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快乐不那么难
2021-05-12高源
高源
人越长大,就越不容易快乐。至少我个人是这种感觉。
小时候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吃一块饼干就能乐到癫狂,去一趟公园都会像过年一样兴奋,有什么难过的事,哭一场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周末无须特意安排娱乐活动,单是闲坐在家不用上学,就已经开心得要命。
至今都记得小学三年级放暑假的时候,我和好朋友为庆祝即将到来的两个月自由时光,在客厅里放肆地手舞足蹈,欢呼大笑,把书和本子扔得到处都是,大人们在一旁看得哭笑不得。还有五年级时,我和表弟们以床为舞台,以擀面杖为麦克风,在外婆家煞有介事地开演唱会的情形……
后来呢?成长永远不会是轻松容易的,一路上磕磕绊绊,随处都可能遇上烦恼和伤痛。长大后就……就更一言难尽了。做一个大人确实更加独立自由,但也会更累,不仅要承担压力和责任,还不得不磨平棱角,学习和适应成人世界的种种规则,内心逐渐粗糙麻木——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或是不知不觉,或是不情不愿,逐渐成熟。
像我這种“拒绝长大”或者说“无法长大”的人,看似很洒脱很自在,但时不时会吃亏、受挫,生存和价值观上的焦虑也是常事,快乐的难度翻了几番。
在“丧”字遍地的成人世界,追求快乐成了一件相当奢侈的事。当朋友们的生活目标从“快乐幸福浪漫”和“实现梦想”逐渐降级到“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和“养家糊口”,我只能悄悄地叹气,尽量不让他们发觉。有个老同学曾送我一句她喜欢的网剧里的经典台词:“如果快乐太难,那我祝你平安。”远隔千里,我却分明感受到了她的沮丧和绝望。
当然,也有跟我一样不知天高地厚、决心继续追逐那遥不可及的快乐的朋友。我们爱跟命运死磕,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始终像“中二”少年一样用精美的信纸写信。她的落款永远是“神经兮兮的YB”,我的落款永远是“疯疯癫癫的GY”——毕竟,我们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在成人世界中很像傻子,被贴上“幼稚”“矫情”“偏执”之类的标签。
之所以用力地追求快乐,是因为我是个悲观的人,如果不主动自救,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抑郁低沉的情绪。特别羡慕那些乐观主义者,无论哪个年龄段,他们获取快乐似乎都更为容易,遇到什么难过的事,分分钟就能恢复过来,明明昨天还哭得稀里哗啦,今天就翻篇了,活蹦乱跳好像从来没受过伤似的。跟他们谈担忧的事,他们总会给出最乐观的预测,描绘最光明的未来。这种暖洋洋乐乎乎的人,谁不想靠近呢?
起初我以为,快乐的能力是天生的。就像有人生下来就享有美貌、聪明或财富,乐观的人生来就享有特殊的基因,幸运的他们更容易感到快乐,没心没肺,轻松得像不会长大的小孩。
后来我发现,其实快乐跟性格关系更大。通常,那些有着和谐家庭关系和美好童年的人,性格相对更加开朗明亮、乐观友好,更愿意与外人接触,更容易快乐起来。这在很多心理学研究,以及我身边的朋友们身上,都得到了证实。那么,有过童年创伤、性格灰暗的人,是不是就要一辈子消沉了?当然不!从一定程度上说,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这跟日后的经历际遇和个人努力都有关系。
说来好笑,这些年我变得越来越乐观,可能还要感谢占星学(虽然我现在已经抛弃这玩意儿了)。我早就听说射手座的人非常阳光、潇洒、直率、孩子气,很爱玩,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派欢乐的景象。读硕士时,有个舍友是射手座,她真的非常快乐,乐观幽默,朋友一大群,每天都过得充实有趣,让我羡慕得不行。碰巧那阵子我很迷占星,查了一下——咦,我的上升星座居然是射手座?太好了!于是之后每次不开心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我是上升射手啊!我应该很欢乐很潇洒才对!心理暗示太厉害了,久而久之,我就真的变得乐观开朗起来了。
快乐真的那么难吗?现在我有了新的看法。快乐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你是什么人、经历过什么事,还取决于你是如何看待快乐的。快乐的属性是什么?它是一种感觉,而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不同的标准。对一些人来说,惊喜、狂喜、笑得喘不过气才是快乐;对另一些人来说,生活中无意外发生,内心安宁愉悦,就已经很快乐了。
小时候,一块奶糖就意味着快乐。现在,我该如何定义,才能让快乐显得不那么难呢?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