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鼓吹乐之礼俗用乐研究
2021-05-12尚璇
尚璇
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昔日的宫廷军队礼仪乐“下移”到民间的婚丧嫁娶、祭典、祭庙会等活动之中,成为民间礼俗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鲁西南鼓吹乐用乐的调查研究,对鲁西南鼓吹乐乐队组成、演奏形式、演奏曲目以及鲁西南鼓吹乐在民间婚丧礼俗中的作用做了详细的阐述。
一、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鲁西南鼓吹乐最早见于东汉末年武祀祠内的画像刻石,武祀祠内有六块石碑生动地呈现了鼓吹乐舞的场面,五老洼第16石中的鼓吹乐演奏已经出现了排箫、笛、角鼓等基本乐器。济宁地区嘉祥县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儒家思想有着浑厚的文化底蕴,鲁西南鼓吹乐中渗透着“仁、义、礼、孝”等理念,是当地人遵循的礼俗准则,明清以后开始广泛地流向民间,扎根于庶民百姓,自此鼓吹乐由国家下移到民间。[1]济宁地区嘉祥县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的地方之一,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的内容离不开“礼俗”,以“音乐”服务于“仁、义、礼、孝”,济宁地区的嘉祥县至今仍沿袭着浓厚的民间礼俗,即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典、庙会等演奏鼓吹乐,因此鼓吹乐的儀式功能具有仪式化、程式化、民俗化、区域化等特征。
二、鲁西南鼓吹乐的乐器组成、乐班组成、演奏形式及演奏曲目
(一)鲁西南鼓吹乐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唢呐一词最早见于明代的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它可以分为大、中、小(海笛),制作上有木杆、锡杆、铜杆三种。打击乐器有小镲、点子、云锣、梆子,常用于卡戏的伴奏,打击乐器的作用是掌握节奏,制造气氛,增加色彩的功能,有时加入人声表演。鼓吹乐班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一般来说,五六人即可组成一个乐班,规模大的要七八人以上。乐曲的组合形式又因曲而异,在演奏常用乐曲和民歌时用一支唢呐主奏,以笙、笛和击节乐器伴奏;在演奏古老曲牌时需用两支大唢呐主奏,小镲、云鼓、铜锣伴奏;在演奏大弦子戏、柳子戏曲牌时,用小唢呐、竹笛主奏,小镲、笙伴奏;在演奏卡子戏时乐队规模较大,除用唢呐外,还需要用戏剧锣鼓,笙、弦、笛等丝竹乐器。
(二)鼓吹乐班一般有三种形式
1.独奏,即一支唢呐主奏,笙、笛、打击乐器伴奏,演奏曲目多是《开门》《笛搅》等曲牌。
2.对奏,即两支唢呐对奏,有打击乐器伴奏,如《快梆台》等。
3.卡戏乐队,一般有唢呐、笙、卡碗、把攥子和打击乐器,演奏的地方戏如《四平调》《山东梆子》《两夹弦》《琴书》等。
(三)鼓吹乐班的演奏形式:坐棚、行街、站场
1.坐棚是鼓吹乐手坐在搭置的棚子里演奏。对象是广大的参与者,规模最大,多用于祭奠以及庙会中的演出。
2.行街是鼓吹乐手行进时在队伍中的演奏,比如在婚礼中迎新娘进门(即进新婆婆家)等仪式,还有庙会中的迎香客,等等。
3.站场是鼓吹乐手在各种仪式中的站立姿势。主要用于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仪式。
