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松解术结合肌肉能量训练技术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1-05-13蒋红平胡贵廷
阮 晶,蒋红平,胡贵廷
(武汉市东西湖区第三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43)
上交叉综合征是指患者上肢动作异常的一种模式,患者肌肉力量不均衡,肩胛提肌、胸肌和背阔肌等肌肉紧张短缩,前锯肌、菱形肌和颈深屈肌等薄弱部位被拉长,形成X型交叉状态,国内未将上交叉综合征作为独立诊断,将其归属于颈型颈椎病类[1-2]。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人们工作、学习的日益繁重,长期低头看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长期伏案作业等,我国上交叉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日渐引起临床医生重视[3]。目前,临床治疗上交叉综合征主要采取针灸推拿、理疗和运动等方法,取得一定效果,患者疼痛缓解,姿势改善,但目前临床并无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统一标准,故而探究有效的治疗上交叉综合征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热点[4-6]。肌肉能量训练技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上交叉综合征方法,通过肌肉能量训练,患者症状得以改善。小针刀松解术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研究报道较少,该方法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故而笔者本次纳入96例上交叉综合征患者分组探究小针刀松解术结合肌肉能量训练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96例上交叉综合征患者,均由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39.42±3.25)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6.23±1.24)个月;观察组患者48例,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9.48±3.28)岁,病程2~13个月,平均病程(6.27±1.2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标准:患者肢体不调、气质萎靡、肌肉酸痛、胸骨部疼痛、手臂麻痛、头痛、头晕、胸闷心慌和肢体无力,舌质淡红偏暗,脉涩[7]。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患者病程≥1个月;②患者年龄≥20岁;③患者可接受肌肉能量训练技术及小针刀松解术治疗;④患者自愿加入研究。
1.3.2 标准 ①排除合并基础疾病患者;②合并心肝肾、脑部和肿瘤疾病患者;③四肢疾病、肩颈部疾病和肌肉疾病患者;④出血倾向患者;⑤不配合治疗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患者采取红外线照射结合肌肉能量训练技术治疗,红外线照射:红外线灯距离患者颈后正中30~50 cm,垂直向下照射,照射时间为30 min,每次治疗间隔1周,3次治疗为1个疗程。肌肉能量训练技术:对患者肩颈部紧肉进行牵伸放松训练,本次训练主要包括4项。肌肉力量增强训练。治疗师对抗患者肌肉向心或者离心收缩。时间持续5 s,收缩时候吸气,以增加肌肉收缩效果;②增加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患者肌肉的轻微收缩,改善患者肌性关节活动障碍,收缩维持10 s,抑制关节周围过度兴奋肌纤维。③同向训练。牵拉短缩或者松解纤维化肌束,肌肉主动收缩时治疗师协助缓慢拉长肌肉。④降低高张力训练。缓解患者肌肉痉挛或者肌肉紧张,通过拮抗肌收缩后抑制方法。患者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30 min,连续训练6周。
1.4.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小针刀松解术治疗:患者先取仰卧位,于双侧喙突下内下方0.5 cm位置各定1点,后患者取俯卧位,于患者枕外粗隆下缘定1点,向两侧旁开2.5~3 cm,各定1点,C2棘突定1点,C3~C7棘突上选取3个压痛点,合计9点,形成小T。消毒各点,选取规格0.40 cm×40 cm小针刀在各点垂直皮肤迅速进针,进针感到弹性阻力后缓慢施压,逐层切开,到达骨面,退刀至皮下,向左右分别倾斜针体45°,进针铲拨2~3次,出针后以棉球消毒按压。于喙突位置,针刀在定点位置向外上方刺入,进针逐层切开,至喙突骨面,退刀至皮下,刀口线90°,如前方法再进针2次,出针后以棉球消毒按压,完成治疗。每次治疗间隔1周,3次治疗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消失,颈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疼痛减轻,肩颈关节活动度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8]。
1.5.2 颈曲值、肩胛下角和脊柱棘突间距离 采取Borden氏法[9]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曲值及肩胛下角到脊柱棘突间距离改善程度。
1.5.3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评估患者颈椎功能,包括10个方面内容,总分50分,分值越高表示颈椎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10]。
1.5.4 颈部中立位后伸最大肌力测定 采取MCU-多功能颈椎康复工作仪评估[11]。
1.5.5 头前伸角度(FHA)及圆肩角度(FSA)值 患者身体放松,侧身站直,眼睛平视前方,暴露颈部与肩部皮肤,白色贴布于患者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高点,测量FHA及FSA角度[12]。
1.5.6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 0~10分,分值越低表示疼痛越轻[13]。
1.5.7 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 0~21分,分值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佳[14]。
1.5.8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积分<7分无焦虑,积分>7分可能焦虑,积分≥14分肯定焦虑,积分≥21分明显焦虑,积分≥29分严重焦虑[15]。
