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1-05-13蒋曼君曹传东唐丽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胃粘膜俞穴血流量

蒋曼君,曹传东,唐丽华,黄 彬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综合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消化不良[1]。现代医学治疗CSG以病因治疗及药物对症治疗为主,通过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胃粘膜组织学及临床症状,但仍缺乏对该病的特效疗法。中医将该病归为“痞满”“胃痛”等范畴,认为该病是由外邪犯胃、脾胃素虚和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最终引起胃部不适[2]。针刺法是当前中医治疗CSG的基本方法,多以腹部局部取穴结合远部辨证取穴相结合进行治疗[3]。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均位于躯干部,与脏腑关系密切;穴位埋线疗法可以治疗内科疾病及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4-5]。本研究以128例CSG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法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CSG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男性34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40.59±3.38)岁;病程3~18个月,平均病程(12.37±2.28)个月。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9.97±3.97)岁;病程3~18个月,平均病程(12.48±2.3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排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中医诊断: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6]中相关内容诊断为脾胃气虚型CSG,主症包括喜按喜暖、胃脘隐痛,次症有纳呆少食、食后胀满、舌质淡有齿痕和神疲乏力,脉细沉;同时经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②年龄20~70岁;③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经常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或近1个月使用祕剂或抗生素;②合并息肉、肿瘤和残胃;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及造血系统疾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针刺。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及公孙;配穴:阴陵泉、关元。操作方法: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患侧上肢,用75%酒精常规消毒,采用30 mm×75 mm的一次性无菌针并双手进针,在足三里、中脘、公孙和阴陵泉穴位进针30~45 mm,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感为得气,随后用提插补泻法,提插幅度为3~5 mm,40次/min;公孙、内关进针15~30 mm,得气后平补平泻法均匀提插,40次/min。每个穴位操作1 min,留针30 min。持续治疗6周。

1.3.2 治疗组 患者采用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

1.3.2.1 针刺背俞穴 取穴:胃脘下俞、肝俞、胆俞、脾俞和胃俞。操作手法:穴位常规消毒,指导患者仰卧,用35 mm×75 mm毫针在以上各穴位直刺进针40~55 mm,适当提、插、捻、转,待有酸胀感放至胃脘后将针提出10 mm左右。1周治疗3次,持续治疗6周;

1.3.2.2 穴位埋线 取穴:中脘、下脘、肝俞、胃俞、脾俞、足三里和气海;操作手法:取5 mm长的胶原蛋白线,浸泡于75%酒精中备用;7号注射针头针孔中插入25 mm×50 mm寸毫针,对穴位及周围皮肤作常规消毒,将蛋白线穿入注射针头,将带蛋白线的针头刺入穴位,背俞穴斜刺进针,腹部以下穴位直刺进针,以患者自觉局部酸胀为宜;随后将针芯附带蛋白线推进穴位肌肉层,待患者感觉有针感放射至上腹时退针。每隔1周治疗1次,持续治疗6周。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痊愈:主要症状及体征基本或全部消失,停药后半年内未复发;显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停药后半年内有复发情况,但复发次数减少;好转: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复发频率比显效患者多;无效:症状及体征未得到改善甚至更严重,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7]。

1.4.2 中医症候评分 评价患者喜按喜暖、胃脘隐痛、纳呆少食、食后胀满、舌质淡有齿痕、神疲乏力和脉细沉等中医症候。主症无症状为0分;症状较轻或偶尔出现为3分;症状较重而间断出现计5分;症状明显并持续出现计7分;次症由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8]。

1.4.3 生活质量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普适性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SF-36)评价[9], SF-36量表共包括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36个项目,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功能损害越轻;

1.4.4 胃镜评分 胃镜分级标准[8]:分为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分级,依次计0分、2分、4分和6分,可能有组织学改变但显示正常为正常状态;有糜烂灶单发,呈分散或间断线状并局部有出血灶为轻度病变;多发糜烂灶,密集斑点或连线状,局部出血增多为中度;糜烂及病灶广泛,且出血灶糜烂为重度。

1.4.5 胃粘膜血流量检测 患者禁食、禁药,常规口服消泡剂,并注射阿托品后,采用激光多普勒仪和光纤探头。检测胃窦前、后壁及大、小弯的血流量,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本研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年龄、病程和胃镜积分等)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临床疗效等)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76.5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症及次症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主症及次症积分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SF-36评分和胃镜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和胃镜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与 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大(P<0.05),胃镜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胃镜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胃粘膜血流量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粘膜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粘膜前壁、后壁、大弯及小弯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大(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粘膜前壁、后壁、大弯及小弯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SF-36评分和胃镜积分比较

