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年人生社会的到来与“学习”概念的革新
2021-05-13牧野笃
牧野笃
(东京大学 教育学院,日本 东京 113-0033)
一、前言
众所周知,日本社会是全球“老化”最严重的社会,其高龄化率位居世界第一。在以往的工业社会阶段,可以说日本发展得非常迅速,因而提前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超高龄少子化社会。在被迫适应信息化社会和消费社会之际,日本也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挑战,而以往社会的成功经验束缚着人们的观念,造成社会结构改造困难,社会整体都陷入了少子高龄化、人口减少的悲观境地。但是,我们不能长久处于这种险境还无动于衷,应该尽全力去寻找出路进而探索美好的未来,给下一代创造出生机。
而且,如果全球高龄化率最高的日本能够从少子高龄化和人口减少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建设出富有活力的新社会,这对全世界来说都将是一束希望之光。实际上,就像下面将要阐述的那样,日本已经将社会建设成任何人都能活到100岁的百年人生社会。这不就是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吗?在我们开始迎接新的社会之际,最迫切的是需要改变社会观念,从少子高龄化、人口减少社会的悲观论转变为百年人生幸福社会的希望论。
因此,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是承担建设这一新社会的主体本身,即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存在及其形成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如何培育新社会的建设者的问题。我们应该追问的是“学习”本身,应该重新审视新社会里的“学习”概念。以下是我在迎接百年人生社会之际,对“学习”概念新内涵的探索。
二、日本高龄社会的特征
目前日本国内群众对高龄社会的观念开始转变。以往,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将近30年的时间里,高龄社会悲观论笼罩了日本社会。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少子化和高龄化及其所导致的人口急剧减少与长期经济萧条的并行。据统计,1956年至1973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1%,而1974年至1990年所谓稳定发展时期则下降为4.2%。泡沫经济破裂之后,即1991年至2019年的这段时间内,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0.9%。所谓的战后奇迹,即经过二战日本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这种自豪感和自信心就在近30年里急速消失,逐渐沉没于悲观的社会氛围之中。
从高龄化率的转变来看日本社会人口结构的转变,1970年超过了7%,社会进入了高龄化社会,1994年超过了14%,进入了高龄社会。日本社会从高龄化社会到高龄社会的进程花了24年,当时在世界速度最快。2006年高龄化率超过了21%,进入了超高龄社会。从高龄社会到超高龄社会也只花了12年,这也是世界最快的。我们来看一下其他国家从高龄化社会发展到高龄社会的时间(即倍化速度),相比之下,东亚国家速度会更快(见图1)。
图1 世界各国自高龄化社会发展为高龄社会的速度①
日本目前的高龄化率为28%。据预测,2030年将达到32%,2060年将达到42%,其中75岁以上的超高龄者会占所有高龄者的70%以上。这种社会高龄化的急速进展与少子化即综合出生率和出生人数的急剧下降是同步的。二战后日本有两次出生高潮,第一个出生潮发生在1947年到1949年间,其综合出生率高达4.3左右,这3年里出生的婴儿大约800多万。之后,日本国内的综合出生率急剧下降,徘徊在2.0左右。第二个出生潮大约从1971年到1974年,是第一个出生潮的第二代,在这4年间出生的婴儿也大约800多万,但是综合出生率并没有提高,一直处于2.0左右。之所以出生人数会突然增加,是因为人口基数大,而不是因为出生率提高。
图2 日本出生人数和综合出生率的变迁②
第二个出生潮过去之后,日本社会再没有出现第三次出生潮。综合出生率一直下降,之后就一直徘徊在1.4左右。据统计,日本的人口再生产率是2.08。第二个出生潮之后,由于综合生育率一直远远低于人口再生产率,因而造成了社会的急速少子化。目前的日本社会正处在少子化的第三代,总人口数仍旧无法返回到人口增长的轨道(见图2)。
图3 日本人平均寿命的变迁③
少子化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导致了总人口的高龄化。目前日本平均寿命(不分性别)为84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社会之一。但是,日本人并不是平均寿命一直很长,而是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时期,日本致力于建设长寿社会的结果。75年前,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约为52岁,而在100年前则仅仅为43岁左右。可以说,这100年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翻了一番。这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日本人努力改善社会条件,建设长寿社会的结果(见下页图3)。这种所有人都可享受长寿人生的社会从侧面反映出婴儿死亡率的持续走低。观察日本社会婴儿死亡率的变化,就会发现婴儿死亡率的急剧下降和平均寿命的急剧延长是互为表里、同步进行的。据统计,目前日本社会的婴儿死亡率(新生儿出生后一年内1 000人中死亡的个体数)为1.9,全世界最低。与100年前的死亡率相比,减少到了百分之一。例如: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疫情席卷日本时,导致了十分之二的新生儿死亡。但是,过了100年,目前的婴儿死亡率仍旧还有1.9,理想应该是0。当然,新生儿中也有患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孩子,因此婴儿死亡率很难降为0。这种婴儿死亡率的急剧下降就是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所带来的结果(见图4)。
