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阔步走向万米深蓝

2021-05-12小贝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1年4期
关键词:潜水器蛟龙奋斗者

小贝

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但你可曾想到——10年前,中国才刚刚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30多年前,我们甚至连超过300米的载人潜水器都没有。

30多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深蓝,迈向更深的海域,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深潜领域迅速跻身于世界前列。在深潜这个领域,中国的进步何以如此神速?

潜入海洋有多难

生命起源于海洋,但人类从诞生到现在,却没有丝毫在海洋中生存的本领。在古代,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少之又少——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们对海洋毫无概念,沿海的人们受限于落后的科技水平,也缺乏对海洋的探索能力。

人类对海洋最初的探索,得益于水面造船技术的进步。6000年前的古埃及,人们就已经造出了独木舟,首先用于内陆河运,继而逐步改进将业务扩展至沿海海运。

在其后的数千年间,造船与航海技术不断发展,但即使到了“地理大发现”时期,人类已经可以实现环球航行,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仍然停留在海洋表面,是“出海”而非“潜海”。

纵使人们对深海有各种想象,却始终没有能力潜入海洋深处,直到现在,人类也仅仅探索了5%左右的海洋。说到底,潜入海洋实在是太难了。

潜入海洋之所以难,与深海恶劣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关联。

按照国际上的定义,海平面以下1000米即为深海,其中超过2000米的深海区占海洋面积的84%。因为阳光无法到达,深海区几乎是彻底的黑暗,只有一些顽强生存的海洋生物练就了发光的本事,给深海区点缀了些许光亮。此外,仅仅在海平面200米以下,海水的密度、温度、盐度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下潜深海最重要的难题,是海水压力。海水越深,压力会成倍地增加,而人体的抗压能力是很有限的。

据生物学家计算,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人类深度潜水的极限在100米左右。如果不是为了挑战纪录,一个受过训练的人,大致下潜至40米深的海里就要往回走了。在无装备的情况下,人类潜水的最深纪录是113米,有装备时的纪录也仅仅是332米。

深海区的水压远远超过人类的承受极限。比如距离海平面1500米的水下,人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万个人站在身上。而这种压力,是最先进的潜艇也难以承受的。

到了海平面以下7000米,水压已经相当于7头大象站在一个盘子上。若想让潜器到达这个位置,光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需要过硬的科技实力才有希望。

人类的深潜梦想

其实,就算是靠海吃海的古人,他们也并不满足于在船上或者岸上谋取“渔盐之利,舟楫之变”,他们对深海也有着长久的向往。传说中,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曾身着皇袍,头戴皇冠,坐在一只密封的水晶桶中,潜入深海。

而在我国的文献中,也不乏对于深海的想象。《列子·汤问》中有言:“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在华夏先民的心中,深海是茫茫大海中的无底之谷,纵然百川汇入,亦不见增减。

而现代科学发现,深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挺进深海,科学家们也从未停止对各种海洋工作潜器的研究。

16世纪后期,人类发明了潜艇,不久后便被用于军事目的。但潜艇仍然是传统船只在水下的延伸,而非专为深潜而被开发的设备。真正的潜水器,比潜艇晚了250多年。

1928年,美国人奥蒂斯·巴顿发明并建造了第一艘球形深海探测装置。两年后,巴顿乘坐潜水球下潜到了距海面183米的深度;1934年,他又创造了下潜914米的紀录,轰动一时。

此后,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国家在深潜器研制和技术研究上迅速崛起,保持着明显的超前发展优势。而在这一轮竞赛中,中国迟迟未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毕竟,自1840年以来,中华大地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深潜作为一种尖端科技,很难成为优先发展对象。直到1986年3月,我国才开启了探索深海的征程。

“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为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中国在深海探索技术方面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克服万难,奋力赶超。科学家们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国内科技落后的困难,无私奉献、百折不挠、持续奋斗,不断攻克高压、密封、腐蚀、绝缘等技术难题,持续拉近我国深海探索技术与国际水平的距离……

见证万米深蓝

我国潜器从无到有,由浅入深。

2002年,科技部批准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立项。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横空出世。

2010年7月,“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使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蛟龙”号将下潜纪录定格在7062米。这个深度意味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此后,“深海勇士”号、“海龙”号、“潜龙”号、“海斗”号等载人、无人深潜器相继问世。

作为海洋装备方面的“后发国家”,这个追赶速度可以说是狂飙突进了。

中国深海载人事业对国际水平的追赶,不仅是一两个科研团队的追赶,更是整个深海载人潜水器产业链的追赶。如今,“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完成了我国深海工作者们长达30年的梦想——万米载人深潜。

“奋斗者”号的成功,并不是一日之功。为了让“奋斗者”号能圆满完成任务,中国科研团队汇聚了此前所有在深潜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才最终有了“奋斗者”号这个集大成者。

事实上,“奋斗者”号的立项始于2016年,主要科研团队正是“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的原班人马。

值得一提的是,“奋斗者”号的潜航员杨波和他的团队,也参加了过去两次成功的载人深潜任务,在温度极低的海底世界,为科研团队送去了第一手的观测数据。

科研人员和潜航员们在历史上踏出的每一步,都给这个项目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既是一场关于奋斗的胜利,也是一场相信时间力量的胜利。

中国的深潜项目,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才得以不断前进的。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潜水器蛟龙奋斗者
“最美奋斗者”高铭暄的宣言
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邢燕子
机械革命蛟龙7
“蛟龙”探海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