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大断面切眼支护方案的研究
2021-05-13许艳伟
许艳伟
(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山西 长治 047100)
1 概况
高河能源有限公司主采煤层平均厚度6.4 m,直接顶以泥岩为主,厚度为2.7 m,基本顶以粗砂岩为主,平均厚3.1 m,巷道的底板以泥岩为主,平均厚度为4.2 m,煤层中含有2 层夹矸。采用的综采煤巷切眼宽9 m,高3.4 m,一般采用U 型钢支撑、工字钢三节棚支护结构。由于围岩稳定性差、切眼跨度大,通过增加支护密度和支护结构强度来保证切眼支护的安全性。目前井下常用的锚杆长度为3.0 m,各个锚杆间的间距采用了0.8 m,整体的支护密度大,巷道支护效率仅22 个循环/月,而且支护成本高达3260 元/m,严重影响了煤矿井下巷道支护效率和经济性,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支护方案进行优化,在保证支护可靠性的情况下提升支护效率,降低支护成本。
2 巷道支护参数确认
针对传统全面永久加强支护时所存在的支护效率低、稳定性差的情况,提出“锚杆+锚网+锚索”综合支护的方案[1-3],利用锚杆和锚索支撑操作便捷、转运方便等特点,进行重点加强支护。在支护时根据巷道顶板受力分析结果,应该将支护的锚杆形成一个“组合拱”,缩小顶板的跨距,使支护结构具有较强的自稳定能力和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支护结构整体的支护效能。
传统支护方案中,对大断面支护结构参数的选择通常是依靠经验,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经常导致支护结构密度大,远超支护需求,虽然稳定性较好,但是效率低,支护成本高。高河能源从不同支护参数对支护强度影响入手,通过实际支护验证,获取了最直接的试验参数,为支护参数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目前已经在高河能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参数选择标准。
(1)锚杆长度对巷道围岩变形情况的影响
锚杆长度对巷道围岩变形情况的影响如表1 所示。随着锚杆长度的增加,顶板位移量逐渐降低,但当锚杆长度超过2 m 后顶板变形量下降的幅度大幅降低。
(2)锚杆间距对巷道围岩预应力影响
锚杆支护形成后会在围岩内形成一定的预应力,围岩内部预应力越大,其抵抗矿压波动的能力越强。根据在高河能源井下的实际测量,采用长度为2 m 的锚杆,不同间距下的巷道内围岩变化如图1 所示。
表1 不同锚杆长度对巷道顶板变形量影响
图1 不同支护间距下围岩应力变化趋势
由实际测量结果可知,随着支护间距的增加,巷道围岩内的预应力逐渐降低,其稳定性越差。当支护间距为0.9 mm 时能够取得较好的平衡,兼顾支护稳定性和支护效率。
3 切眼支护方案
根据切眼结构,大断面切眼顶板支护时以锚杆支护为核心,锚杆间距设定为0.9 m;以锚索支护为辅助,各组锚索在布置时采用3+4+3 的均匀分布式结构,锚索间距设定为2 m,排距为1.8 m。帮部锚杆支护,间距为1.2 m,每排3 根锚杆。锚杆直径18 mm,长2 m,锚索直径17.8 mm,长为8.3 m。
锚杆索支护完成后,在扩刷帮处约0.75 m 处设置一组液压支架,各个支架间的距离设置为1 m。在进行切眼支护时采用了分层支护方案,首先对切眼宽度的2/3 进行支护,支护完成并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护体后,再在两侧进行切眼扩充。对扩充区的支护采用单排锚杆,每排3 根,锚索布置时同样采用单排布置结构。在煤壁侧进行支护时,采用直径为20 mm、长度为2000 mm 的锚杆[4]。为了防止在支护和使用过程中出现落石,在切眼易出现碎裂的位置设置孔径为30 mm 的双层锚网防护,有效防止落石伤人现象。新的支护结构如图2。
该切眼支护方案充分利用了巷道顶板简易梁模型分析结果,以降低切眼断面跨距为主要目的,结合大断面切眼的情况,以锚杆和锚索综合支护为核心,分层支护,有效降低了支护工作量和支护成本。根据实际验证,相同情况下,巷道支护效率由最初的22 个循环/月,提高到了25 个循环/月,支护效率比传统支护模式提升了14.2%以上。支护过程中的支护成本由3260 元/m,降低到了目前的2 692.76 元/m,综合支护成本降低了17.4%。
图2 大断面切眼支护结构
4 支护效果分析
煤矿井下大断面切眼跨距为9 m,属于典型的大跨距切眼,在切眼附近设置5 个监测点,1 号监测点位于切眼中间,5 号监测点位于切眼边缘,每个监测点处设置一个位移传感器,对切眼使用期间的巷道围岩变化情况进行监控。各个监测点的围岩变化情况如图3。
图3 不同位置围岩位移变化情况
由图3 可知,随着监测时间的增加,各个测点的围岩位移均逐渐增大,约50 d 后位移变化情况趋于稳定,最大围岩变化量约为130 mm,位于顶板的中间位置,比优化前的370 mm 降低了约64.9%,显著降低了围岩的变形量。
5 结论
(1)井下切眼顶板受力情况下的挠度变形量和切眼跨距成正比,因此为了确保井下巷道的稳定性,需要对顶板进行加强支撑,降低顶板的切眼跨距。
(2)采用“锚杆+锚网+锚索”综合支护的方案,利用锚杆和锚索组合支护初撑力大、支护操作便捷、转运方便的特点,进行重点支护,利用锚网对重点落石区域进行保护,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3)新型支护方案有效降低了支护工作量和支护成本,根据实际验证,相同情况下的支护效率比传统支护模式提升了14.2%以上,综合支护成本降低了17.4%。
(4)优化后最大围岩变化量约为130 mm,位于顶板的中间位置,比优化前降低了约64.9%,显著降低了围岩的变形量,提升了切眼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