这种婴儿低死亡率的社会也是个生活条件好的社会,自然会带来人口的长寿化。但是,婴儿死亡率低也会间接导致出生人数的减少,因而少子化和人口长寿化同时加速了人口结构的急剧高龄化。而且,这种少子化和长寿化互为表里形成的人口高龄化结构,会在其超过了临界点之后造成人口的急剧减少。
如上所述,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背后有社会生活条件改善作为支撑。社会条件的改善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的工业化带来的。根据日本总人口的变迁,就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总人口急剧增加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因为当时采取了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推动了社会的工业化发展。明治维新之前约150年前的日本社会的总人口只有3 300万左右,采取了近代工业化政策之后,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也随之急剧增加。日本人口总数花了140年的时间翻了两番,增加到1.28亿人左右(见下页图5)。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日本采取了帝国主义政策,发动了侵略战争,除了给周边的国家民众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之外,也给日本国内的民众带来了深刻的灾难。因此,二战后日本社会变革了政治体制,变为民主与和平的国家,但是其经济结构并没有改变,一直坚持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尤其是在营养、医疗以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图4 日本人婴儿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的变迁④
虽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出生数减少的趋势,但是民众的寿命在不断延长。长寿的人数弥补了出生数的减少,日益改善的社会生活条件支持了总人口的急剧增加。尤其在二战后高速经济发展时期,虽然综合生育率急剧下降,开始急剧少子化,但是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甚至超过了出生数的减少,因而人口总数仍是在继续增加的。但是到了21世纪初,这种人口增加的机制开始陷入了负循环。基数大的高龄者死亡人数开始超过了新生儿的出生数,总人口开始呈现出急剧减少。
因此,日本社会的人口减少是少子化和高龄化互为表里导致的。这也是我们的前辈努力建设民主和平的工业化社会,改善生活条件,形成了长寿社会的结果。那么,作为继承这一长寿社会的下一代,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答案是明确的。就是应该将以往对高龄社会的悲观看法转变为满怀希望,勇于描绘未来,踏出新的一步。
图5 日本总人口的变迁(含预测)⑤
图6 日本总人口结构的变迁(含预测)⑥
三、高龄社会的观念革新
如上所述,日本社会进入近代工业化社会以后,尤其是二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少子化和高龄化明显地同步推进,导致21世纪初人口急剧减少。日本的总人口(只限于日本人)于2004年增加到顶峰1.28亿之后,就开始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根据预测,到2030年,将会减少到1.15亿,到2050年,则减少到9 515万人,而到了2100年时,甚至会减少到4 711万人,即将近目前人口的三分之一。
高龄化率与人口减少已经开始存在负相关。1970年时高龄化率为7%,1994年时为14%,2006年时为21%,目前为28%。据预测,到2025年高龄化率将会提高到30%,2060年时为40%,之后就会维持这种高比例状态,持续到2100年时也将是40%左右。那么,日本总人口结构就会呈现出图6所描绘的变迁状况。可以说,日本社会自21世纪初期就明确进入到了人口减少的社会,加上高龄化率一直保持急剧上升趋势,少子化的局面也无法改善,因此从人口结构和规模的角度看,日本社会正在逐渐老化和萎缩。整个日本国内的市场也开始缩小,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不利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
同时期,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已经开始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社会转型为所谓的消费和信息化社会。如前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开始逐渐降低,因此日本经济的急速发展阶段已经结束了,进入到了成熟阶段。与此同时,日本社会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还没有成功地转型为应对消费和信息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因此,日本国内将这一时期称为消失的30年(见下页图7)。
如上所述,少子高龄化,人口减少,经济萧条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降低互为表里地导致高龄社会悲观论在日本国内的弥漫。
