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回来了
2021-05-14马晓雨
马晓雨
北冰洋,曾经的“国产汽水之王”,一度沉寂多年。
近日,北冰洋开起首家线下旗舰店,凭借新颖的“一站式吃喝打卡”重出江湖。
记忆中的味道,回来了。
仰着脑袋的北极熊、玻璃瓶金属盖儿、呲呲的气泡响……对于出生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北京”来说,北冰洋汽水是他们童年唯一的“带色儿”饮料。
凉凉的冰碴和新鲜的桔子味,曾经伴随着北京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惬意的夏天。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北冰洋汽水一下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一别竟长达十几年。
汽水的“代名词”
北冰洋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 年创立的北平制冰厂。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被充作日军专用仓库,维持了整整12 年,倒闭后收归国有,改叫北京新建制冰厂。
受战争影响,设备、技术、资金各方短缺,但厂长邓毅还是坚持聘回了当年被辞退的老制冰师傅,全员努力恢复了冰棍儿的生产,同时也少量生产一些灌装汽水。
恢复经营的第一年,冰棍儿和汽水销量就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次年,邓毅就聘请了北京的画家设计了带有雪山、白熊图案的北冰洋L o g o 和系列商标。北冰洋正式在北京重新安了家。
厂子建了,品牌有了,如何量产才是最大的困难。
小小的冰棍儿厂还是等来了机会。1956年,支援首都建设的热风涌动,全国各大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纷纷把总部迁到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扎根于上海的香港品牌屈臣氏,入驻北京。
屈臣氏这一次北迁,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北冰洋。1900 年就开始生产汽水的屈臣氏,为了响应国家的一帮一扶计划,选择了和北京新建制冰厂合作,给首都带来了2 条汽水灌装生产线。
这一年,有了稳定生产线的北冰洋汽水,正式从手工作坊走向了批量生产,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在那个物质相对短缺的年代,汽水可是国外人才有的“仙东西”,北冰洋汽水一经问世,就成了北京人最受欢迎、最时髦的消费品,还一度成为了人民大会堂指定的国宴饮品。
但北冰洋真正成为“国产汽水之王”,还得感谢1983 年春晚。
那年,央视举办第一届春晚,由王景愚、刘晓庆、马季和姜昆一起主持,当时下面坐的全是演员,每个人的面前都摆了一瓶北冰洋。作为第一个进入春晚的饮品品牌,北冰洋瞬间红遍了大街小巷。
据北冰洋的老员工回忆,最火的时候,在北冰洋食品公司门口等待取货的汽车一直排出好几百米,而且每天都是如此。那段时间,厂里面也是拼命地生产,从早到晚,厂里的机器一刻不停还是供不应求。
那时在人们心里,北冰洋就是汽水,汽水就是北冰洋。
当大家都以为这是国产饮料产业的幸福开始,但谁也没想到,这一幕是他们最后的辉煌。
空白的15 年
中国汽水行业的蓬勃发展,让不少外资企业眼红,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最先发起攻势。
落后了太多年,秉持着“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国营企业与外资“联姻”,合资建厂开始成为潮流。
1994 年,原国家经贸委、轻工业部先后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家公司签订了《长期共同发展计划备忘录》,几乎打破了之前所有禁令,允许“两乐”各自合资再建10 个新厂,同时国家也提出了著名的“利用外资改造国有老企业”方针。
北冰洋汽水也被裹挟在浪潮中。不努力就被淘汰,北冰洋汽水厂的领导班子本着虚心学习的目的,集体参观了百事可乐工厂。西方人的营销模式、管理理念、品牌形象等一系列操作让北冰洋的领导眼前一亮。
同年,为响应国家政策,北冰洋食品厂决定引进外资,顺应时代潮流,成立了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当年淳朴实在的老领导们为了能帮中国汽水走出国门,满怀诚意地接受了百事公司的一步步合资计划。
见识到洋品牌先进的管理理念后,本着“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走出国门”的目的,原轻工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先后强制天府可乐、广州亚洲汽水、崂山可乐等中国最好的八大饮料企业与百事可乐或者可口可乐两家企业合资。
最终,只剩下上海的正广和一家没有被“洋化”。
北冰洋在这场合资浪潮中,并没有落下好结果。他们和百事公司签署了一份长达15 年的合作协议。协议中写着中方投资370 万美元,美方投资840 万美元,北冰洋汽水配方由合资公司有偿使用,双方协议合资企业解决北冰洋老员工的就业问题,并照常生产北冰洋汽水。
国人那时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本着信任、合伙一起做生意的原则,北冰洋连同“雪山白熊”的商标使用权一起签给了合资公司。
然而,合同一落袋,由于美方投资占比远高于中方,股份更多,所以在话语权和经营方针上,都是百事公司的高层在作决定。
