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再思考

2021-05-13武丹齐佳丽任嵘嵘

科技风 2021年13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科学普及融媒体

武丹 齐佳丽 任嵘嵘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合已经演变为一种新兴发展理念,对传统媒体进行了高效的整合。在媒体融合的全新生态系统构建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思考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索融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有效路径,本研究采用采用网络抓取与文本文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对融媒体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政策梳理,从政策驱动探求融媒体的建设发展的源动力。第二,对省级融媒体平台和县级融媒本中心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掌握当前融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体系框架。第三,重新思考,融媒体环境下为科学传播带来的新的机遇。第四,科学传播在新渠道下的着力点,以进一步提供科传播的公信力与传播力。

关键词:融媒体;科学传播;科学普及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信息时代大的背景下,多重新兴理念应运而生,媒体融合通过对传统媒体进行加工整合,尤其是在技术和运营方式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新兴发展理念。当前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已小有发展,不再是以前对传统媒体的重新融合,更是从技术和内容上对传统媒体的提档升级,构建了新型的移动融合媒体格局,同时也对舆论环境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优化。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尊重媒介的变迁,有效地开展科技传播工作,这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研究者自觉的思考。

1 融媒体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梳理

2014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各级部门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整体把控媒体融合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全方位为媒体融合工作进行顶层设计。2015年各大主流媒体贯彻落实此项意见,纷纷着手进行媒体融合战略与规划,最终实现媒体大融合。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體融合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各层级单位的主流媒体都要进行整合资源的相关工作,帮助各个媒体完成转型升级,最终促使媒体融合蓬勃发展。以“政策创新”主导的媒介融合是符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的方式方法,该形式为传媒业解困与重构问题的解决赋予了中国经验[1]。

2018年是一个分水岭,2018年以前的融合重点是关注省级融媒体平台的建设;2018年以后媒体融合工作不断下沉,重点在县级媒体融合。2018年8月,习总书记再一次明确表明:“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2]2019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融媒体建设的相关文件即《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文件从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多个方面出发对省级平台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建议,使全国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开始了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的进程。2020年9月,党中央颁发执行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该文件再一次清楚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深层次下媒体的融合和全方位发展的要求,意见强调在当今媒体发展全面且迅速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媒体融合的关键性和迫切性。

2 当前融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现状

按照国家总体的战略部署,融媒体的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各省市省级融媒体建设平台和县级融媒体建设中心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平台定位和建设情况如下。

2.1 平台定位

国家融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分成两个层面。一是省级融媒体平台建设。省级平台的定位是中央厨房,是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技术支撑与保障。在省宣传主管部门的统筹下,省级范围内县级融媒的融合发展要从技术、内容、运行经营等全方位展开,最终实现提高县级媒体传播影响以及引领带动的目的。二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县级媒体中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融媒体连接中央、省、市与县级基层组织宣传的最后1公里,进一步加强县域治理体系[3]。

2.2 当前建设情况

当前媒体融合的进展如何是所有人想了解的内容,所以要清楚掌握融媒体体系的建设情况有所了解。由于覆盖全国范围,全部采用现场调研的方式进行验证不太实际。笔者认为所有的融媒体的建设、挂牌都会公开,且在相关媒体上发布相应的消息与通知。由于国家提出了省级、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框架,故无论是哪一家承建,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如何,在技术路径上基本相似,所以探求融媒体体系的建设情况成为其中的关键[4]。故本文采用网络抓取与文本文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截止2020年9月,全国各省、各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情况进行统计。调查中发现至2019年底省级融媒体平台建设基本完成。2020年9月,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等省份全部完成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完成率达到85%。预计到2020年末,按照发展计划覆盖全国融媒体系基本建成。

3 融媒体环境为科学传播带来的新的机遇

融媒体为科传传播与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它搭建了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但在新的时代,科学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形式[5],可以扩大科学知识的社会共享,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从科学本身来看:首先,即使是无争议的科学知识也会因一系列因素导致传播的复杂性:如科学信息的复杂度;人们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的复杂度;社会影响,网络、规范、群组成员身份等的复杂度。融媒体传播体系会极大的放大上述科学传播的复杂度[6]。其次,当科学参与到公众争议中,会使原本复杂的任务更为复杂。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争议性又被扩大。融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公众类型更多、争议也更为聚焦。最后,当公众将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视为不同传播者传递不同的且有时自相矛盾的信息时的一种结果。融媒体为改善科学传播中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机遇。