图7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迁 ⑦
但是,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日本社会的少子高龄化和作为其结果的人口减少是我们的前辈建设婴儿低死亡率、民众平均寿命长的健康长寿社会所带来的结果。我们必须继承这个好的社会,并运用其优势,建设更好的社会。我们已经处于应该探讨22世纪社会的历史位置的时期。2018年日本的男女平均寿命为84岁,死亡人数最多的年龄男性为87岁,女性为93岁,而且有数据预测2007年出生人口的平均寿命为107岁⑧。如果这一预测准确,今年初中二年级也就是14岁的孩子们中将有半数的人能够活到2114年以后。我们有义务将这一好的社会建设为更好的社会并将它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考虑到社会变迁,特别是人口年龄比例结构的变迁。下页图8中间的横线表示50岁,蓝色区域表示统计上就业(从事社会生产工作)年龄结构人口的比例,绿色区域表示儿童年龄阶段人口的比例,橙色区域则是高龄者阶段人口的比例。
图从左到右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左边的三分之一,为19世纪模式(对应图中的19thcentury model),第二部分是右边的三分之一,为21世纪模式(对应图中的21thcentury model),第三部分是中间的三分之一,为20世纪模式。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平衡时期,第三部分是变化时期。但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即第一部分时期,日本国内大多数人是50岁以下,超过50岁尤其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是很低的。反而第二部分的时期,儿童的比例很小,5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远远多于50岁以下人口的比例,甚至50岁以上的人口中65岁以上的高龄者的比例高达70%左右。
笔者想通过这张图说明少子高龄化和人口减少社会也存在优势。为方便读者了解少子化社会的具体情况,将以本人家庭为例来讲述。我出生于1960年,2020年60岁恰好花甲之年。我父母出生于1930年,都已过世。如果能活到今天的话,他们都已经90岁。我母亲有8个兄弟姐妹,父亲有5个兄弟姐妹,父母亲都排行第5。我祖父母那一代多生多育,但是,我父母却只有我和妹妹两个孩子。
我在母亲健在时问过她:“你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为何只生我们两个孩子?” 母亲却反问我说:“你问什么呢?你不是还活着呢。”母亲的回答让我觉得很奇怪。母亲解释说:“你以为我只有8个兄弟姐妹,但实际上你外婆生了11个孩子。其中两个男孩出生不久就死掉了,他们都算我的哥哥。那时候,我娘家做生意,需要男孩作为继承人。如果在今天,有了一个男孩就可以放心了。但是,那时生活条件没有今天这么好,孩子尤其是男孩的死亡率很高。只生一个男孩,父母都会很担心如果这个男孩死掉该怎么办? 因此,那时每个家庭会一直生到有了男孩。有了一个男孩还不放心,要继续生到三个男孩,有了三个男孩基本上就算无后顾之忧了。所以,男孩出生之前以及男孩和男孩之间还会生出女孩,这样,孩子的人数自然而然地增多了。我出生以前,你外婆已经生了三个男孩,如果那两个哥哥都活下来了,我就有可能不会出生。但是,那两个哥哥出生不久就死掉了,所以你外婆就继续生了我。我下面还有4个孩子,最后一个就是你的小舅舅,是第三个男孩。这就是那时候老百姓的生育行为,也是多子社会的基本机制。”
母亲继续说:“你出生的时候赶上高速经济发展时期,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医疗也很发达,社会上对孕妇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医院里生产,产妇的保健水平也在提高。因而,婴儿的死亡率明显地下降。几乎没有人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早死。而且,你父亲是城市企业里的薪职人员,我们不需要自家生意的继承人。城市里的家庭都是核心型家庭,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开始变化,我们都认为只要两个孩子就够了。如果是一男一女就更理想了。你和你妹妹两个人都很健康地成长起来,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孩子。那时候,日本政府也鼓励国民少生优育,提倡一个家庭两个孩子。我们老百姓也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在高速经济发展时期,家庭里的孩子数控制在两个左右,家庭经济的负担也不重,不但可以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还可以为孩子们保证优良的受教育机会。这就是少子化的基本驱动力。”
母亲还说:“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多生时代的人也带来了很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少子化和社会的长寿化同步进行,最终就导致了社会的高龄化。”
我母亲的话基本印证了日本的少子高龄化和人口减少的社会其实是前辈们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生活便利的社会的结果。因而,我们也没必要一直沉浸在高龄社会悲观论里,应该在这些好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创造出长寿社会希望论。
四、社会参与和主观幸福感对高龄者群体的重要性
