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表演性组合中钢琴伴奏的音乐性研究
2021-05-14吕岩
吕 岩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10)
羌族,第一印象来自“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羌笛这种乐器,事实上羌族的存在比这句古诗的年代更久远。羌族发源于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在历史的进程中,羌族人在石器打磨、制陶、建筑、舞蹈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等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研究羌族的舞蹈并将现代的钢琴伴奏与之融合,把羌族的文化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类型和其音乐的整体风格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类型
舞蹈在羌族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节日、各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都伴随着羌族的歌舞,比如,婚丧嫁娶、丰收等,族人都要载歌载舞。羌族人淳朴热情奔放,民间舞蹈风格古朴,大多保留原始风貌,舞者自身就是音乐伴奏者。经过加工提炼的羌族民间舞蹈,则需要优美的音乐伴奏[1]。
羌族的舞蹈种类繁多,但史述不多,史书上很难找到关于羌族舞蹈的专门记载。音乐舞蹈工作者根据羌族民间舞蹈现存形态和有限的旁证资料,将羌族民间舞蹈大体分为两类:自娱性舞蹈和祭祀舞蹈。前者比后者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情趣,由于社会的发展嬗变,有很大一部分祭祀舞蹈逐渐走向自娱性舞蹈。根据《羌族传统舞蹈田野调查与研究》对羌族舞蹈的分类,自娱性舞蹈包括礼仪性舞蹈和集会性舞蹈[2]。礼仪性舞蹈最典型的是“忍木那·耸瓦”,特点是明亮活泼又优雅庄重,主要是用来欢迎客人的,集会性舞蹈比较典型的是“埃古·日格莎”,特点是强悍勇敢、表现力强。羌族最著名的舞蹈“萨朗”则兼具礼仪性舞蹈和集会性舞蹈的气质,特点是活泼愉快,优美快捷。祭祀性舞蹈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名称,有叫“克什叽·黒苏得”的,即俗称的“跳铠甲”;也有叫“莫恩纳莎”的,即羌族舞蹈里比较有特点的“羊皮鼓舞”。“跳铠甲”和“羊皮鼓舞”共同的特点是庄严肃穆,有某种宗教的神秘色彩,“羊皮鼓舞”的羊皮鼓和盘铃都是比较有羌族特色的乐器,羊皮鼓的鼓点和盘铃的节奏下文有提及。
(二)羌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整体风格
羌族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动作观赏性强,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羌族舞蹈的音乐,也是其舞蹈风格“声”的体现。羌族舞蹈中音乐的整体风格主要体现在音阶、调式上,羌族舞蹈的音乐一般采用五声音阶,使用的调式为我国少数民族的常用调式,徵调式、宫调式是在羌族舞蹈音乐中出现最多的,商调式比徵调式、宫调式略逊一筹,羽调式和角调式最不受羌族人欢迎,在羌族舞蹈的音乐中出现的频度极低。究其原因,是因为羽调式和角调式整体表现得比较阴郁,不明亮,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一般群体性的活动才会载歌载舞,因此少有采用个人阴郁的文艺腔调,而表现西洋大调色彩,给人欢快、积极向上的感觉。
二、两种类型的羌族民间舞蹈伴奏音乐的表达
(一)自娱性舞蹈伴奏音乐的表达
自娱性舞蹈是羌族人日常劳作后的一种娱乐、放松的休闲舞蹈,大家在寨子的场坝中,族人围着火塘,喝着咂酒,一边唱歌,一边舞蹈。
