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蛙泳和自由泳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2021-05-13吴佳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蛙泳游泳身体素质

吴佳芳,周 坤

游泳运动一直是学生较为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场馆条件逐步改善,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游泳课.前期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游泳课教学主要教授蛙泳和自由泳两种泳姿,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熟悉水性,再教授蛙泳技术,最后教授自由泳技术,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具有连贯性,技术动作难度由浅入深,但需要较长的教学周期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适用于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学生.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改进传统游泳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针对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的特点和开设游泳课的特殊时间,以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构建一种符合普通高校学生的游泳教学计划,在传统的游泳教学基础上,探讨更优化的教学模式,为普通高校的游泳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师范大学40 名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均为游泳初学者,且身体状况良好,无伤病.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搜索游泳教学、蛙泳教学、仰泳教学、自由泳教学、高校游泳教学等关键词,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游泳方面的文献资料.充分了解和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研究成果,掌握高校游泳教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为本课题的游泳教学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在了解高校游泳教学模式的相关知识后,对安徽省游泳队体工队三名高级教练员和上海体育学院游泳教研室六名专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对游泳教学的实验设计与测量指标、传统游泳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泳姿教授顺序等方面进行咨询,了解游泳教学现状的不足及需要改善的方面.

(3)逻辑分析法.对实验前和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测量指标及专项技能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归纳,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4)数理统计法.对实验前和实验后所得的数据,利用Excel 2016、SPSS 17.0 版本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对象的前后测试成绩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然后进行录入及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5)教学实验法.本文通过教学实验对高校游泳传统教学方法与改进后的新型混合教学方法进行对比教学实验,通过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游泳专项技术指标、游泳专项素质等数据的对比,分析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游泳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完善游泳教学模式.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地点、器材

实验对象:从安徽师范大学管理专业选取40 名男生,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均为游泳初学者,且身体状况良好,无伤病.

实验地点: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游泳池.

实验器材:坐位体前屈测试仪、量角器、肺活量测试仪、皮尺、秒表、三角板.

2.2 教学内容设计及组织方案

(1)传统游泳教学方法.传统游泳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熟悉水性,通过原地呼吸、漂浮、滑行等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呼吸技术、水中漂浮和蹬壁滑行动作;当学生可独立在水中练习呼吸和漂浮技术时,开始进行蛙泳教学;当学生完全掌握蛙泳技术后,再进行自由泳教学(图1).

图1 “传统教学”

传统游泳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动作技术教学由易到难,在熟悉水性部分,让学生对游泳产生兴趣,消除怕水心理;在蛙泳和自由泳教学过程中,按照每种泳姿的技术特点进行分别讲解,注重动作分解练习和技术动作的准确性,稳扎稳打每一个技术难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个技术要领.但由于采用分解教学较多,手腿动作与呼吸配合练习较少,在配合动作训练中,部分同学最后容易出现动作不连贯、协调性较差及呼吸配合困难的现象;同时普通高校游泳教学时间多集中在夏季6—7 月,教学时间较短,而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分解练习,因此需要更长的教学周期,所以传统游泳教学方法应用于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更适合于专业运动员或体育专业学生的游泳课教学.

(2)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针对传统游泳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游泳课应用存在的不足,通过走访专家、查询资料并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设计优化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是将蛙泳与自由泳的手腿练习进行交叉教学[1],增加学生的配合动作练习周期,提前介入配合呼吸训练.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呼吸、漂浮、滑行后,先进行蛙泳腿部技术动作教学和自由泳腿部技术动作教学,然后在腿部技术练习时,增加自由泳呼吸训练,之后进行自由泳手部动作和配合教学,最后教授蛙泳手部动作及呼吸配合(图2).

图2 “混合式教学”

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和传统游泳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过对蛙泳与自由泳教学顺序的改变来弥补传统游泳教学周期长、配合练习时间短及呼吸配合困难的不足.把蛙泳呼吸练习放在最后进行教学,是因为自由泳的换气是侧头换气,而蛙泳是抬头换气,传统游泳教学中初学者在练习自由泳换气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抬头换气的错误动作,所以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把蛙泳抬头换气放在最后教学,是为了避免错误动作的形成.[2]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通过游泳技术动作之间的共性,在教学中利用蛙泳与自由泳之间相同属性动作的特性,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效果,促进蛙泳和自由泳动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3)教学组织安排.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学时内分别采用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和传统游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将40 名学生平均分为两组进行教学实验,其中1 组为实验组,2 组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游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游泳专项技术指标、游泳专项素质等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新型混合游泳教学方法的效果.

教学时间与方案:实验从2020 年5 月至2020 年7 月,共36 个学时,每 周4 个学时,具体教学方案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方案

2.3 实验的相关控制

(1)实验中任课教师的控制.为了保证教学实验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都由同一位游泳专职教师担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尽量避免自我主观性,客观地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具有科学性的实验结果.

