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在赤水市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2021-05-13杨秀田董文渊邓天吉郭小洪
杨秀田,董文渊,邓天吉,陈 林,郭小洪
(1.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2.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4; 3.遵义市红花岗区林业局,贵州 遵义 563000; 4.赤水市林业局,贵州 赤水 564700)
竹类植物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经济植物,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资源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工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景观建设的需求已经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环境清洁与美化[1]。竹林景观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乡土景观,对于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贵州省赤水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丰富的热量和充沛的降雨孕育了多样的竹类资源,是著名的“中国竹子之乡”。20世纪90年代,赤水市提出“竹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2]。经过20多年的发展,坚持一张“绿图’绘到底,赤水竹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20年竹产业产值达到62亿元,竹子作为赤水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市50%以上的财政和农民收入来源[3],除此之外,竹产业也在赤水市的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和《赤水市竹产业规划(2021-2030年)》等发展目标和机遇,对于进一步保护和培育赤水市优质竹林资源,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及建设诗意栖居乡村景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赤水市竹类植物资源现状及乡村景观应用现状
1.1 赤水市竹类资源概况
1.1.1主要竹种 赤水市境内有乡土竹子12属34种,多年来,相继从全国各地引进竹种,现已建成占地面积37.8 hm2,收集竹类植物活体样本430余种近450余份的“赤水市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优良乡土竹种资源丰富,常见的有毛竹、斑竹、水竹等散生竹,方竹、苦竹等混生竹,也有梁山慈竹、料慈竹、硬头黄竹、西风竹等丛生竹,同时还有极具赤水市特色的赤水玉山竹和爬竹等,凸显鲜明的地域特色。现将特色乡土竹种介绍如下:
(1)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刚竹属,在赤水市范围内生长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价值。单轴散生,外观呈乔木状,秆高10~20 m,大型笋材两用竹种。
(2)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farinosus):牡竹属,是赤水市主要的纸浆用竹。合轴丛生,乔木状,秆高6~12 m,中型笋材两用竹种。幼年时期的竹秆呈绿色,表面覆盖一层白蜡。
(3)料慈竹(Bambusadistegia):簕竹属,合轴丛生,竹秆较梁山慈竹矮,通常最高不超过10 m,中型材用竹种,竹秆整体修长挺拔,枝柔叶长,其最独特之处是竹秆中部的节间最长可达80~90 cm,因此,是编织竹席、竹扇等的极好材料,也是赤水市竹编工艺及造纸的主要材料之一。
(4)慈竹(Neosinocalamusaffinis):慈竹属,合轴丛生,乔木状,秆高5~10 m,中型材用竹种,因其竹秆末端有着独特的弧形弯曲,也被民间形象的称作钓鱼慈。
(5)孝顺竹(Bambusamultiplex):当地俗称西风竹,簕竹属,合轴丛生,秆高3~7 m,中小型竹种。分枝低;叶密集下垂,排列成羽状,姿态婆娑秀丽。
(6)苦竹(Pleioblastusamarus):大明竹属,典型的复轴混生型,小乔木状,秆高3~5 m,中小型笋材两用竹种。
1.1.2竹类植物的分布
1.1.2.1 水平分布 自2000年以来,赤水市通过实施退耕还竹、百万亩造竹、月月造林等工程,竹林面积不断扩大,资源总量明显增加。现有竹林面积88 533.38 hm2,总占地面积超过林地总面积的一半,约为60%。其中毛竹林面积为35 200.02 hm2,大部分毛竹主要分布在葫市、丙安、官渡、元厚等8个乡镇,蓄积9 000万株,每年能够为赤水市生产出1 200万株优质竹原料;杂竹林(除毛竹以外的其它散生竹、丛生竹、混生竹)面积53 333.36 hm2,主要分布在大同、复兴、天台、旺隆等4个乡镇,蓄积约300万t,年可采伐80万t、竹笋3 000 t。