表4 两组胃粘膜血流量变化比较

3 讨论

CSG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具体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主要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主,胃粘膜上皮受各种致病因子侵袭,出现持续性慢性炎症,最终导致腺体萎缩甚至消失[10]。现代医学治疗CSG,通过尽早清除口咽部感染灶,避免饮用辛辣、过热食物等方式,减轻胃粘膜的刺激作用;另外,药物治疗疗效较好,常用的有铋剂、质子泵抑制剂等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药物,还有抑酸或抗酸治疗等[11]。药物治疗能有效解除隐痛、反酸等症状,控制病程进展,但由于该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药物治疗刺激胃肠易引发其他胃肠道不适,且疗程长、易复发,不利于预后[12]。

中医古籍中没有对CSG的记载,但该病临床表现属“胃脘痛”“痞满”范畴。中医认为脾胃相关疾病与人的饮食习惯和情志存在紧密联系。痞满是由表邪内陷、情志失调、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及痰湿阻滞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所致。饮食无规律、饮食物过冷或过热、过粗糙坚硬等会使脾胃温寒失调,进而使脾胃运化失权、气血不和。 喜怒哀乐等情绪往往会损耗元气,元气不足;另外,脾胃虚弱及饮食失调等伤及脾胃元气,也会导致元气不足,进而容易资助心火,火胜则乘其土位,容易致使其发病。不合理用药也会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脉络痹阻,进而发病[13]。胃脘痛病位虽在胃,但该病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有关,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气机阻滞[14]。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顺,以和为降,针灸治疗便是以通降至顺为原则辨证施治[15]。并认为该病是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及劳倦所致,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脾胃升降失调,进而发病。背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分布的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并与人体内脏相互对应联系,是联系内外的枢纽,能够反映人体内脏生理、病理变化[16]。背俞穴具有直接调节内脏的功能,临床可通过这一作用针刺背俞穴,来达到调理相应内脏目的,同时对所属器官组织之疾病也有相应调理作用。穴位埋线通过在穴位内埋置一种特殊性可降解线体以获得一种长效针刺疗效的方法,通过高分子线或胶原蛋白线埋入穴位,对穴位进行持续刺激,进而达到治病的目的[17]。埋线疗法适应广泛,凡能用针刺疗法治疗的疾病,均可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具有刺激度强、时间可控、组织反应小和吸收作用好等优点[18]。本研究通过针刺胃脘下俞、脾俞、胃俞、肝俞及胆俞等背俞穴治疗CSG,同时配合穴位埋线疗法进行干预,治疗后痊愈18例,显效28例,好转1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76.56%);治疗组主症及次症积分分别为(4.25±0.63)分、(2.37±0.95)分,对照组主症及次症积分分别为(6.17±1.54)分、(4.68±1.13)分,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CSG较普通针刺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胃脘隐痛、纳呆少食、食后胀满和神疲乏力等症状。胃粘膜血流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胃粘膜血流灌注充足,确保胃上皮细胞更新和胃粘液分泌量,进而保持胃粘膜屏障完整性;而当胃粘膜血流量发生变化会直接影响胃粘液营养物质供给和氧分泌量。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胃粘膜前壁、后壁、大弯及小弯血流量均显著增大,但治疗组增大幅度更高,提示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CSG,能有效增加胃粘膜血流量,保护胃粘膜,促进病情恢复。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治疗组SF-36评分显著上升至(82.54±6.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9±7.98)分;胃镜积分治疗前为(5.17±0.23)分,治疗后明显下降为(1.46±0.52)分,而对照组治疗后胃镜积分为(2.97±0.86),两组治疗后胃镜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下降水平更高,说明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胃糜烂、局部出血等现象,并促进患者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和情感职能等恢复进度,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综上,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气虚型CSG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胃脘隐痛、食后胀满等症状,增加胃粘膜血流量,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粘膜俞穴血流量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
抖腿是健康行为
耳尖结合背俞穴针刺放血治疗粉刺肺经风热证32例
奇异值分解法用于MR灌注成像脑血流量估计的仿真研究
饭后静卧养肝利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