图8为何要以50岁为红线将人口年龄比率结构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可以再以我外婆为例进行说明。图8中下面绿色的区域在统计上是零岁至14周岁儿童年龄阶段。我外婆过了儿童阶段,15岁时结婚成家,第二年就生了孩子。之后,几乎每年生一个孩子,到33岁时生了最后一个男孩,我的小舅舅。那么,50岁对于她意味着什么?是到了最小的孩子成家或成年的年龄,也就意味着50岁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从养家育儿的烦劳中获得解放的年龄。根据图8,50岁以上人口的比率极小。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人基本上过了儿童年龄阶段之后,就被迫成家,一直被束缚于养家育儿。到了能从家务和养育孩子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时,人生已经几乎走到了尽头。这就是19世纪人们的标准生活模式。
图8 日本人口年龄比例结构的变迁(日本政府经济产业部所制)
那么,21世纪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呢?50岁红线仍然有效。例如:在当今的少子化社会,人们的生育行为是35岁左右生第一或第二胎,到50岁,孩子升入高中或大学开始自立,加上家务基本上借助全自动化的家用电器辅助,负担并不重。可以说,人们到了50岁时也意味着从养家育儿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图8显示,这个模式下50岁以后可以享受人生的人口比率很高,5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一大势力。也可以说,为了自己和社会的发展能够花费时间和金钱的人口在社会里占着相当一大部分。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优势。
因此,继续参加有薪水的工作也好,参加社会活动也好,参加志愿者或者社团活动也好,给予并保证高龄者社会参与的机会,是我们解决超高龄社会的各种问题,并且保障高龄者过积极生活以获得人生目标的最好方案。如下的研究成果为此提供了佐证。
根据日本静冈县追踪调查的结果,运动、营养以及社会参与同高龄者的死亡率有着因果关系。假定对这3个因素没有特别意识的高龄者的死亡率为100%,对运动和营养有着强烈意识并这样生活的高龄者的死亡率就下降为68%,若再加上积极进行社会参与,死亡率就会下降为49%(见下页图9)。当然,运动不是跑步等对身体负荷较重的运动,而是散步等日常生活上的轻运动。营养也不是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等特别的保健食品,而是普遍被认为对身体好的食品,如豆制品、蔬菜、肉制品等,并养成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社会参与也不是指参加特别的社会活动,而是指参加社区里的群众活动,如打扫卫生、割草,与朋友们一起打麻将等⑨。
图9 运动、营养以及社会参与3个因素对高龄者死亡率的影响⑨
最近的研究成果还证明,营养似乎与死亡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或因果关系,但是饮食习惯与死亡率还是存在相关性的,即如何吃饭、跟谁吃饭、吃饭时的人际关系等都与死亡率有明显的相关。运动也是如此,运动当然对身体生理方面有好的效果,但是跟朋友一起走路、散步,在这些运动中形成的互相承认和互相鼓励的关系,能让运动效果有明显的提高。这些都表明运动、营养以及社会参与这3个因素与高龄者的社会参与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系⑨。
除了体力和生理方面的能力以外,最近30多年的研究发现了人在脑力方面的新能力。在以往工业化社会里被重视的人的脑力主要体现在记忆力尤其是短期记忆力。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但过了50岁以后开始逐渐降低,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在信息化和消费社会里被重视的能力不再是记忆力,而是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每个人都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和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且这两种能力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直发展(见图10),这两种能力也可以概括为人际关系形成能力。这一事实表明高龄者这一不太有利于适应工业生产方式的群体,在新的信息化和消费社会里并不算是弱势群体,他们完全可以开发自己的潜能,用以适应新的社会,发挥良好的作用(Cornelius & Caspi, 1987)。
图10 高龄者认知能力的年龄变化⑩
这些研究成果显示,社会参与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高龄者的身心健康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此外,Holt-Lunstad、Smith和Layton(2010)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高龄者的死亡率与他们在社会上的连接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见图11)。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抽烟和喝酒以及肥胖率、运动等所谓的健康因素相比,社会关系因素和高龄者的死亡率有更密切的关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社会支持的多寡以及被社会容纳程度的深浅。
图11 与高龄者死亡率的相关因素比较