1.1.2.2 垂直分布 竹子的分布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差异较大,根据不同海拔高度,总体可分为3大分布区[4]。
(1)河谷低丘人工栽培区。海拔220~600 m,大同、复兴、天台等乡镇的绝大部分区域,以及旺隆镇赤水河两岸,长沙、长期、官渡、元厚等5个乡镇习水河两岸,面积约9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50%,人口密集,交通方便,是提供农具、编制和生产纸浆用竹的重点区域。年平均气温17.1~18.0 ℃,年降雨量1 300 mm左右,多为低丘和丘陵,坡度平缓,该地区土壤条件特殊,以紫色砂壤为主,丛生类型的竹种更能适应这里的土壤和海拔环境,常见的有梁山慈竹、料慈竹、慈竹、硬头黄竹、西风竹,以及特有的爬竹等,是发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的主阵地。
(2)河谷低山散生竹分布区。海拔600~1 000 m,面积约3.8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1%左右。年平均气温16.2~17.1 ℃,以黄壤和紫色土为主,以河谷台地和断岩陡坡地较多,是毛竹、金竹、水竹、斑竹等竹种的主要分布地带。以毛竹分布面积最大,约28 200 hm2,占全市毛竹林面积的80%,且多为纯林,间有竹杉、竹阔混交林,其中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段是毛竹生长的最佳环境。该区域是竹林经济的重要支撑区。
(3)河谷中山小径竹分布区。海拔1 000 m以上,两河口镇南部、葫市镇东南面楠竹林场、官渡镇官渡林场等区域,面积约5.2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9%左右,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主要分布野生竹类资源。年平均气温11.0~16.2 ℃,最低极温-5 ℃,多为山地黄壤,分布竹种主要是毛竹,面积约2 000 hm2,易遭雪压。其次是在林下零星分布的金佛山方竹、合江方竹、长叶簝竹等。主要发挥生态防护功能。
1.2 竹类资源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竹子种类繁多,个体差异较大,其姿态、竹秆、竹叶、竹笋等具有独特的形态美。从笋生,到抽竹,到逐渐舒展出浓密的叶片,进入下一轮的春夏更迭展现动态的节律生长美。竹影婆娑、风姿卓约、虚心有节,展现高洁的文化意境美,因此竹子是营造景观的绝佳材料[5]。竹类植物以其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生态功能强和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在赤水市乡村中广泛应用,常在山体景观中作主景、乡村农业景观中作背景及乡村聚落区中作配景。
1.2.1作为主景 赤水市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河谷中山竹林风景线。竹林作为赤水市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承担的功能不同,有水源涵养竹林、沿河护岸竹林、风景竹林、康养竹林以及人工经济竹林等,承担着减少土壤流失、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的重要生态功能,释放负氧离子、释放精气等的重要养生功能,以及竹子采伐、竹笋采集、林下种养等重要经济功能。如图1-2,成片的竹林营造出绿竹成荫,万竹参天的景观效果。另外,成片的竹林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外界环境中的热量,使得村庄内温度降低,湿度增加,改善了村庄生态环境。
图1 毛竹林景观Fig.1 The forest landscape of Phyllostachys edulis
图2 梁山慈竹林景观Fig.2 The forest landscape of Dendrocalamus farinosus
1.2.2作为背景 赤水市乡村以散生毛竹林,丛生料慈竹林、梁山慈竹林、硬头黄竹林等为主构成了赤水市特色鲜明的乡村景观环境背景(见图3),竹类植物既是乡村竹林景观的主角,也是农业防护的基础,形成了山上茶园与竹林镶嵌,山下梯田与鱼塘辉映的景观特点(见图4)。迂回曲折的林缘线,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和起伏错落的林冠线,营造出“万秆摇动,碧波闪闪;千峰欲坠,绿浪滔滔”的浩瀚景象。
1.2.3作为配景 在乡村聚落中,赤水市四旁绿地上均零星分布着竹类植物,与乡土植物、黔北民居、道路、水体等组合搭配成景,相互协调统一,形成丰富多样的缀景、障景等景观形式。
(1)点缀式。点缀形式以其灵活多样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赤水市乡村景观中,常见的有孝顺竹种植在乡村庭院中,起到软化建筑边线的作用,同时在竹的映衬下,建筑显得更为清新别致;大同镇永合小学门口栽植了一丛梁山慈竹(见图5),竹子体形高大、竹秆挺直高耸,在周围建筑物的衬托下充分展现出竹种挺拔的特性;在四洞村冷水鱼庄主体建筑前的慈竹丛(见图6),竹丛姿态优美舒展,距离适中,与建筑形成了良好的构图比例关系。料慈竹与大同河相配(见图7),烘托出清新灵动、生气盎然的环境氛围;慈竹与岩桥(见图8)相配,既展现出竹子的苍翠活力、秀美细腻,又衬托出岩桥的补拙凝重、古韵悠长。