1.礼仪性舞蹈伴奏音乐的表达
“忍木那·耸瓦”意思是:“尊敬客人,以礼待客”。“忍木那·耸瓦” 舞蹈是用来迎接、招待客人的一种礼仪性舞蹈。“忍木那·耸瓦”舞蹈的伴奏音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类似西方交响乐的序曲,是舞蹈进行前的抒情,真挚、速度不快的歌唱,可谓舞蹈前的“序曲”,其特点为节奏没有明显的固定节拍,是很多拍子的混合,旋律缓慢而又悠扬悦耳,表达对客人诚挚的欢迎,歌词简朴,声音明亮,节奏和旋律都没有太大的跳跃,高音部分和低音部分的衔接比较平缓,表达了对客人尊敬友好、情意深重。第二部分为歌声结束后,舞蹈配合脚踏的节奏,主要由× ×︱××.××.︱×× ××× ×︱××××××××︱这几种节奏型构成,速度慢慢加快,力度渐渐加强,这时舞蹈的高潮就呈现出来了。两个部分的巧妙结合,表现了羌族人典雅庄重的舞蹈风格和原始古朴的审美意识。图1为“忍木那·耸瓦”舞蹈前的序曲。
图1 “忍木那·耸瓦”舞蹈前的序曲
弹奏“忍木那·耸瓦”舞蹈的伴奏旋律要求手臂、手腕有一定的柔韧度,掌关节打开、撑起,有利于配合手指转弯及变换把位的动作,特别是处理速度较快、把位较宽的位置时。依靠大臂、小臂、手腕和手指几个部分灵敏的协作,能够让声音的质量更有保障。
2.集会性舞蹈伴奏音乐的表达
“席步蹴”在羌语中有“酒席时候的舞蹈”的意思,是一种在村寨里举办酒席时的舞蹈音乐伴奏。“席步蹴”音乐古朴大气,沉稳大方。在节奏和速度上,“席步蹴”舞蹈音乐的节奏大部分是带有附点音符的。如:××.××.︱× ×︱或×.××.×︱××︱等,用来增加神秘感。“席步蹴”发展到今天,就是从祭祀舞蹈转向自娱性舞蹈的典型,所以既有自娱性舞蹈的特点,又有祭祀舞蹈的沉稳和神秘,这类舞蹈虽为闲暇时的自娱性舞蹈,但带有一定的祭祀舞蹈成分。速度缓慢,表现得神秘、沉稳。在节拍、旋律和调式上,“席步蹴”舞蹈的旋律比较平缓,音乐的跨度不宽,显得平缓有序,一般不会超过四度的级进,而且四度的级进还要用在要表达变化强烈的音乐情绪上。“席步蹴”舞蹈的音乐结构短小精悍,单乐段居多,而且是由一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因此,“席步蹴”舞蹈的音乐旋律相当抓耳。与音乐结构相匹配的是“席步蹴”舞蹈音乐的“叠句”。所谓“叠句”,就是领舞的舞者歌唱,带动整体一起群舞,全体舞者再来一遍领舞的乐句,领舞的舞者再继续歌唱,再是群舞,全体唱,一唱一和,一呼百应当中,“席步蹴”舞蹈的高潮慢慢就诞生了。 图2为“席步蹴”舞蹈的钢琴伴奏谱例。
图2 “席步蹴”舞蹈的钢琴伴奏谱例
3.“萨朗”舞蹈伴奏音乐的表达
“萨朗”,在羌族就是载歌载舞,又唱又跳,是一种男女混合的群舞。“萨朗”速度由慢到快,整体风格是欢快、热烈,充满竞争性。同样一首歌,可以适用多种跳法,只要是自己会的,都可以任意改变,自由发挥,双脚交替踏步,左右旋转,只要能做出来,只要身姿优美,只要能炫出来,都能赢得满堂喝彩。
“萨朗”,在羌族最受青年男女的欢迎,因为“萨朗”舞男女的互动很多,男女互相竞争,互相配合,“萨朗”舞蹈的音乐节奏规整、欢快跳跃,是羌族舞蹈里最能体现尼采的“酒神”精神气质的舞蹈形式。旋律方面,“萨朗”旋律起伏较小,大的音程跳动较少,其旋律线条流畅,富有美感,歌词歌唱性强,具有浓厚的直抒胸臆的洒脱色彩,特别适合缓解劳作后的疲累,庆祝丰收的喜悦和表达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生多彩时刻。下页图3为“莎朗”舞蹈的钢琴伴奏谱例。在“萨朗”舞蹈的伴奏中,突出低音节奏进行的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营造出轻松愉快,热情洋溢的舞蹈场面,弹奏时指尖发力要迅速而集中,使音色充满弹性、活力与生命力,避免生硬与笨重。
(二)祭祀性舞蹈伴奏音乐的风格
1.“克什叽·黒苏得”舞蹈伴奏音乐表达
“克什叽·黒苏得”即“盔甲舞”。是一种男子的群舞,在大型的葬礼上才可以看见。“盔甲舞”音乐的特点是悲凉和庄严,其节奏缓慢,男子在跳的时候,脚步落得特别重,发出有序有力的脚步声,在行进的过程中,嘴里一边喊着“呵嘿”,一边要根据旋律抖动肩步,让盔甲发出有节奏的“咔咔”声,脚步声、音乐声、人声、盔甲声交织成一曲哀伤的安眠曲送给魂归故里的战士或者不幸仙逝的羌族人们。下页图4为克什叽·黒苏得舞蹈的钢琴伴奏谱例。