这种关于人际关系对高龄者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研究成果也与以下观点不谋而合,即高龄者主观上的幸福感与他们的死亡率的降低有密切的关系。根据Chan的研究成果,社会关系的缺乏对高龄者身心活力有着巨大的消极影响,尤其个人的孤独感直接影响高龄者的活力即死亡率(见图12)。根据这一研究成果,Chan提倡在高龄者福利政策中,为让高龄者拥有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保障是很重要的,保障他们获得主观上的幸福感更重要⑪。
以上研究成果都说明高龄社会在政策上保障高龄者拥有获得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关系是很重要的。加之,百年人生社会到来之际,为了建设更好的百年人生社会,需要促进高龄者的社会参与,让他们发挥作用,过积极活跃的高龄生活。为了促进高龄者的社会参与,需要鼓励他们勇于继续完善自己,开发潜能实现自我,从而为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为了鼓励高龄者对社会起积极作用,需要给他们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图12 孤独感对高龄者死亡率的影响⑪
五、“学习”概念的革新与“学习”机会的保障
面向百年人生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革新“学习”概念。在以往的工业社会里,学习就是了解、积累和应用知识,参与社会上的工作和过日常的生活。而且这些知识就是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即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所需要的既成知识。这种社会虽然表面上物质日益丰富,有了巨大变化,但是,其根本的部分即价值观一直没有变化,一直把坚持物质的量的扩大和增加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社会观念也较为单一,用单一的尺度衡量价值,就是以所谓的交换价值即货币为主的价值。
但是,新的社会即信息化和消费社会的生命力在于价值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这样的社会要求人们在平等的、对话的关系中交换意见,创造新的价值,从而不断地革新社会上的价值观念,以促进社会价值的多样化。以往的社会里,量的多少就是价值的标准,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质的差异才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因此,这样的社会要求我们不断改造自己,不断创造新的价值,不断丰富社会上的价值。每个人都需要有着质的差异,需要在无需彼此比较的平等关系中,不断地交流,不断地交换且创造价值。为此,我们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创造新的自己。
此外,社会上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对学校的看法也需要改变。学校教育只处于百年人生中的初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不仅不足以应对一生,而且很快就变得陈旧,需要不断地更新。因此,对学校的认识和期待应该迅速转变,从在工业社会里认为学校是学习终身受用的知识的场所转变为是在变化不息的信息和消费社会里培养继续学习能力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场所。只有改变了对教育和学校的观念才能让下一代人在多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进而培养他们能够形成丰富的人际关系并且通过对话的关系能够创造丰富的社会价值和能力。
基于此,日本政府在修订2020年度的教学大纲时采纳了“与社会连接的教学课程”的思想,设计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5年一贯的教学大纲。致力于将下一代人培养为社会的接班人,开发和提升他们自我设计和实现人生目标与道路的能力。要求他们学会合作,与他人共同探索知识和社会价值,从而建立不断地创造新价值的社会,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翁。
在设计新的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新的社会并不像以往的工业化社会那样,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需求是单一的,是以均质的空间和时间构成的,以规模即量的扩大作为唯一的社会价值。现在,追求量的扩大的时代已经结束,需要一个质的多样化且不断创造新价值的变化不息的社会。在新的社会里,社会中的成年人是无法给下一代人指出人生方向的,也无法给他们提供将来的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活的具象愿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他们与他人共同去创造新的社会以及新的人生。当然,虽然下一代人将要面临的社会的具体情势和内容无法由我们去描绘,但是可以断言,新的社会里人们不应该孤立,不应该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赖和互相承认的关系,因为只有在和谐以及协助互动的关系中才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
为此,日本的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15年12月同时发布了三个报告。第一个报告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报告⑫,第二个报告是改进学校组织结构的报告⑬,第三个报告是建立并加强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报告⑭。
