛋清、面包酵母。
1.3方法 (1)皮肤点刺试验:试验部位为患者前臂屈侧皮肤,按常规消毒,操作方法参照《过敏性疾病诊疗指南》和《过敏性鼻炎皮下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15)》[7,10],具体为每次用吸管吸取1滴试验液,滴在皮肤上的标记线旁,相邻的标记部位距离约2 cm。用点刺针垂直通过滴在皮肤的试验液,轻快刺入皮肤,尽量不刺出血。点刺后20~30 min内判读试验结果。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时,为了确定各个患者的皮肤反应性,必须用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和组胺液(阳性对照)进行对照试验。皮肤点刺试验前应停用抗组胺药2~3 d,停用息斯敏等长效剂2~3周。(2)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
1.4结果评定标准 以组胺液为标准,将风团直径>3 mm记为阳性(最长径指风团最大直径长度,短径指以最长径的中点作为交点,与最长径垂直的直径长度)。利用皮肤指数(SI,待测变应原风团直径/组胺阳性对照风团直径)判断反应强度,阴性(-):SI<0.3;弱阳性(+):0.3≤SI<0.5;中度阳性(++):0.5≤SI<1.0;重度阳性(+++):1.0≤SI<2.0;强阳性(++++):SI≥2.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患者一般资料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2 13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 069例,女1 068;年龄1~87岁,平均(29±7)岁,中位年龄28岁;1~3岁20例,>3~13岁453例,>13~20岁214例,>20~30岁513例,>30~40岁421例,>40~60岁458例,>60岁58例。2 137例患者的过敏性疾病诊断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咳嗽、过敏性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紫癜等。每年7—8月为发病高峰。
2.2变应原种类分析 对于所检测的29种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总阳性率为76.18%(1 628/2 137),其中男824例,女804例,男、女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屋尘螨、粉尘螨和蟑螂阳性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变应原(P<0.05)。单一变应原阳性反应者仅有116例,2种变应原阳性反应者315例,3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反应者占73.53%(1 197/1 628)。在单一变应原阳性反应中以屋尘螨为主,2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反应以屋尘螨和粉尘螨为主,苹果和土豆等日常食物变应原阳性反应最少。见表1。
表1 各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反应结果(n)
续表1 各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反应结果(n)
2.3变应原强度分析 根据不同反应强度进行分析,发现“+”者较多,为2 719例,而“++++”者1 560例。其中“+++”及以上者中,屋尘螨、粉尘螨和蟑螂是主要变应原(表1)。此外,致敏以弱阳性反应为主的患者中,变应原种类最多(29种)。>3~13岁和>13~20岁年龄段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3~30岁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上各年龄段(P<0.05)。弱阳性率在各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患者皮肤点刺试验反应强度及阳性率
3 讨 论
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明确变应原,避免接触变应原,并进行特异性的脱敏治疗。本研究基于福建泉州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地区预防、治疗该病以及进行疗效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的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疾病构成主要为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咳嗽、过敏性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高达5 000万[11]。此外,尽管有关过敏性咳嗽和荨麻疹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的确切发病数据有限,但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也呈明显升高的趋势。同时本研究还显示,过敏性疾病发病年龄较轻,这与其他研究报道的过敏性疾病发病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一致:WANG等[12]的研究指出,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发病的高峰年龄通常在20~40岁;桂晓钟等[3]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中过敏性鼻炎发病率较高,中位发病年龄为21.46岁。这些研究结果与近年来该病发病率较高且有逐年增加趋势的疾病流行特征一致。另外,本研究还显示每年7—8月过敏性疾病患者较多,推断过敏性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可能与患者对花粉和其他季节性变应原敏感有关,主要是由于这几个月,患者在植物授粉期间的暴露增加,因此过敏性疾病在夏季比在冬季更为常见。
皮肤点刺试验结果表明,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总阳性率为76.18%,表明大多数患者为过敏性体质,在暴露于已知或者未知变应原时,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单一变应原阳性反应者仅有116例,而3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反应者占73.53%,表明过敏性疾病患者可以同时对多种变应原产生过敏反应,这也提示过敏性疾病具有病因复杂、难以治愈及反复发作等特点。同时,变应原反应阳性不仅在年轻患者中占比较高,变应原反应高强度者在年龄较小的患者中占比也相对较高。本研究还揭示屋尘螨、粉尘螨和蟑螂变应原阳性率较高,表明此类变应原是最主要的过敏原。男、女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变应原所致过敏性疾病与性别无关。多项研究表明,屋尘螨和粉尘螨是多种过敏性疾病的重要致敏原[3,13-14]。一项针对广州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15种变应原的研究表明,屋尘螨和粉尘螨是最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15]。值得注意的是,螨类分布广泛,无论是螨体本身,还是其皮屑、卵及排泄物均有极强的致敏性。
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尘螨是诱发哮喘、过敏性鼻炎和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变应原,并证实了尘螨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16-17]。因此,对此类变应原过敏的患者,建议:首先,应该针对螨类主要滋生地,如卧室等进行定期专业除螨,以有效降低变应原浓度;其次,注意采光,加强通风,有效地避免接触变应原,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及复发;最后,可尝试口服一些抗组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予以规范化的脱敏治疗。另外,尚有部分过敏性疾病患者未检查出变应原阳性,因为本研究仅针对常见的29种变应原进行了皮肤点刺试验,未对未知的多种变应原进行有效检测,因此建议此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过敏症状时,对可能接触过的变应原留心观察,如能发现变应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如果在后续的临床诊治中能够明确变应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药物治疗及脱敏治疗。
综上所述,屋尘螨、粉尘螨和蟑螂是福建泉州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最主要的变应原。过敏疾病的发病不仅具有季节性高发的特点,同时具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建议在该地区过敏性疾病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首先应该了解患者的致敏情况并通过变应原的检测,针对性地在饮食和环境中避免接触变应原。此外,必要时需结合药物治疗和免疫脱敏治疗,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