图3 “莎朗”舞蹈的钢琴伴奏谱例
图4 克什叽·黒苏得舞蹈的钢琴伴奏谱例
弹奏时手臂要积极参与,主动根据和弦位置的变化及时调整手臂运动方向,保证每个把位的准确性,控制好手指下键速度,尤其低音的音色要十分饱满,情感充沛,不能含糊或者草率,制造出沉稳、宽阔的音乐空间。
2.“莫恩纳莎”舞蹈伴奏音乐表达
“莫恩纳莎”舞蹈,俗称“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活动用的一种男子舞蹈。舞蹈时,巫师身穿羊皮褂,左肩扛着神棍,右手拿着盘铃;其他舞者左手执羊皮鼓,右手拿鼓槌敲击,反时针围圈而跳。其内容为祭神、驱鬼等。舞蹈充满祭神之意,特点是动作敏捷、粗狂、虔诚。
“莫恩纳莎”舞蹈音乐的特点是没有声乐,无歌唱来伴舞,只有羊皮鼓的鼓点声和手摇盘铃的响声。鼓点声时而音色沉闷,时而音色明朗;盘铃声清脆、悦耳。这两种不同音响的节奏组合,构成了羊皮鼓舞纯节奏型的音乐,从而对舞蹈进行伴奏。
羌族的祭祀活动一般分为上坛、中坛和下坛三种固定的程序。上坛为祭祀活动的第一阶段,主要内容为静候神灵的到来,营造一种虔诚的心理状态和神秘的气氛环境,节奏较为缓慢,速度为慢速(见图5)。中坛为祭祀活动的第二阶段,主要内容为降魔、驱鬼的场面,营造一种焦虑、紧张的气氛,节奏较为紧凑,速度为快速(见图6)。下坛为祭祀活动的第三阶段,主要内容为祈福、保佑,安送各路神仙,节奏较为平缓,速度为中速(见图7)[3]。
图5 上坛节奏型(慢)
图6 中坛节奏型(快速)
图7 下坛节奏型(中速)
“羊皮鼓舞”是羌族比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羊皮鼓和盘铃都是具有特殊意味的。对于“羊皮鼓舞”的伴奏,一是不要喧宾夺主,不抢羊皮鼓和盘铃的音色,不要破坏祭祀舞蹈的庄重感和仪式感。二是要通过伴奏向观众传递更多的讯息,因此,在伴奏设定上,首先要塑造音乐的空灵感,好似从遥远大山穿来的声音一样,若隐若现;其次是节奏的庄重,顿挫而又简洁,保持舒缓又遥远的格调。
3.“埃古·日格莎”舞蹈伴奏音乐表达
“埃古·日格莎”的意思是“进行练兵演习”。“埃古·日格莎”舞是羌族大型男子集体舞蹈。“埃古·日格莎”舞蹈动作单一,整齐划一,雄壮有力,像军队一样注重队形队列的变化。“埃古·日格莎”的伴奏音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号召性”的歌唱,有点类似于“拉歌”的邀请,既带有展示又带着号召。这一部分的节奏比较自由,脚步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相对都比较自由,不需要进行相应的匹配,同时,这部分的歌唱一般歌词较短,音符的长音比较多,音程以四度或者五度这样的跳跃级进为主,在情绪表达上有些类似于战斗冲锋的小号那样激昂嘹亮。第一部分的歌唱完毕后,第二部分更倾向于古朴的表达,男人低沉的吼声和男人强劲有力的脚步声混为一体,吼声和脚步声都有固定的节奏,从慢到快,从弱到强,舞蹈经过这两部分后才达到高潮。图8为“埃古·日格莎”的钢琴伴奏谱例。
在雄壮、威武的“埃古·日格莎”的舞蹈伴奏音乐中,坚定有力的柱式和弦能够表现出稳定的带有行进步伐的音乐状态。弹奏时注意跟随旋律乐句的音高起伏和节奏变化,突出柱式和弦强调节奏的特点,手掌挺拔、稳定、指尖迅猛发力,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松懈,要发出果断、整齐、饱满的声音。
三、结语
2008年以后,羌族歌舞研究进入短暂繁荣期,舞蹈作品、学术专著时有呈现,近年来,羌族文化研究慢慢褪掉热度,古老的羌寨又回归默默无闻的境地。为保持对羌族这一“向外输血的民族”(费孝通语)的尊重,研究羌族舞蹈,继续研究羌族舞蹈走向现代社会、现代人生活,研究伴奏音乐风格,伴奏音乐的表达在于体味羌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更在于让更多的年轻人注意到羌族民间歌舞这一文化瑰宝,并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