(四)鲁西南鼓吹乐曲目极为丰富,这些曲目来源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从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的伴奏曲牌和民间乐曲发展而来的,经历代老艺人传授而成的《五字开门》《六字开门》等,这些曲子技巧性极高,变化丰富,是艺人们充分发挥技艺的拿手好戏!仅《开门》就有两种类型:一种使用柳子戏曲牌名,如二八调开门、平调开门等;还有一种使用工尺谱名,如上字开门、凡字开门等。
2.宋元以来的词曲曲牌,如《朝天子》《风入松》《山坡羊》等仍保留原曲牌的基本面貌。
3.卡戏、吹戏也是当地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演奏形式。如山东梆子、两夹弦、花鼓等,年龄稍大些的听众比较熟悉这些唱腔,例如《大开门》会引起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鲁西南鼓吹乐在民间婚丧礼俗中的功能作用
鲁西南鼓吹乐艺术历史悠久,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与当地传统的民间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济宁嘉祥县是曾子的故乡,是受孔孟思想影响最深的地区,逢年过节、婚丧娶嫁、祭祖、赶庙会总会讲究“仁、孝、义、礼”,鼓吹乐作为一种“下移”了的礼制,与民间的风俗礼仪紧密联系在一起,每逢婚丧嫁娶等,也就少不了鼓吹乐。
(一)鼓吹乐与民间丧事
丧事,对于济宁农村的老百姓来说是大事,谁家办丧事,往往要请鼓吹乐班,丧事仪式程序复杂又繁琐,自始至终每个仪式中几乎都要用到鼓吹乐。[2]济宁地区嘉祥县的丧事一般要举行多次仪式,死者刚刚去世以及去世后的三年都是当地老百姓必须要办的两场仪式,死者刚去世时要举行“热丧”,死后的三年叫“冷丧”。两种丧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就两种重要的仪式做一下简单介绍。
1.“热丧”仪式诸环节
济宁地区嘉祥县办丧事,头天下午就要请来鼓吹班,鼓吹班到了事主家先用双唢呐演奏《丧字梆台》《老梆台》等,称为哭丧。紧接着去墓地,去的时候演奏《尺字开门》《下五眼开门》等,回来时演奏《上字开门》等,称为破土。回到家要提前摆好灵位、供品,前来吊唁人行礼,演奏《凡字开门》等,称为稳香案。接下来就是家族里的直系以及旁系亲属行大礼了,鼓吹乐用双唢呐、笛、笙交替演奏,先由孝子去厨房拜谢请来供品,然后去请主持丧事的人(当地称呼大管家),这时演奏《快梆台》,宾朋一切就绪后,双唢呐演奏《迎宾曲》《朝阳沟》等,随后孝子出来棚子,演奏《尺字开门》。再是“迎神乐”鼓吹班演奏《上字快梆台》《宴驾令》等,祭祀的“初献乐”双唢呐演奏《文风入松》,“亚献乐”竹笛、把攥子演奏柳子戏牌,祭祀的“中献乐”双唢呐演奏《凡字开门》,祭祀的“送神乐”唢呐演奏《朝天子》《江东大乐》《三炉香》等。礼毕,死者的儿子开始拜谢宾朋,演奏《快梆台》,死者生前好友前来吊唁,三鞠躬,演奏《开门》。[3]
2.“冷丧”仪式诸环节
笔者曾追随嘉祥伊家班班社进行了跟踪采访,本文以伊家班参加的一次冷丧仪式为描述对象,还原并记录了鼓吹乐与丧葬礼俗用乐的应用。
开始冷丧仪式的第一环节“开祭”,先用对大笛的形式进行演奏,演奏《老梆台》等,以乐声通知邻里。然后进行“吊唁”,亲朋好友来了(当地人称“客”,音kei),要行大礼,在上香烧纸时,鼓吹乐手要有演奏,乐曲主要是演奏《开门》曲牌,鼓吹乐班在事主家门口或街上搭上棚子,围坐着进行演奏,演奏《开门》《搅笛》以及一些地方卡戏曲牌。行大礼的程序复杂又很有讲究,行大礼的吊唁者一般是本家族的直系和旁系亲属,用两支唢呐、笙、笛交替演奏。
到了中午,来宾基本到齐,准备出殡,先由死者的儿子行礼,然后各路直系或旁系亲戚也轮番行拜叩大礼,鼓吹乐手要站立着并跟随人群行进、演奏,一直到下葬。
“下葬”,鼓吹乐班行进着演奏《拿天鹅》《尺字开门》《老梆台》等,棺材送至族林墓前,孝子们进行二十四拜礼,下棺入穴,然后返回,众亲迎灵位、事主拜谢来宾,最后鼓吹乐班又坐场演奏《朝天子》《尺字开门》等,整个丧葬仪式结束。