第一个报告要求政府对师资培训制度进行改革。侧重培养教师能够采取活动式教学法。与学生一起探索并发现新的知识以及创造新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学生们自己去与别人建立对话关系、共同去创造新的价值的能力。根据这一报告,日本的教育部要求大学对师资培养制度和课程进行改革,培养符合新社会要求的学校教师。与此同时,也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教师的培训制度进行改革,专门培训他们成为能够采取活动式教学法的教师,将学校的空间变成同学与教师共同探索新价值的空间。
第二个报告要求政府减轻学校教师的负担。保障教师能够作为教学专家从事学校教学实践,尤其是活动式教学实践,从而为学生们探索和创造新的价值铺路。基于此,报告要求每一个学校的领导要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并组织当地居民协助学校教师的教学,从而减轻教师的负担。此外,报告还要求地方政府要培养更多的社会福利咨询员并让他们协助学校教学,为教师们提供专业咨询,帮助在生活上需要帮助的学生,以保障学生坚持学习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三个报告要求政府对全国学校的结构进行改造。在“与社会连接的教学大纲”的基本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并将学校与社区的连接方向从以往的“社区到学校”转变为“学校到社区”。原来社区的居民需要到学校里协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现在更需要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到社区里去,与当地社区居民共同探索知识和价值,加深社会层面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肯定感并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该报告同时要求当地社区的居民要尽量给学生们提供参与社会体验活动的机会,社区本身也要进行自我改造,组织协助学校的居民团队,加强当地居民的凝聚力。
这三个报告面向学校教育改革形成了互动的关系,致力于建设“社区学校”,即学校和社区共同协作培养下一代的组织结构。学校和社区的新的组织结构与上述的新的教学大纲互为作用,为同学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获得丰富的社会活动机会提供保障,促使他们勇于与他人合作去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助力他们在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积极创造新的社会价值。
在这种学校和社会的新的组织结构中,最关键的是社区居民的功能。因为这一新的组织结构除了要求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外,还要求他们在当地社区里要积极创造与孩子们一起去探索新事物的机会,并给孩子们提供与居民一起去探索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价值的实践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与别人的对话中创造出新想法和新价值的辩证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这一新的组织结构还要求居民本身也要主动成为能够承担这种新功能并与儿童共同创造出新的社区价值的主体。
可以说,迎接百年人生时代之际,日本学校教育政策所采取的方针和方向是以下一代的寿命已经延续到100年为前提的。在这百年人生的初期,孩子们多半时间都在学校里,因而学校教育实践就是培养他们百年人生所需的继续学习能力的基础,将目标修订为培养他们在百年人生中主动地继续学习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重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交流关系的能力,从而在对话的关系中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将来成为社会的主人翁。因而,最关键的就是语言运用和社会体验。我们期待着学校与当地社区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语言运用和提升社会经验的机会及条件,希望当地社区居民也能够改变自己,成为担负起这一新的功能的社会实践主体。
基于此,以往的学习概念也要被重新审视,“学习”已经不再只是传授和接受知识或者运用知识、接受社会既成的文化、适应社会的量的扩大从而成长为社会主体的单一过程,而是在形成了探索与创造的态度和能力之后,与他人共同去探索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并与他人建立对话与辩证的关系,不断地更新和创造社会价值,不断地改造社会价值,从而促进自我完善,并为自己的变化而感到幸福的这样一个社会整体的过程。
因此,日本政府最近提倡GIGA(Global and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学校构想,就是为了推动下一代成为变化不息的社会建设主体的培养工程。构想中提到从2020年开始,为所有的中小学生提供平板电脑,推动教科书和教材的数据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展开,并加强他们的互动。提倡一部分教学活动取消年级区别,组织他们进行互教互学的活动,以促进在学校里创造新价值以及实现价值多样化的实践。同时,鼓励同学们与当地社区居民联系,在社区里开展探索和创造价值的活动,与居民一起改造和创造社会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变化不息的自己。这样,以往工业社会的整齐划一式的教学法被完全否定,变革为以个性化和互动为主的活动式教学法。
六、百年人生社会与“终身学习”
