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衔接的初中科学起始课程教学策略
2021-05-12傅阳阳
傅阳阳
摘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与生活,提高学科的课堂效率。然而,真正推进中小衔接还存在一定困难。本文立足可进行中小衔接的初中科学起始课程,挖掘课程内容,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小衔接;起始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036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螺旋上升。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也提出,课程组织应遵守三个原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教师并没有将中小学科学教学很好地融合与衔接,特别是初中新课教授时,一些已在小学阶段重点学习的内容,仍占据着学生较多的课堂时间。比如这一类有重复教学内容可做中小衔接的课程,我们称之为“起始课程”。若在初中科学起始课程教学中能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在新知学习、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实验能力提高等方面,将会使科学课堂更高效,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一、“起始课程”的内容挖掘
1.宏观衔接:课标对比
起始课程内容的确定,需将初中的400余个知识点与小学100余个知识点加以对比,在此之前,若先通过课程标准的对比梳理,找到初中和小学课标的共有部分,能提高后续筛选的效率。
教师可先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标准中四个相同板块进行了对比,找出初中科学与小学有重复的主题板块,用以把握中小衔接的主要方向以及作为后续内容细化筛选的依据。
2.中观衔接:目标对比
确定了可衔接的知识板块后,需进一步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梳理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削减重复内容,拓展初中《科学》增设的内容,设计出详略得当的起始课程教学样本。
罗列一组实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已在四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而且本身难度也不高,因此八上该课时的教学可以适当缩减这部分相同教学目标的内容教学比重。而初中阶段提到的“溶解度”是小学阶段学生理解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定量表述,但在初中教材中并没有出现溶解能力的说法,直接给出“溶解度”概念,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所以这个不同点就应是八上该课时的难点。
清晰的中小学同一主题的教学目标对比,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教学目标的差异,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并制定相应的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3.微观衔接:概念对比
经过教学目标对比后,教师明确衔接内容的异同点,可将不同点确定为教学重点。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小学对于科学教学中出现的同一概念的表述是有差异的,有时也会成为教学的难点。所以在起始课程设计时还需要进行微观的衔接,即对知识概念的表述和要求的衔接。
如重力的定义,小学是考虑力的方向,而初中的关注点是产生的原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重力向下方向可以简化教学,而重点突出学生分析重力产生原因的过程。另外,虽然初中科学没有通过力的方向来论述重力概念,但对重力的方向即竖直向下有更严谨的要求,所以仍需要分配一定的时间在重力方向的修正上。
二、“起始课程”的教学策略
1.激活“起始课程”,唤醒学生原有认知
确定了起始课程的内容后,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原有认知,快速回忆已学知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知识引入:情境进阶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科学知识需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前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得,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即“在与情境对话中建构知识”。因此,起始课程教学设计时,要通过学生熟悉的小学情境引入,提出包含增量知识的科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例如,学生在六上认识了杠杆上的3个点,理解了杠杆省力费力的规律。在九年级杠杆教学时,可以先创设熟悉的跷跷板情境并建模分析:在跷跷板上如何使一个体重轻的女生和一个体重重的男生保持平衡?使用杠杆尺模拟这个过程,男生用钩码代替,女生用测力计代表,可以得到女生一侧的拉力比男生小。在该情境上提出一个进阶性问题:将测力计斜拉,为什么会出现女生一侧拉力比男生大的不同结果?这与原有的小学知识矛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之后动力臂、阻力臂的新知就可以顺利展开教学了。
(2)知识建构:实验进阶
科学知识要依靠科学实验进行建构,而部分实验已经在小学阶段充分操作甚至拓展。那么在起始课程教学时,可以快速回顾已做实验,重温实验结论,从而加快教学节奏,提供给学生更充分的新知学习和思维拓展的时间。
三种回顾方法:①借助实验视频或者教材,学生直接回顾实验的材料、过程、现象、结论等,例如七下《食物的保存》、八上《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等内容的教学;②创设实验任务,学生动手操作中回忆起相关知识,例如八上《电路图》教学;③利用小学实验作铺垫,实现实验进阶。例如,五上《种子萌发的实验》设计了三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温度、水分等影响因素,而在七上《种子的一生》探究活动也涉及相同内容的方案设计,可将难度提升,让学生自主设计多因素变量同步对比的综合性实验。
(3)知识表述:教材进阶
在前文“概念对比”篇幅中提道:中小学科学教材中出现的同一概念的表述是有差异的,初中教材进行了部分概念修正。而涉及这些内容的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导者的地位。
例如,在五上第四章《运动和摩擦力》,这节内容的很多概念表述存在缺陷,必须要修正。所以这节起始课程设计为:经过基础知识学习后可呈现小学教材图片,让学生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再对照初中教材中的表述进行对摩擦力概念的完善,以及“测量摩擦力方法”和“影响因素:压力”等说法的修正。这样的过程不仅体现了科学学习的本质,也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自我提升。
2.补添“起始课程”,统一学生认知起点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同学生的科学基础参差不齐,科学学习的起点不同,教学时中小銜接很难进行。所以,基于中小衔接的科学起始课程教学,还应关注学生的起点是否一致。可以借助以下三个环节。
(1)教师补添:翻转微课
翻转课堂是当下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七上《显微镜的使用》教学时,就采用了该模式:先将六上已学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并整理相关知识点。之后在课堂上,推选代表讲解,大家观看操作是否规范,然后教师评价,一起投票选出优秀组。最后全班共同探讨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每位学生因为课前统一了知识的起点,课上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总结相关的知识信息,自主内化新知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生补添:实验展评
很多小学和初中科学的实验是有重复性的,所以课前可以创设学生实验展示平台,重新操作小学教材中的科学实验,录制成视频,进行优秀作品评比,从而补添学生的实验起点。
例如笔者在七下的《月相》教学时,课前除要求学生提早1-2个月记录绘制每日观察到的月相图之外,还根据三下《月相变化的规律》一课让学生将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按照顺序装订在一起,快速翻动,观看一个月内连续的月相变化。学生将过程录制成视频,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在新课导入时就可直接使用。
(3)课内补添:合作互诉
对小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或态度不端正,仍不能实现较好的统一起点,这就需要:课内合作互诉,来补添每位学生的起点。
例如笔者在八下的《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一课时教学时,在情境引入后,让四人小组利用3分钟时间讨论小学已经学习的“磁铁”知识,在组员讨论列举的过程中,组内每个人沉浸式参与回忆。经过讨论后,组内四位成员的起点统一了,再通过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将全班学生的起点补添一致,之后再进行新课内容的教学。
三、结语
中小学科学教学的体系是无法分割的,在科学教学中进行中小衔接,为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作对接和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立足中小衔接,进行初中科学起始课程教学,对初中科学的整体教学也有重要的作用。探索行之有效的起始课程的教学策略,必将对大家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科学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陈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J].科学·教学研究,2017(6).
[3]骆超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中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导学,2020(5).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