百事高层忙着吞并中国市场,根本无暇顾及北冰洋。那时,北冰洋品牌变成了合资公司的傀儡,百事只准北冰洋生产少量大桶纯净水,饮料生产线全部投产百事的七喜和美年达。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其他几家国产汽水身上。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家公司的先合资控股,再踢出局的运作模式下,当年的中国汽水8 大厂全部销声匿迹。
此后,国内80% 的汽水厂都变成了国际饮料的罐装厂,丧失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而合资企业还顺手获得了国产品牌本身费尽力气打造的遍布全中国的销售网络渠道,享受到了只有国企才有的税收优惠政策。
1996 年,连年亏损、被合资公司抽干了所有血液的北冰洋汽水,宣告彻底停产,风靡了半个多世纪的国产品牌北冰洋自此被雪藏。
外资幾乎兵不血刃,屠戮尽了中国的饮料公司。
“赎回”的经营权
等人们琢磨过味儿来,发现自己生活中缺少了什么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11 年。
2007 年,中国开始就收回北冰洋品牌同百事公司展开谈判,经过了艰苦的交涉,中方最终以4 年内不得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为条件,收回了北冰洋品牌的经营权。
时过境迁,品牌虽然收回来了,但是北冰洋已经停产多年,原先的老师傅、老技工全都年事已高,厂区生产线也不复存在了。
但这些都是小事,北冰洋品牌能回来,一切就都有希望。
2008 年,同样是食品行业老字号的义利开始托管北冰洋品牌。这家以生产大果子面包、威化巧克力闻名的食品厂开始了寻味北冰洋之旅。
义利的老板李奇和总工程师邢慧明一致决定,北冰洋一定要恢复当年的老口味。
邢慧明做面包虽然有几十年的经验,但对汽水这种碳酸饮料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幸运的是,他带着研发小组在北冰洋的仓库中找到了当年由技术科保留的档案,北冰洋的配方就抄在白纸上,装在蓝色塑料皮文件夹里,文件夹上注有:保管期限,永久;密级,秘密。
乍一看,北冰洋的配方内容没什么特别的:水、二氧化碳、浓缩橘汁、橘油、白砂糖和添加剂果葡糖浆、柠檬酸等。可实际上,秘诀在于各种原料的比例、酸甜配比以及调香。一般来说,一款饮料的口味由背后的香精决定,采用什么样的香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味道。但北冰洋采用了另一种调制方式,它的味道取决于桔子本身,而不是香精。
根据老员工的回忆,当年北冰洋用的桔子是定制的。当时挑选的桔子是只生长于三峡流域一百公里沿岸的大红袍品种。那时,每年12 月中旬,当地桔园收割后,北冰洋厂就把桔子从四川万州用火车拉到北京。
可十多年过去了,北冰洋设在万州的桔子加工厂早已不见踪迹。厂子没了可以再建,但令人头疼的是,因为多年温度、湿度的改变,当年做原材料的桔子品种,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老北冰洋被人记住的,是入口后留在喉咙的桔子香气。红桔品种变了,用香精能还原口味却无法还原桔子的香味。用天然桔油也有问题,桔油的稳定性差,也很难融进水里,当时办法是用乳化剂,但用上乳化剂又会影响风味。
北冰洋回归之路中断了。
熟悉的老味道
但谁也没想到,2010年,一台新引进的设备解决了所有问题。
南京轻工业机械集团的老板当年在北冰洋做过实习生,念旧的他用低于德国报价一半的金额将最先进的设备出售给了义利集团,制冷配套设备则由当年北冰洋的老员工马迁的公司提供。
最先进的设备带来了重要突破——不溶于水的桔油可以用高剪切乳化机把桔油分割成非常小的颗粒,再搭配少量的乳化剂,让两者固、液相融。既不影响风味,又能让桔油融进水中,难题迎刃而解。
一模一样的北冰洋终于要回来了。
接下来的工作也变得顺利了许多,李奇找来了一名海外设计师来重新设计北冰洋汽水的瓶身和标识,设计师特意在瓶子底部侧壁加了盲文。盲文的意思是:瓶口如有破损,小心划伤。
李奇又挨个儿找到当时北冰洋的车间主任、老员工、老街坊,还找了一批年轻人、小孩儿,请他们逐一试喝,根据建议调整配方。
旧时的橙桔香气、气足沙口是不可动摇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还得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将原先的合成甜味剂、色素弃去不用。
2011年9月,第一批北冰洋样品被生产出来了,这一次的北冰洋还是原來的味道,但已焕然一新。新版的北冰洋可以做到开瓶12小时后,仍然有大量气体融在水中。开瓶放上一夜,第二天喝到的仍然是汽水而不是糖水。这个难题被攻克,北冰洋团队信心提升了一大截。
万事俱备,上市前义利公司在北京进行了小规模的试喝。但谁也拿不准15 年过去,北京人到底对北冰洋有多少记忆。
在重新回归的北冰洋被推出厂门的前一夜,营销组的年轻同事用私人账号悄悄在微博写了试喝时间和地点。没有任何营销,却获得了大批评论和转发。还有记者连夜打电话采访北冰洋负责人,语气中还带着责问,为什么你们不提前通知,导致所有人全没准备。
第二天所有赶去的人试喝完,回微博发出的第一句感慨就是: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没有任何水军,也没有任何推广,北京的报纸都不约而同头版头条刊登了六个字:北冰洋回来了。
北冰洋的重出江湖,激活了很多老北京人心底的怀旧情结,国产老品牌和中国胃的久别重逢,大家已经等了太久。虽然如今的国内饮料业市场早已物是人非,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无疑是行业的老大,北冰洋想回到昔日的巅峰困难重重。但对于人们来说,依旧希冀着这个老牌“国产汽水之王”能够东山再起,重拾往昔的荣耀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