(2)对实验对象的控制.为了保证教学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实验对象均是初学者,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指标和身体机能指标进行考察.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学生请假缺课,对缺课的学生,会在其他时间段进行补课,并且要求学生除实验教学外,避免参加其他的游泳培训.

(3)教学环境的控制.上课地点为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游泳池,上课均在浅水区进行教学,为保证教学安全,教学区域和开放区域保证不混淆.

(4)技能考核评价的控制.在考核过程中,授课教师不参与评分,均由三名教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评分,取三名教师给出成绩的平均分为受试者的最终成绩.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指标对比分析

从《中国青少年游泳训练教学大纲》[3]中,选取立定跳远、憋气时间、坐位体前屈、脚踝柔韧度及肺活量5 个指标,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测试.这些指标可以体现游泳的专项力量、专项耐力和专项柔韧,通过测试数据分析,40 位实验对象在立定跳远、憋气时间、坐位体前屈、脚踝柔韧度及肺活量5 个指标中无明显差异(表2、表3),这为后面验证混合式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表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

表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机能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

3.2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指标对比分析

通过36 个学时的实验干预后,使用之前同样的测试方法,再次测试对照组实验对象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对比分析,分析比较的结果见表4、表5.

表4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

表5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机能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

从表4 中可见,实验后对照组的憋气时间、脚踝柔韧度都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憋气时间的P值是0.000,从平均值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对照组的学生憋气时间平均值为22.45±7.38 s,而实验后的平均值为52.25±8.33 s,说明传统教学方法在熟悉水性和呼吸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憋气时间,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在脚踝柔韧方面,实验前平均值是32.50°±5.73°,实验后平均值是31.55°±4.89°,脚踝柔韧有所提升,说明传统游泳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蛙泳腿和自由泳腿模仿动作的训练过程中,可以改善脚踝柔韧性.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实验前后无明显差异.从表5 中可见,实验后对照组的肺活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实验前平均值为4 187±564 mL,通过36 学时教学后,平均值为4 366±511 mL,肺活量指标有显著提高,说明采用传统游泳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这对游泳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的数据分析对比可知,采用传统游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憋气时间、脚踝柔韧性及肺活量.这三个指标的改变对游泳运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说明传统游泳教学方法在身体素质和技能指标上,可以基本满足高校游泳教学需求.

3.3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指标对比分析

通过36 个学时的实验干预后,对实验组实验对象进行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再次测试,并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对比分析,分析比较的结果见表6、表7.

表6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

表7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机能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

从表6 中可见,实验组的憋气时间、脚踝柔韧度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憋气时间的P值也是在0.000,实验前平均值为23.15±6.28 s,实验后平均值为55.65±8.15 s,提升近一倍;脚踝柔韧度实验前平均值为34.15°±6.62°,实验后平均值为32.20°±6.07°.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两项指标无明显差异.从表7 中可见,经过36 个学时的实验后,实验组的肺活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实验前肺活量为4 348±821 mL,实验后肺活量为4 866±654 mL,平均提升大于500 mL.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与传统游泳教学方法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方面有着相同的教学效果.对憋气时间、脚踝柔韧度及肺活量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对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虽然平均值均有提高,但没有显著性变化.

3.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指标对比分析

通过36 个学时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指标测试,其中身体机能测试增加基础心率和最大心率两个项目,最大心率是指进行冲刺游后立即测量10 s的心率,然后休息一分钟后,再次测量10 s 的心率,用运动后即刻心率减去恢复1 min 后心率的变化值.[4]基础心率是指运动结束后第二天清晨起床后立即测试1 min 脉搏.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见表8、表9.

表8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

表9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机能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

从表8 中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憋气时间有显著差异,其中实验组平均值为55.65±58.13 s,对照组平均值为52.25±8.33 s,说明实验组在教学过程中,提前介入呼吸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提升.

表9 中可以看出,在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机能指标中肺活量、最大心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基础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肺活量的显著变化也证明了提前介入呼吸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心肺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水下动作,有利于学生动作的稳定性.而最大心率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受试者无氧耐力的高低,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 值变化的耐受能力.最大心率可以反映承受负荷的最大能力,同一个体在训练前后最大心率增值高者为训练适应性高,能够承受更大训练负荷,训练效果一般较好.[5]基础心率的变化需要长期专项训练才会出现稳中趋降,这也说明了高校36 个学时的游泳课,暂时还无法满足游泳运动的要求,建议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以延长游泳课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游泳技术和提高身体机能.

从表8 和表9 的数据分析可知,混合式游泳教学中提前介入呼吸训练,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心肺功能,提高学生水下憋气时间和肺活量,更有助于学生在水下完成动作,保障动作的完整性;同时最大心率和基础心率的变化,也反映出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运动强度更适合高校学生,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提升.