日本政府已经注意到高龄社会里“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为所有居民提供继续学习及终身学习机会的重要性。日本政府在1994年日本社会进入高龄社会之后陆续制定相关法律,为迎接高龄社会和超高龄社会做准备。这一系列的法律名称及其涉及的领域与制定的年份参见表1。其中,制定于1995年的《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其他法律都有各自特定的领域,也可以说有各自的对象,但是《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没有特定的对象,是作为综合法而制定的。
表1 与高龄社会有关系的一系列法律
此法以推动有关高龄社会的综合性对策、谋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改善为目标;以建设公正、有活力的且在自立与连带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当地社区富有多样价值的高龄社会为基本理念。
在这一理念和目标之下,这部法律规定高龄社会对策的方向如下:第一,建设一个保证所有国民终身能够参与职业以及其他丰富的社会活动机会、公正且有生机的社会;第二,建设一个所有国民都作为构建社会的主要成员且获得尊重,并且当地社区是在自立和连带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社会;第三,建设一个所有国民终身都能够过上健康且充实的生活的价值丰富的社会。
此外,法律还要求政府制定综合应对高龄社会需求的对策。例如:为了保证所有国民终身拥有充实的生活,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为了形成有活力的当地社区,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高龄者参加社会活动并提供参加志愿者工作的机会。
在日本进入高龄社会之际,日本政府就已经意识到高龄社会是全民参与的社会。为了建设这种社会,终身学习对全体国民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颁布了要保障所有国民终身学习机会的法律。这么看来,终身学习已经不只是教育系统的政策,已然成为国家综合政策的一部分。
根据这一法律的规定,日本政府在2012年和2018年,分别制定了两个高龄社会对策纲要⑮,作为高龄社会政策的基本方针。尤其是第二个纲要中明确规定日本社会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少子化和高龄化的社会阶段。高龄社会的对策除了涉及高龄者以外,还应该给所有年龄段的国民都提供能够生活幸福充实的环境。
在这一方针下,该纲要制定了如下具体目标:第一,取消年龄差别。创造一个所有国民都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且能够活用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过活跃生活的无年龄差别社会。第二,巩固当地社区的生活基础建设。建设一个在当地社区里所有的居民在任何人生阶段都能够描绘具体的高龄期生活的社会。第三,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促进新的高龄社会的建设。推动如上对策,为所有国民过上幸福的高龄阶段的生活提供保障,同时加强各年龄段之间的联系,从而建设一个所有年龄段的人都能够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社会。
政府将这样的社会称为“一亿人总活跃的社会⑯”。为了实现幸福的百年人生社会,提倡人才培育(即“人才培育革命”)和生产率提高(即“生产率提高革命”)的政策推进。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如日本政府内阁2017年设立了“百年人生时代构想会议”,以研究百年人生时代应有的人生道路和实现新的人生道路所需要的相关政策支持。该会议在第二年2018年即发表了报告⑰,指出百年人生时代应有的人生道路的基本观点,即从单调的人生阶梯论转换为多条人生道路论;将职业生活的观念从就业转变为创业;保障每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拥有转轨的自由,什么年龄都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在社会上找到位置,也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为了保障全体国民走上这种新的人生道路,并发现新的自己,能够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国家政策的关键就是终身学习,尤其是给全体国民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重新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以保证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别人合作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并去着手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出生生不息、价值丰富的社会。为此,在学校教育培养每一个儿童的终身学习能力之后,再通过大学和社会上的教育机构给全体国民提供学习并更新自己知识,以及与他人一同去探索和创造新的人生价值的机会。
当然, 这种以终身学习为基础的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改革。目前按照对象分类而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儿童福利制度、高龄者福利制度、儿童医疗制度以及高龄者医疗制度等,都需要改革为贯穿全年龄段的一贯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成败的关键在于每个国民能否拥有参与终身学习的同等机会,是否能够日益更新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创造和完善自己,从而为社会继续做出贡献,减轻整个社会的负担。
