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通腑汤对保护性肠造口术后患者康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2021-05-13蔡明明杨会举

中医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造口术通腑造口

蔡明明,杨会举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直肠癌是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前3位的疾病,临床治疗多以直肠癌根治术为主,但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且并发症发病率较高,术后恢复缓慢,有明显不良反应[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因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在临床实践中有学者发现,由于患者术前常辅助放化疗,导致局部组织愈合能力降低,因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疗效,因此临床中常给予患者保护性造口治疗[2-3]。临床中常用的保护性造口包括横结肠袢式造口术和末端回肠袢式造口术,两种方式均能够达到完全的消化道转流效果[4]。但直肠癌患者因疾病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术后多发营养不良,进而影响机体免疫能力,因而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也成为临床治疗中的关键点[5]。近年来已有学者提出通过中医药联合治疗,改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胃肠功能、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6]。本文给予直肠癌保护性肠造口术后患者益气通腑汤治疗,方中含党参、枳实、大黄、茯苓等药材,以水煎服可补益脾胃、燥湿解毒、理气调和,进而改善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康复。本文分析益气通腑汤对保护性肠造口术后患者康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2~80(60.12±7.14)岁;体质量41~85(61.24±10.15) kg;肿瘤分期Ⅰ~Ⅲ期各9、40、11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0~80(60.24±6.78)岁;体质量42~85(61.11±10.06) kg;肿瘤分期Ⅰ~Ⅲ期各11、4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北京)》[7]中相关诊断指标。

1.3 病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为直肠癌;②符合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联合横结肠/末端回肠袢式造口术指征;③年龄超过18周岁;④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⑤癌症分期不超过Ⅲ期;⑥入院当天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超过3分;⑦术前3个月内未服用免疫增强药物。

1.4 病例排除标准①良性肿瘤;②局部肿瘤晚期;③已存在远处转移;④合并肠穿孔、肠坏死、完全性肠梗阻;⑤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⑥凝血功能异常;⑦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史。

1.5 治疗方法完成常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游离并切断肿瘤远端直肠,对降结肠和侧腹膜间粘连进行游离扩大,翻转肿瘤和近端直肠至中下腹部(回肠造口)后左上腹部(横结肠造口),由一个切口取出标本,并行肠造口术,使用切口保护套保护造口。术后第2天开放肠造口,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假肛袋使用培训。造口排气后可进食流质食物,术后2周内可撤除肠袢支撑管。

益气通腑汤:黄芪20 g,莱菔子20 g,怀山药 20 g,大黄15 g,党参15 g,火麻仁15 g,厚朴10 g,茯苓10 g,白术10 g,枳实10 g,甘草6 g。以水煎服,每日1剂,煎至150 mL,控制温度37 ℃,早晚各1次,观察组术后第2天开始以鼻空肠营养管滴注,共治疗7 d。

1.6 观察指标各项康复指标:记录排气、排便、下床活动、肠外营养供应和住院时间,并记录排便功能评分。

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7 d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10 mL,其中5 mL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水平;其余5 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各免疫球蛋白水平。

并发症:恶心呕吐、腹胀、皮炎、造口脱垂/回缩/坏死、造口旁疝、伤口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肾功能不全、切口疝。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各项康复指标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各营养指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7 d各营养指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各营养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各免疫指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7 d免疫球蛋白 A (immunoglobulin A,IgA)、IgG、IgM、CD4+、CD4+/CD8+水平均升高,CD8+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恶心呕吐、造口旁疝、伤口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各免疫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手术治疗是直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会加重患者的营养障碍,使其营养不良风险升高[8]。常规肠道肿瘤腹部大手术会诱发严重的应激反应,进一步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为受损部位提供充足的氨基酸、自由脂肪酸、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加剧了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程度[9]。既往研究指出,肠道吸收能力降低、高龄、免疫力低下、高消耗状态等,均可造成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10-11]。术后短期内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蛋白质的合成能力降低,因而免疫力低下,加之术后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摄入的蛋白质和热量等较少,这些因素均导致直肠癌患者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进而导致术后切口愈合缓慢,预后不良[12]。因此临床中常给予直肠癌患者术后肠内外营养支持,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但肠内外营养支持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因而有学者提出联合中医药治疗,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促进恢复[13]。

中医学认为直肠癌患者术后因手术创伤、麻醉、术前禁食和灌肠、精神紧张等因素,常损伤元气,造成脏腑功能严重失调,进而导致脾胃气机升降不利,气血受阻,血脉瘀阻,腑气阻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最终造成腑气不通[14-17]。且术中血溢于脉外,气留于肠间,血则凝聚于腹中,因此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5-16]。

益气通腑汤方中黄芪归脾、肺经,味甘,性温和,可补气固表、托毒排脓,也可利尿生肌;莱菔子归肺、脾、胃经,味辛、甘,性平,可降气化痰、消食除胀;怀山药归肺、脾、肾经,味甘,性平,可补脾养胃、清热解毒、生津益肺、补肾涩精[18];大黄归脾、胃、肝、大肠、心包经,味苦,性寒,可清热泻火、泻下攻积、逐瘀通经、凉血解毒[19];党参味甘、性平,可和胃生津、补中益气、祛痰止咳[20];火麻仁归脾、胃、大肠经,味甘,性平,可润肠通便;厚朴归脾、胃、肺、大肠经,味苦、辛,性温,可下气除满、燥湿消痰;茯苓归心、脾、肺、肾经,味甘、淡,性平,可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白术味苦、甘,性温,可燥湿利水、健脾益气、止汗安胎;枳实归脾、胃经,味苦、辛、酸,性微寒,可化痰散痞、破气消积;甘草可调和诸药。因此方中各药材相互配伍,可健脾和胃、补脾益气、通腑泻下。同时益气通腑汤以鼻腔肠营养管滴注,不仅符合肠道的生理规律,具有较佳的肠道生理屏障作用,还能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肠道吸收营养物质,进而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21-2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恶心呕吐、造口旁疝、伤口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降低,提示观察组服用益气通腑汤后调节了机体营养和免疫状态,进而降低术后胃肠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佳。

综上所述,保护性肠造口术联合益气通腑汤能够有效改善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且可降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佳。

猜你喜欢

造口术通腑造口
房间隔造口术联合体外膜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大动物实验研究
皮桥造口在预防性回肠造口临床中的应用及观察
网络平台对肠造口术后患者远程随访的应用研究
一例阴道成型10年后经腹联合会阴宫颈造口术患者的护理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护理干预在肠造口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结肠造口并发症分析
不同支撑方式对袢式回肠造口的影响
上海举办造口护理义诊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