从传播者来看:在与科学相关的争议中,组织利益和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声音在公共话语中被放大了。融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尽管具有较高的公共话语,但是科学素养的缺乏,妨碍了对科学知识进行清晰有效的传播[7]。媒体融合的审读与把关,使传播的内容更为权威,更具公信力。

从传播媒介来看:传播模式的不断变迁,复杂且又不断演变的媒体影响人们接受科学的方式,传统媒体、社交媒体都在这个过程中以各种方式传播科学消息。高风险、利益冲突、不确定性、对风险的后果的关切让那些试图对科学进行传播,以及运用科学的人和机构的数量在增多[8]。融媒体代表着媒体传播模式的演化发展,同样也意味着科学传播也应随之与时俱进。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于新媒体视角下科学传播进行了相应的思考,有一定的总体规划。上述这些研究受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限,没有考虑到当前国家的融媒体建设现状下进行的。作为一种新的传播途径、新的传播矩阵,融媒体的发展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环境和机遇[9]。如何利用融媒体平台进行科学传播,更好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基层公众科学素养,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4 利用融媒体平台开展科学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融媒体平台是新时代科学传播的新渠道,在梳理了融媒体相关政策,了解当前融媒体的定位与建设情况之后,更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利用融媒体开展科学传播。

4.1 加强顶层设计,占领科技传播主阵地

当前公众更加依赖于网络环境,各级科协应该依托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在新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促进媒体之间的融合。当前绝大部分省、市、县利用融媒体开展科技传播还处在试行和摸索阶段,其在开展科技传播过程中还处于独立发展、野蛮生长的情况。因此更需要在新的时期明确科技传播的责任。把融媒体建设和科技传播、科学普及密结合起来;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是新时期开展科技传播的关键保障。

4.2 明确科学传播对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融媒体环境下,传播什么也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不能完全按照公众的喜好来传播。科学传播本身承载的职能是使科技和公众之间的距离缩小,让公众了解科学、理解科学,最终走到参与科学的阶段。因此在新的时期科协系统要达到共识,明确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对象、传播效果。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开展相应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围绕科协年度品牌性工作和重大活动、会议开展传播。通过科学传播充分展示科协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推动新时代下科协工作的开展迈向新征程。通过信息采集与传播,讲故事,传声音,为科协组织打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不断鼓舞激励科技工作者能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能够不断地为建设世界范围下科技强国而奋斗[10]。进行科学文化、科学家精神的宣传等。

围绕公众所需的科学知识开展科学传播。这些需要类似于科普中国这样的量级的平台与资源库。始终坚持“众创、严谨、共享”的宗旨要义,全方位灵活地借助融媒体传播渠道,通过科普内容创作等多元化形式,向全社会普及科学、权威的科普信息和资料,让科技知识真正做到在网上和生活中的普及应用[11]。在融媒体环境下,加大对科普中国品牌推广,加大对科普资源的整合与分类。可以选取部分资源有效的导入到各级平台与媒体矩阵中,加大传播效度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征集科普素材,为各融媒体中心开展原创性的科普资源提供可能。除科普中国外,各省、市、县都开展了科普资源的创作工作。这些资源的整理与聚合也要十分关注。

应急科普顾名思义就是当社会发生了话题性高的事件之后开展的科普工作。随着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公众对注重大科学事件也会进一步追踪与分析。当公众面对话题性高的事件时,社会群体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程度达到顶峰。如果科普知识无法解决这种迫切的境况,就可能导致出现广大群众跟风以及人云亦云的不良现象[12]。从另一角度来说,公众更加迫切想得到应急科普相关知识,因而这也是应急科普导入的最佳时期。因此,科学传播也要求具有实时性,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在舆情的关键时刻及时发生及时导入,做出科学解读。

4.3 着力整合科普资源,适合融媒体传播

整合科普资源。在多年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科协各积累了大最原创科普资源。对原有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中国、各部门、各省的科普资源进行有效聚合,形成专业化科普资源库,对原有入库的标准进行逐一编码与标识。同时原有的格式与内容可能不符合当前媒体传播的格式与要求,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调整。

接收各省级融媒平台的科普资源。以前科学传播只是向下传播,中国科协难以精准了解各省分的科普需求,也难以掌握各省的优质科普资源,阻碍了优质科普资源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等级之间的流通互换。当前随着区域科普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一些适合网络传播的作品大量涌现。科技传播融媒体中心可以反向接收下级上传播的科普资源,减少科普创作投入,产生更大的融合传播效果[13]。