3.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专项技术指标比较分析

通过36 个学时的实验干预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专项技术指标测试,在游进过程中,评分的三位老师对受试者进行打分,实施教考分离.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比较结果见表10.

表10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技术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

从表10 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蛙泳手臂技术、蛙泳完整动作技术、自由泳呼吸技术和自由泳完整配合技术有显著差异(P<0.05);在蛙泳腿技术方面两组没有差距.原因是新型混合式游泳教学的优势就在于交叉练习,采用混合式游泳教学不但可以反复练习两种泳姿,同时可以灵活地分配教学顺序,不断反复巩固蛙泳和自由泳的手、腿技术动作及呼吸技术,每次课都可以将练习时间平均分布在两种泳姿上,所以,蛙泳手臂呼吸的配合技术和蛙泳的完整技术动作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这也充分体现了混合式游泳教学的优越性.[6]另外实验组自由泳呼吸技术和自由泳完整配合技术成绩也高于对照组,其中呼吸技术是评价初学者技术动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游泳初学者最难掌握的技术动作.自由泳要求侧面转头吸气,采用传统游泳教学很多初学者在学习自由泳的时候,通常是抬头吸气,这样不仅影响游进速度,同时会导致身体位置下沉,阻力增加,从而耗费更多的体力.而混合式游泳教学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分配课时,不断地巩固和纠正呼吸技术及配合动作[7],通过调整教学顺序,避免了蛙泳抬头呼吸干扰自由泳侧头呼吸的技术动作,有效避免了错误动作的形成.

3.6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通过36 个学时的实验干预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专项素质指标测试,在游进过程中,评分的三位老师对受试者进行打分,实施教考分离,其中100 米混合泳的测量方法是进行50 米蛙泳与50 米自由泳速度游.分析比较结果见表11.

表1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

从表11 中可见,经过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100 米混合泳和100 米自由泳游距指标中有显著差异(P<0.05),100 米蛙泳游距差异不显著(P>0.05).从数据可以看出,100 米混合泳有显著差异,其中实验班平均值是155±38 s,而对照班是184±54 s,在测试中发现两组主要差距是后半程的50 米自由泳,由于对照组学生对自由泳配合动作及呼吸技术的不熟练,体力消耗严重,造成与实验组的差距拉大.从这项指标中可以看出,混合式游泳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蛙泳和自由泳教学的共同发展.[8]蛙泳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因是在四种泳姿里,蛙泳是最慢的一种泳姿,对于初学者蛙泳很难拉开较大的差距,同时蛙泳也属于比较省力的一种泳姿,对技术和体能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100 米蛙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100 自由泳测试中,可以明显看出两组的差距,自由泳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技术动作,还需要其具有较强的专项身体素质,并且在呼吸过程中,不能出现抬头吸气的错误动作,因为这种错误动作不但阻力非常大,同时会导致身体位置下沉,使身体耗费过多的体力[9].而混合式游泳教学通过调整呼吸教授顺序,增加自由泳巩固训练课时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自由泳的技术动作和专项身体素质.

从表10、表11 分析可知,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初学者在长时间学习蛙泳动作时所产生的习惯性抬头吸气,同时可对教学内容进行交叉练习,强化蛙泳和自由泳的技术动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指标测试均无显著差异,这是顺利开展实验的基本条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憋气时间、肺活量和最大心率有显著差异,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脚踝柔韧度和基础心率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式游泳教学运用在高校游泳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肺活量、憋气时间和最大心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综合的发展.

(2)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专项技能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蛙泳手臂技术、蛙泳完整动作技术、自由泳呼吸技术和自由泳完整配合技术、100 米混合泳和100 米自由泳游具有显著差异,100 米蛙泳游距无显著差异.数据结果表明,在开展短期的游泳教学中,使用混合式游泳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它利用了游泳技术动作之间的共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游泳教学的缺陷,打破了传统游泳教学的顺序,使两种泳姿共同发展,在较短的规定时间内,提高蛙泳与自由泳动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高校游泳教学的质量.

4.2 建议

(1)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在运用混合式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对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的认识,教学计划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较为系统的、科学的混合式教学方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混合式游泳教学仅适用于初学者游泳教学.混合式游泳教学目标是为了初学者在短期内,可以全面地掌握两种泳姿,并且提高两种泳姿动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因此,混合式游泳教学并不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教学.

(3)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混合式游泳教学还需不断完善.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还属于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在这次实验中,虽然混合式游泳教学有显著效果,但受实验条件和测试对象性别、年龄单一的限制,为了更好地验证混合式游泳教学的效果,今后将进一步选取更多对象对混合式游泳教学方法进行实验论证.

猜你喜欢

蛙泳游泳身体素质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核心力量训练在少儿蛙泳训练中的应用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你知道吗?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