笔者记录了整个仪式过程,了解到鼓吹乐与民间礼俗的紧密关系,让人们震惊于这片土地上所见到的礼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这片土地的丧葬礼俗要进行若干次才能表达对传统的尊重,每人行礼近百次才能诠释其虔诚!民间礼俗离不开鼓吹乐,鼓吹乐依存于民间礼俗。
(二)鲁西南鼓吹乐与民间婚礼
婚事,在鲁西南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是一个既隆重又热闹的大事,请鼓吹乐班前去演奏助兴那是自然不能少了的。笔者跟隨嘉祥县一次乡村婚俗礼仪了解到:鼓吹乐班一般是头一天傍晚到达新郎家,跟随新郎去祖坟拜大礼,主要是向祖先们报喜和祈祷,希望先祖能够保佑这个新家庭平安幸福,鼓吹乐班跟随着队伍奏乐,演奏《十样景》《五六五》;回来后在新郎家的院子里进行坐场演奏,主要是为了让邻里知道有喜事,乡邻们听到鼓吹乐也会纷纷前去新郎家围观,而后新郎赶往新娘家,吹奏《抬花轿》《一枝花》等流行歌曲,新娘梳洗打扮,穿上喜衣,伴娘们都围着新娘,向新郎讨要红包,新郎给了红包后,吹奏《喜柳金》《凡字调》,这时新娘的哥哥背着新娘送进轿车中,哥哥跟在车头,唢呐班依旧演奏《凡字调》,出了新娘家的村落就来到了新郎家,鼓吹班会“拦门”(即站在新郎家大门口,拦住新人使其无法进入家门,新郎家给喜钱才肯放行),这叫讨个“好彩头”。接下来,新人要向长辈们及亲朋好友行礼,外边响起鞭炮声,鼓吹乐班开始吹奏《妹妹大胆往前走》《九九女儿红》等热烈欢快的曲子,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入洞房了,吹奏《一枝花》《婚礼曲》《百鸟朝凤》等,以现代乐曲居多,传统戏曲也颇受老年人喜爱,直到夜里十点左右结束。[4]
通过透视婚丧礼俗,不难发现,鼓吹乐自始至终围绕着民间礼俗,阐释着音乐的社会功能,民间礼俗依附于鼓吹乐,才能使得音乐被民间礼俗所接纳。鲁西南鼓吹乐在济宁地区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就不用赘述了,鲁西南鼓吹乐在当地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标志。
四、鲁西南鼓吹乐的价值意义
通过以上举例可以看出,鲁西南鼓吹乐作为一种产生于民间风俗文化环境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蕴含着古老的民间习惯和信仰。主要从民间婚丧礼和祭奠、庙会的场面真切地记录了鲁西南鼓吹乐的重要作用,从中结合鼓吹乐演奏的曲目、形式来看,鲁西南鼓吹乐所表达的音乐意境正是印证了音乐的社会价值、功能价值。各种各样的民间礼俗正是依托了鼓吹乐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礼俗离不开鼓吹乐,鼓吹乐也沿袭了当地的礼俗。因此鼓吹乐在鲁西南大地上始终传承着、发展着。
本文系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ZD202008066)的研究成果。
注释:
[1]梁海涛:《嘉祥传统艺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71页。
[2]李卫:《功能视野中的礼俗与鲁西南鼓吹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76-82页。
[3]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年第3期,第5页。
[4]袁静芳:《鲁西南鼓吹乐的艺术特点》,《音乐研究》1981年第3期,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