图3 以竹林为背景的农田景观Fig.3 Farmland landscape with bamboo forest as a background
图4 大同镇望云峰茶场景观Fig.4 Landscape of Wangyunfeng tea farm in Datong Town
图5 梁山慈竹丛植缀景Fig.5 The clump of Dendrocalamus farinosus is planted to decorate the landscape
图6 慈竹丛植缀景Fig.6 The clump of Neosinocalamus affinis is planted to decorate the landscape
图7 料慈竹与水体配景Fig.7 The scenery of a river with Bambusa distegia
除了通过丛植点缀在建筑旁,竹子还常通过列植的方式点缀在道路及广场旁,营造线性空间,起到引导视线,增大景深,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毛竹、料慈竹、慈竹、麻竹等与赤水市乡村道路相配,形成了修竹夹道、绿竹成荫、竹径通幽的生动景色,如在大同村团山包村组道路一侧栽植的慈竹(图9),形成景观廊道,营造出整洁、大气、干净的竹景观环境。天桥村寨门列植在停车场一侧的斑竹(图10),起到围合广场边界的作用,使得整体景观更加柔和。
图9 慈竹列植Fig.9 Neosinocalamus affinis are planted in a row
图10 斑竹列植Fig.10 Phyllostachys bambussoides are planted in a row
(2)障景式。赤水市村民常栽植枝叶稠密的竹丛,如硬头黄竹、苦竹等,主要用于遮挡乡村有缺陷的建筑或房屋旁杂乱的堆料场。也常将丛生竹和混生竹中枝叶繁茂的竹子如西风竹、梁山慈竹、苦竹,散生竹中斑竹等通过列植的方式形成竹篱达到障丑显美等作用。如图11两汇水村大屋脊的毛竹遮挡了养殖牲畜的砖瓦房,图12天桥村黄角溪一农户家栽植的慈竹遮挡了房子旁堆放的杂物,使整个环境看起来干净整洁。
图11 毛竹障景Fig.11 The barrier landscape of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图12 慈竹障景Fig.12 The barrier landscape of Neosinocalamus affinis
综上可知,竹类植物在赤水市乡村中应用广泛,但总的来说应用还不够充分,在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及诗意栖居乡村景观的目标上还有差距,大有潜力可挖。
2 竹类资源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竹林资源经营管理忽略景观效果
近来年,赤水市围绕生态惠民的目标,做细做精竹文章,通过加强竹林资源培育、退化竹林改造、低产低效竹林改造等不断提高竹林高效经营水平,但注重竹林的经济性的同时忽略了竹林景观效果的营造。如大同镇大同村、四洞村的慈竹林,丰富多样的竹林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林内视线杂乱、林内健康度低,缺乏对竹林内部空间的营造、视线的控制、视觉中心的打造,竹林高远、平远、深远的意境不丰富[6],大大降低了近郊农家乐生态竹林应有的观赏游憩价值[7]。
2.2 竹子造景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竹子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景观营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赤水市竹景观大多以观赏风景竹林整体为主,如赤水市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对于竹子的细部景观营造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竹林外围乡村聚落空间的景观营造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竹子种类与周围的建筑、水体、其他植物的搭配组合,竹类植物的种植手法也较为简单,竹子造景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缺乏,从而导致赤水市乡村整体竹类植物景观略显单调,缺乏特色。
2.3 野生珍稀竹种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每一竹种都有潜在的观赏性需要挖掘[8],从赤水市竹类资源的调查来看,部分野生珍稀竹种具有较高观赏性及较强的适应性,但目前开发和利用程度低,如主要分布在赤水沿河两岸峭壁上的特有竹种爬竹,其景观应用颇具野趣;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上的箭竹林下的赤水玉山竹,枝叶繁茂,叶片细长翠绿,可用作竹篱或障景;枝条斜展,笋紫红色的红壳箭竹,可运用在高海拔地区风景林下、河边片植点缀。
3 竹类植物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对策
竹类植物是构成乡村自然景观的重要元素,在赤水市发展绿色经济、改善乡村环境、传播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竹类植物资源丰富的赤水市乡村景观建设中,充分立足于竹子这一特殊设计对象,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延续传统乡土特色,构建生态美的诗意栖居乡村景观,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融合”[9]。
