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与观察要点
2021-05-12杨文娟
摘 要 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课堂要素与设计要点。其课堂要素包括使学生充分参与思维活动、逐步优化思维品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其设计要点突出“两把握”,即把握思维阶段,提升教学思维逻辑;把握学生表现,深化思维主体发展。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思维发展;学习活动设计;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4-00-05
毋庸置疑,思维发展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体现在同一类型发展的水平上以及不同类型思维发展的程度上。具体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维发展自当是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发展。而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必然要体现价值引领,突出意识形态教育,是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其核心价值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道德與法治作为学科课程,必然有自身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而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通常是综合的,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理解掌握学科思维,逐步优化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综合融通”[1]而实现,促进“每一个”都获得良好的思维发展。
因此,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基于学生原有的思维发展状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实现思维的真实“在场”,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经历不断丰盈的思维活动——随着生活场域的不断扩展,课堂学习活动将走向高度综合。学生将经历基础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活动、综合课程思维活动,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思维锻炼中,使思维经验得以丰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即实现“生长了的思维”(见图1)。
在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生长了的思维”具有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丰盈的思维活动依托。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积累丰富的思维经验、形成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思维方法等。这必然要求优化教与学方式的优化,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
一、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要点
学生的思维是在充分的思维活动中发展的,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就不可能有思维的良好发展。彰显思维发展的课堂必须立足“已知”创设思维情境,即营造“思维场”(包括环境、需求、挑战等),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全过程参与思维活动,展开自主探究与价值辨析。教师要关注学生具体的思维过程,通过多维对话等引导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并激发学生的多元表达,以此了解其思维过程与发展状况。其间,有训练思维的内容设计,有思维参与的活动过程,有思维提升的可见成效[2]。不难看出,思维活动的组织、思维品质的优化、价值取向的确立,可被视为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素。而这些要素必然要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中得以体现。
(一)学习活动设计提供“每一个”参与机会
在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实现正确价值引领下从“原来的思维”到“生长了的思维”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参与不可或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维活动,其思维方法及结果本身便是生成性学习资源。通过同伴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会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因此,思维活动的组织必须要提供全员参与的机会,体现在学习活动设计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依托多元表达,以生成性学习资源丰富思维经验。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表达”可以是多元的,如采用情境表演、情景绘画、思维导图、表格填写、调查问卷、情景辩论等方式。因此,学习活动设计可“依表达”而进行,采用多元表征的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为后续开展互动交流的思维活动提供生成性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
2.强调收放自如,以结构化资源呈现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教师有效捕捉到生成性学习资源后,不要急于展开“师—生”对话,而是可以呈现结构化资源,即在学生通过多元表达形成的关于对与错、优与劣、部分与完整等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将其“放”到学生小组中,让每个学生都加以判断、辨析、讨论,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对“思维”的“再思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让学生做出“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的简单判断层面,而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发生的原因、价值导向等展开思维碰撞。尤其是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进而“收”到公众探讨的视野中,以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挑战、有“复盘”、有归纳或演绎的过程展开,经历丰盈的思维活动,这将对其完善思维方法、优化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综合融通等大有裨益。
(二)学习活动组织强调全过程展开的结构
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有结构的,其紧紧围绕学习活动而展开。其一般的学习活动流程为:尝试探索—主动探究—互动交流—回顾反思(见图2)。这样的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全过程经历思维过程,从情境到需求,从自主思维到交流优化,实现学科知识、技能的高效率掌握与思维方式的理解、掌握,认识提升与学会思维同步达成。由此,在理解掌握学科思维中逐渐优化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综合融通,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1.激发“已知—未知”探究,实现连续思维。“连续思维”,即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自主探究“未知”的道德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学要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进而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思维的发散、迁移。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上,学生对“是什么”的知识往往都有所了解,但对“怎么做”的过程、流程却不甚了了,于是“知行不一”的问题便随之而来。因此,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为学生创设更多体悟、感知、实践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场景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仅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要学会“怎么做”,促使学生在主动思维过程中“发现、生成”新的知识与经验,优化思维品质,推动其实现社会化发展。
2.聚焦自主探究与思维互动,促进思维进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将学生的思维层次分为六种级别: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级别层次逐渐提高,前三者属于低层次思维能力,后三者属于高阶思维能力。[3]彰显思维发展的课堂通过营造思维场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通过自主思维、深度对话、主动优化,让学生经历挑战性思维过程,实现思维进阶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作出不同年段的要求,并重点研究达成策略等。
3.注重思维过程乐享与参悟,彰显思维价值。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最基本要求,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要坚定立德树人方向,促进学生健康、主动、活泼地发展。其一,让“思维过程”生动活泼。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有着一定的结构体系,但其学习过程却强调多元、有趣、生动、活泼。因此,其学习的过程与评价应注重培养学习兴趣、信心、习惯,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和享受思维过程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其二,学会理解“他人思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别注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理解“他人的思维”:“他人想什么”“他人怎么想”“他人为什么这样想”……多一种“换位思考”,多一点“辩证思维”,学生将经历更加丰盈的思维活动,不断丰富思维经验,实现“生长了的思维”。其三,用正确价值观引导思维。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特别关注“思维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思维”,积极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在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建基于科学、合理、全面的思维方式,道德与法治正是肩负立德树人特殊使命与价值的课程。课堂教学自当引导学生不断“生长思维”,为获得更美好的未来生活作长远打算。
