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运算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021-05-12杜晓岚
杜晓岚
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础,在数学运算教学及练习中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寻求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批判的思维方式,以及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1.呈现运算过程,培养程序化的思维习惯
运算法则的应用有相对固定的步骤,这就需要学生有程序化的思维习惯,一些数学思维灵活的学生,很快就可以接受这种思维方式,但是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难。例如,有理数的加法中,有同号两数相加和异号两数相加,学生要不断问自己——相加的两个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写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思维,给两个加数标上正负,进而让学生主动思考。教师也可以通过流程图的方式展示运算法则,便于学生模仿操作。
再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学生需要分清减去一个数,需要变成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而加上一个数,不需要发生变化。可以用小竖线的方法,将这种思维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降低错误率。
2.练习简便运算,培养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
运算过程也是推理的过程,由原因推导结论,由结果探索运算的条件。运算的互逆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由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简便运算的练习,让学生一题多解,真正体会到简便运算的归类方法。例如,同样的加减号连接,不同的数字,采用的方法也不同,这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形成多向思维。
3.归纳易错知识,形成思维导图
从小学的加减法法则到初中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再到有理数减法法则,这些知识之间是一種层级递进的关系。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又与有理数的相反数有关,绝对值、相反数与数轴有关,这就形成了知识的网络。为了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学生需要经常总结、反思,将知识形成思维导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知识点旁边标注上错误的题目,以达到深度复习的目的。在起始年级,教师做好思维导图,让学生抄下来,将错误的题目记录在思维导图旁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可以以整理笔记的方式自己建立思维导图,整理错题,将复习落到实处。对于初三学生,为了加深理解,可以采用录制小视频,讲解知识网络的形式呈现。为鼓励学生参与到思维导图的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录制小视频的方式展示学生的成果,也有利于资料的保存和学生长期的学习。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需要长期训练,反复纠错、思考,使其形成并发展逻辑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滚动)“初中学生数学素养之计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Y2017GD022)结题成果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