搜集挖掘各省级融媒体平台汇聚的科学诉求。实现媒体智能化,促使媒体能够智能化生产和准确快速传播成为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下级单位可以实时提供科学传播的热点、舆情。中国科协可以在更高平台进行汇总与把控,进行精准、有效开发。

媒体融合需要具化成产品。引导省级平台,开发相应的科普产品,通过融媒体中心的技术赋能,将科学传播融入产品形态,形成科学传播专栏等内容形态。在“中央厨房”模式下的科普资源建设,一方面保证了科学知识有很好的具化形态,如讲座、视频、动漫等,一方面较好地弥补内容生产的不协调问题,同时也有更多的普适性,减少各融媒体中心在科学传播中对内容的专业性审读问题。

4.4 依托融媒体平台,开拓科学传播渠道

科学传播可借助融媒体平台,开展媒体对接工作。在实践中要打破工作壁垒,形成科普资源、科学传播的再造流程[14]。具体来说,就是将多元化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利用多个渠道报道共享资源,使得媒体之间形成互联互通的局面,最终实现资源持续正向流动的目标。根据多样化新闻产品受众的特点,形成一次性采訪写作、多次多元化编辑生成以及多平台多渠道运用的模式[15]。它以平台用户为目标进行交流,通过技术和渠道的优势吸引科普工作相关人员,创造科学以促进科普生态规划,设计和完善整个产业链。融媒体平台为科学传播拓展更有前景的发展空间。

4.5 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反馈

与以往不同,当前在融媒体的整体设计框架中平台本身带有统计与监测功能,不需重新建设。数据是为决策服务,为科学传播效果提供支撑功能。各融媒体平台可以有效利用该项功能。首先,挖掘各级融媒体平台上汇聚的科学诉求。引导省级平台,开发相应的科普产品,通过融媒体中心的技术赋能,将科技传播融入产品形态,形成科技傳播专栏等内容形态。为融媒产品的智能生产和精准传播成提供依据。其次,综合评价媒介力量。通过大数据精准获取科技传播的资源、资讯、产品的传播效果数据,进行传播效果分析,为更有效的创作科普产品,选取科普内容提供数据支撑。

融媒体环境的下的科技传播,是在现有融媒体建设的路径下进行的。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科技传播顺势而上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新兴传播路径下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融媒体使得科学传播中科学内容和公众更为密切,为未来的科技传播提供了更加有力量的传播平台和更有价值的信息载体。在媒体的深度融合环境下,科学传播形成了新的“内容建设+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构建支撑体系,为促进科技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朱天,唐婵.政策赋能、业务扩容、系统转型——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几个关键概念的观察辨析[J].新闻界,2020(06):6270.

[2]程少华.四川泸州市纳溪区:“三大建设”引领融媒体发展[J].党建,2019,375(03):51.

[3]胡正荣.打造2.0版的县级融媒体中心[J].新闻界,2020(01):2529.

[4]张辉锋.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服务功能的价值取向[J].人民论坛,2020(16):115117.

[5]张晓雪.县级主流舆论场建构路径探析——基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思考[J].中国出版,2020(01):1116.

[6]李想.“品牌+”:融媒体时代少儿图书品牌宣传探析[J].中国出版,2020(10):4347.

[7]孙秋芬,周理乾.走向有效的公众参与科学——论科学传播“民主模型”的困境与知识分工的解决方案[J].科学学研究,2018(11):19211927.

[8]李天龙,张露露,张行勇.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2018,40(010):8084.

[9]潘倩.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探索和实践——以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内容资源建设及融媒体服务为例[J].科技与出版,2020(06):6165.

[10]程早霞,李芳园.融媒体矩阵如何发挥传播优势[J].人民论坛,2020(Z1):120121.

[11]段鹏,文喆,徐煜.技术变革视角下5G融媒体的智能转向与价值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2):2934.

[12]陈发俊.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伦理责任[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2):261266.

[13]陈思睿.科技期刊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构想与实现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9(10):112116.

[14]程前,刘逍潇.《加油!向未来》: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的创新表达[J].中国电视,2016(11):3841.

[15]荆立群,薛耀文.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的传播[J].编辑之友,2020(03):7277.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专项(205576151D)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科学普及融媒体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