基于此种考量,日本政府内部的其他部门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提案。例如:内阁府的经济财政咨询委员会也组织了“未来选择工作组”,于2020年发表了报告(暂定版)⑱。报告书中指出,2014年时提出的“未来选择1.0”即对抗少子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益和地方经济的活性化策略都未显成效。因而2020年提出的“未来选择2.0”,将重点放在不断培育创新人才,推动社会的变革,提高就业和雇佣制度的自由度和多样化,展开工作的数据化以及开发高附加价值的服务行业,促进当地社区居民的交流和互相支援关系的形成,建设以公正性为基本价值的开放市场。为了实现这种未来,需要保障的是全体国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造自己的机会,即终身学习的机会。
日本政府各部委也开始提倡终身学习。例如:厚生劳动省(卫生和劳动部)开始提倡居民共生社区的建设⑲。据预测,日本国内到2060年时将有八分之一的国民可能患失智症,将面临失智症患者的激增现状。因此,日本卫生和劳动部开始提倡在当地社区里建设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当地居民共同协作,形成共生社区,创造包括失智症患者在内的当地居民共生的社区,以解决未来的困难。
七、迈向不得不学习的社会
日本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了百年人生的社会,这是与以往的工业化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在这样的新社会里,以往依赖量的扩大的社会模式完全失效,需要以质的多样化以及不断更新和不断创造为主的生存方式与之相匹配。在这样的新社会里,最重要的是终身学习。在当前的日本社会,终身学习已经不仅仅是教育行政系统推动教育改革时采用的基本概念和制度设计框架,更成为包括福利行政系统在内的综合行政系统在设计社会改造方案时运用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整个制度的基本框架。最终,运用和实践终身学习的是社区的居民。目前,改造社会结构的焦点是社区这一“小型社会”以及承担建设“小型社会”的当地社区居民。
因而,我们还需要改造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做法。在以往的社会里,无论是综合行政,还是教育行政,为了改善行政服务的效果,都非常重视PDCA循环。PDCA就是Plan-Do-Check-Act的一系列的循环关系,在这个循环中对行政服务和实际实践加以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原来的计划进行改造,以改善其效果。这是实证主义的实践法,也是根据医疗模式的以证据为中心评估行政实践效益和制定计划的做法(见图13)。
图13 PDCA循环概念图
图14 PDCA导致恶性循环
但是,这一PDCA式循环模式主要是为改善工业生产而开发的评估法,是以单一的标准衡量并进行评估的量化评估法。因此,如果应用于教育、学习以及建设社区等由无数复杂关系而形成的实践,就会损害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呈现出再生产的缩小化或恶循环,导致事业的失败(见下页图14)。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实际的教学活动以及社区建设实践里的学生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互动关系,就会发现他们的关系不是PDCA式的循环,而是A A R式的循环(见图15)。AAR循环指的是Anticipation-Action-Reflection式的循环。Anticipation有预期和预想的意思,还包含有预想愉快和好的事情心情激动的含义。Action就是指活动和行动,Reflection指的是反思。在这一循环中关键是第一个A和R。开始的时候,预想或幻想愉快的结果使心情激动,而后开始行动。在每一个阶段都随时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不需要评估。如果做得很好或做得很顺利,就继续进行下去,如果做得不太理想,就换方法再去尝试(OECD, 2018)。
AAR式循环中不会有阻碍循环的因素,在由无数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教育、学习以及社区建设的实际活动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开启这一开放式的反复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感到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不断变化,可以不断地生成新的自己,从而获得主观幸福感,还可以在这种变化不息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见图16)。
图15 AAR循环概念图
图16 AAR的实际循环
这种AAR开放式的循环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社会成员不断开发自己潜能以创造出新的自己,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将社会改造为百年人生社会的过程。其关键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互相承认和互相信赖的关系中进行学习活动,以发现在与别人互动的关系中日益更新的自己。在新的社会里,我们提倡开展这一新的“学习”过程,让包括高龄者和儿童在内的全体民众都可以成为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人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