3.1 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培育生态旅游竹林
转变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现有竹林的景观化的定向培育,既能增加竹林健康程度,提高竹林生态功能,加大竹林地利用效率,又能提升竹林景观品质,促进竹林生态旅游发展,助推竹农就业增收。通过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进一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乡镇短平快技术培训、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服务等措施,指导竹农定向培育生态旅游竹林。在经营管理竹林时,按照“健康、通透、丰富”的原则进行林内质量改造提升。健康的竹林环境质量是乡村竹林生态景观的第一吸引力,应及时清理枯立及倒伏竹秆,清理林下层枯枝落叶,保持竹林健康生长;同时,营造竹林的整体性和视觉的通透感。研究显示人们喜欢有一定通视距离的景观,通过竹林采笋、间伐等抚育措施,将立竹密度保持在中等程度[10]。除此之外,通过丰富林下观赏植物配置,提升林内色彩丰富度与亮度。在保持统一感的同时,适当营造视线节点打破单一景观的沉闷,带来感官与意境上的舒适感。从竹林景观营建的角度进行竹林经营管理与改造提升,从而发挥竹林生态旅游功能。
3.2 适地适竹培植景观,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在新造竹林时,应充分注重选择乡土竹种,使整个系统呈现原生态状态,同时通过适地适竹增加竹林面积,优化竹林整体线性景观,打造有序、统一的竹林风景线,从而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重点从竹林作为林缘农业景观的生态环境背景入手,调整锯齿状竹林斑块对梯田、茶园等地块的干扰,连接破碎的林缘线,达到整齐、有序、统一的视觉美与韵律美。在乡村聚落区配置景观时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结合不同立地条件,选择最适宜生长的竹类进行种植,能有效降低营建成本,提高成活率,达到低成本低维护的乡村景观效果。竹子通常具有喜温湿的特点,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更适合竹子生长[11]。常见的适合在临水地区生长的竹种有慈竹、料慈竹、西风竹、苦竹等。
3.3 加强特色景观营造,突出乡土竹文化气息
一村、一池、一溪、一碑、一桥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遗产,是当地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12],承载了浓浓的家乡归属感和认同感。赤水市除了优越的生态自然景观,兼有陈贡珊碑、永和郑氏节孝坊、大同古镇、丙安古镇、复兴古镇等人文景观,四渡赤水、中共赤合特支“石鼎山”武装起义遗址等红色景观。选用适当的竹类植物营造形式呈现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景观,提升乡村景观的内涵和独特性。如在红色遗址处配置毛竹、料慈竹、梁山慈竹等高大挺拔的竹子,象征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在古镇内运用富有特色的竹种,如西风竹、凤凰竹植于水边,苦竹、斑竹立于建筑一角,阔叶箬竹卧在林下路边,呈现一派恬淡悠闲与世无争的古镇景象;在牌坊、纪念碑旁种下具有典故、富有文化含量的竹子如斑竹、孝顺竹、慈竹等,让历史与现实对话,呈现生动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空间。
3.4 发挥休闲康养功能,加快三产融合发展
乡村竹林景观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态系统的表现,它有别于一般的风景游憩林,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及人类经营活动的双重影响。以发展当地经济为前提,再辅以景观建设,乡村景观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13]。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兴旺,开发竹林人家、竹园民宿、竹编作坊、竹膳养身馆等个性化产品,建成集竹笋生产加工、竹林休闲康养和竹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14],形成竹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3.5 加强观赏竹类选育,夯实景观多样基础
在现有引种育苗基地的基础上,建立竹子专类园广泛收集观赏竹种类,加大引种驯化的力度,以及乡土竹种开发利用程度。充分挖掘野生珍稀竹类的观赏价值,筛选出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乡土竹种[15],建立观赏竹种苗基地。同时加大对观赏竹盆景栽培及制作力度,为营造多样化的乡村竹景观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