1.5.9 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并采取问卷调查患者对本次治疗满意程度。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愈37例,有效9例,观察组治愈24例,有效15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曲值、肩胛下角和脊柱棘突间距离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曲值、肩胛下角和脊柱棘突间距离数据值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颈曲值上升、肩胛下角和脊柱棘突间距离下降,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曲值大于对照组,肩胛下角和脊柱棘突间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颈部中立位后伸最大肌力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DI、颈部中立位后伸最大肌力指标比较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NDI评分下降,颈部中立位后伸最大肌力指数上升,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颈部中立位后伸最大肌力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曲值、肩胛下角和脊柱棘突间距离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颈部中立位后伸最大肌力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HA、FSA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HA、FSA值比较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FHA及FSA值均下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HA、FSA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HA、FSA值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SQI和HA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PSQI和HAMA评分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VAS、PSQI和HAMA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PSQI和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SQI和HAMA评分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满意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例数47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满意率比较 [例(%)]
3 讨论
上交叉综合征为临床较常见疾病,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采取理疗、运动疗法,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疗效较慢,且患者存在复发情况。故本研究笔者在给予上交叉综合征患者运动疗法基础上结合小针刀松解术治疗,探究其应用效果。本运动疗法主要采取肌肉能量训练,取得较好应用效果。通过肌肉能量训练可增加患者颈部肌肉长度以及柔韧性、肌肉力量和稳定性。此外还可缓解患者颈部肌肉痉挛,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回缩突出颈椎间盘,减轻脊髓神经压迫,加强颈椎肌肉力量及颈椎稳定,可有效改善上交叉综合征患者肩颈腰椎功能,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将上交叉综合征归属于“筋伤”范畴[16-17]。《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记载 : “风伤筋。”《素问·气穴论》记载 :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灵枢·百病始生》记载: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 始于皮肤……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 挛。”《灵枢·九针论》记载:“久行伤筋。”诸多古典医籍指出,筋伤的病因病机为风、寒、湿、热、虚、劳致荣卫不和和筋肉受损等。人体活动依靠骨关节运动,而骨关节运动由筋经约束与支配。上交叉综合征长期维持单调、反复的低头等错误姿态,损伤局部筋肉,积劳成疾,导致其肩颈、前胸肌肉经筋不通,气滞血瘀,肌肉痉挛,不通则痛[18-19]。小针刀松解术治疗上交叉综合征具有显著疗效,值得探究。小针刀是在锋针基础上结合外科手术设计而来,小针刀疗法为临床常用中医疗法,其介于手术与非手术疗法之间[20]。《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小针刀松解术以中医经络学说、现代神经生理学为基础,是一种闭合性疗法,其兼具刀与针的特性,融合外科松解术及传统针刺方法,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临床应用广泛[21]。笔者给予上交叉综合征患者T形小针刀松解术治疗。督脉为阳脉之海,《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本研究取穴点在督脉上,可调节患者督脉气血、扶正潜阳。枕外粗隆下缘两侧2.5~3 cm旁开两点在患者风池穴及完骨穴附近,刺之可缓解患者颈部疼痛,止痛效果显著。本研究取穴前后配穴,调和阴阳,通过松解损伤筋肉,整体调节患者经脉,使得气血畅通。小针刀松解术可松解上交叉综合征患者软组织粘连、痉挛与瘢痕,从而解除病灶压迫,消除无菌性炎症,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使得患者颈椎恢复力学动态平衡,同时使得患者代谢恢复平衡,重建信息通道,同时该方法还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可有效缓解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病症,具有较高的应用及研究价值,可深入研究。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针刀松解术可有效提升上交叉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各组患者颈曲值、肩胛下角和脊柱棘突间距离、NDI、颈部中立位后伸最大肌力、FHA、FSA、VAS、PSQI及HAMA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曲值、肩胛下角和脊柱棘突间距离、NDI、颈部中立位后伸最大肌力、FHA、FSA、VAS、PSQI和HAMA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针刀松解术可有效改善上交叉综合征患者颈部活动度、颈部肌肉力量,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率(97.92%)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针刀松解术治疗上交叉综合征安全可靠,患者认可。
综上所述,小针刀松解术可提升上交叉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患者恢复好,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