二、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观察设计与教学要求
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强调从“原来的思维”到“生长了的思维”的变化,提出了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认知提升、思维发展。但是,如何评价与衡量其实现的程度?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堂观察表(见表1),试图从“观察”者的身份把脉学生思维发展的状态,从而为教学提供明确指引。
基于课堂观察表,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做到“两把握”:
(一)把握思维阶段,提升教师教学思维逻辑
从课堂观察表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发展大致与五方面的教学设计有关:思维情境的创设、思维激活的方法、思维完善的过程、思维进阶的发展以及思维灵活的表现。这五个方面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但并非一成不变。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作出灵活安排。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把握思维方法逻辑
思维情境的创设与一般的情境创设有一定联系,但也存在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要突显问题情境的呈现、思维活动的组织、思维挑战的冲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道德两难”问题常常存在,如何在两难冲突情境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情境设计便成为关键。“问题在哪里”“冲突在何处”“思维如何深入”有了情境的辅助,可以促进学生实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深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助推思维能力的提高。
而思维激活的关键在于“激活什么”“如何唤醒”。一般来说,思维激活源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激活与唤醒,其方法是多元的,可以是教师引导而激活,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究而激活。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材料去自主探索,唤醒自我,并在此过程中能够记录下思维过程,习得有效方法,成为“自己的思维”。
为此,我们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观照学生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强调“他人思维”于“自己的思维”成长的重要影响。因为思维完善的过程往往是不断倾听他人想法、借鉴他人优秀的思维方式,补充自身思维的过程。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道德与法治常用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特别强调要明确每个成员在小组学习中的角色、任务、要求,并突出“倾听他人意见并不断补充完善”的要求。这是思维完善的必由之路,遵循了“问题解决”的方法逻辑,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序、有效、有趣。
2.思维复盘,实现迁移,把握思维过程逻辑
思维进阶的发展是思维品质提升的重要环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强调要设计“思维复盘”环节,即让学生回顾本堂课中思维发展的清晰脉落——目标设定、方法路径、反思总结。这是从感性到理性提升的过程,也是从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更是归纳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如果学生能够用思维导图清晰地呈现学习过程、思维过程,那将是了不起的思维发展与进步。同时,在思维复盘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正迁移能力的习得。每堂课时间有限,习得的思维方法也有限,但可通过举一反三的触类旁通,让学生思维得以强化,品质得以提升。
因此,我们设计的五个方面的观察内容既是相对独立的领域,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此为“纲”,即通过思维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思维,进而实现思维的完善,促进思维进阶;同时,要细化教学过程之“目”,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纲”举“目”张,既是教学活动的展开逻辑,也对教师教学逻辑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能够梳理一个思维发展的主线逻辑思路。
(二)观察学生表现,深化“思维主体”发展
如果说“思维阶段”的把握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那么,“学生表现”的把握则重在教师在课堂中的观察,“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的教学理念的落地。对于不同的思维阶段,我们往往都有一定预设。但是,真实课堂中的学生思维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智慧的教师会通过细心观察,适时把握学生真实的表现,从而判断其思维发展状况,进而采取策略深化其思维发展。
1.主动参与,积极表达,让学生成为思维发展的主体
在“思维情境”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主要缘自他们对问题情境中的“问题”的兴趣,若感兴趣,则会表现出专注投入、思维活跃的样态。一旦思维被激活,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迫切”程度往往表现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记录过程。对于学生思维本身,我们很难进行量化评价,但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五官表现、肢体语言、口头表达等作出判断。当孩子们能够专注于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矛盾处理、结论陈述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一观点的看法、某一法律条文的理解等。要想实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在某种意义上首先需要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加以唤醒。一个能够时时用自己或他人生活案例来进行问题解决的学生,至少是一个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其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善于思考的。因此,思维发展不是在课堂上才发生的,课堂只是集中表现的场所之一。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表达,将有助于推动其展开思考,热爱思考,真正成为思维发展的主体。
2.善于倾听,学会反思,让学生成为思维完善的主体
思维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零散到整体、从凌乱到条理、从肤浅到深刻……通过一堂堂课的浸润,一次次教学的深化,学生将实现思维的进阶,不断完善自身的思维方法,实现思维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不断发现最优或更佳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使其得到持之以恒的教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思维完善的一种有效路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要融入其中,有分工,有合作,特别是“我是这样想的”的观点交流,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思维方式的契机。这要求每位同学都要专注、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不能忽略最终一定要形成小组共同的意见。这是“集大成”的过程,也是“自己的思维”与“他人思维”相互补充完善的过程。
而要实现思维进阶离不开总结反思,也即“思维复盘”。这一阶段往往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因为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思维复盘”是思维进阶的重要方式。当一位同学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最终能够用简炼的语言将所学、所知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的陈述时,说明其思维条理清晰、表述完整。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并将其视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教材不过是例子,课本中所举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包含全部,不胜枚举。而道德与法治学习要达到“知行合一”,就需要实现思维迁移:从课内向课外、从书本到现实、从理性学习到感性实践、从“这一个”到“这一批”……所有的迁移均指向正迁移。当生活中真实场景出现时,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思维方法进行现实问题的解决,才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潘小福,杨文娟.指向"学会思维"的课堂转型——实现学科育人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视界,2020(12):13—15
[2]文军庆.思维课堂核心及其设计要义[J].中国教师,2020(1):60-63.
[3]晏廷飛.创设认知冲突凸显思维进阶[J].课程教学研究,2019(4):85-8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杨文娟,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正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常州市特级校长。江苏常州,213000。
①本文系2018年江苏省前瞻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区域范式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8jsqzjgxm001)研究成果,杨文娟系项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