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技能教育实践研究
2021-05-12刘洁
刘洁
[摘 要] 高职专业技能教育是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其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所倡导的育人体系在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高职教育要从课程建设、实踐教学、师资培育等方面自觉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的实践中,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增长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劳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融入;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项目“新时代加强青年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ZQ202182);2020年度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项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的对策研究”(2020B12)
[作者简介] 刘 洁(1987—),女,安徽安庆人,硕士,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9-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1-2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新时代的劳动和劳动教育做出了系列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正式确立了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2]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教育,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增长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对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要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劳动是人类实践的主要方式。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当今,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样新的历史方位期。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这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一系列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观是科学理论、历史文化、个人青年实践经历的有机统一。
(一)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
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从人的起源、进化和发展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4]等重要观点。这为研究人类发展史提供了科学的视角。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劳动,同样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教育,其产生和发展更离不开劳动。“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命题。马克思说过:“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教育中,人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促进了智力发育;在劳动实践中,人的思维和知识得到检验,其技能得到锻炼,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历史基因:我国传统劳动教育观
在我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先辈们创作了很多有关劳动教育的神话传说、诗歌散文,也有很多教育家、思想家撰写了诸多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文章。这些为我们正确理解劳动的教育意义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借鉴。
先秦时期的志怪古籍《山海经》保存了很多宣扬劳动改造世界的远古神话传说并流传至今,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这些都是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且代代相传,培养了华夏子女通过坚持不懈的辛勤劳动为人类谋幸福的劳动价值观。再到脍炙人口的唐诗《悯农》,寥寥数句就警示了人们要珍惜劳动成果。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主张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体现。《墨子·修身》中说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强调读书人最根本的是要把知识付诸实际行动[6]。清朝初期的教育家颜元重实学,主张“习动”“习行”,以实代虚,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梁、水利等知识”,提倡“昼勤农圃,夜观书史”。“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的劳动价值观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传承。
(三)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劳动经历
1969年,习近平同志和其他14名知青来到梁家河开始了插队劳动生活。白天,打坝、修梯田;晚上,读书看报。插队期间,他带领延川老百姓办沼气、办铁业社、建代销店,从熟悉农具、适应农具到逐渐增加劳动强度,再到带领老百姓一起改造劳动方式,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生活,让当时的习近平更深切地理解了农民的希望和诉求,通过劳动,也切身体会到贫困劳动人民的生活窘迫。恩格斯说过:“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4]知青们通过插队劳动不仅认识到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紧迫性,同时意识到要与人民群众好好相处,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的理念与他青年时期的劳动实践息息相关。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技能教育的现实基础
高职专业技能教育是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其与劳动教育所倡导的育人体系在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
(一)目标一致,都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新时代将劳动教育纳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外,更要让学生领悟人生理想和目标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高职专业技能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不仅表现为精益求精、敬业奉献,还包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因此,从最终目标上来看,两者都是要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内容一致,都是教导大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服务型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而高职专业技能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习得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输送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因此从内容上来看,劳动教育和高职专业技能教育都注重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都教导大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的发展,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梦想。
(三)路径一致,都是倡导大学生勤于实践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律》)劳动教育要落地见效,必须要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劳动,切不可在课堂上听劳动,在书本中学劳动,在视频里看劳动。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劳动不仅要有出力出汗的体力劳动,也要有偏重脑力的创新性活动和创造性劳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高职专业技能教育的基本模式,而其中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实践教学,通过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实践形式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亲身参与中锤炼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从两者的教育方式上来说,都应不断强化实践锻炼,倡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于企业、社会、国家有用的实际本领。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技能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劳动教育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区域发展一线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无论是高尚的道德素质,还是精湛的专业技能,都要通过亲身实践、辛勤劳动获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对青年寄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对青年大学生发出的奋斗召唤。青春的梦想要靠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去实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要靠创造性劳动来助力。劳动教育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二)劳动教育是高职培养大国工匠的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匠心之作才能对接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经济态势,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匠心之作源于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职教育要提质培优、以质图强,必须把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工匠精神”的塑造不单单是从书本里学出来的,从课堂中听出来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去锤炼技艺,磨炼意志。打造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工匠人才,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劳动教育是高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7]古有鲁班,专攻生产和生活上的创造发明,制作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各种劳动工具,造福劳动人民;又有隋代的著名桥梁专家李春,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为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有“玉兔号”月球车、“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天眼”等,这些大国重器背后的大国工匠,是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的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劳动。只有通过不断的劳动实践,才会激发学生对劳动工具、劳动方式、劳动空间的优化与创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技能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融入课程建设,筑牢学生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技能教育,关键要找准切入点。如果说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那么课程既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遵循基本。劳动教育要融入专业技能教育,首先要实现的是劳动教育的课程化。
第一,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在高职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分层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和模块选修课。如大一阶段重点突出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大二阶段转向融入专业劳动技术、思维、观念的综合性劳动项目的课程设置,着重提升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可以在大二阶段设置劳动实践课,时间为一周,赋予一定的课程学分。劳动实践周期间,重在专业实训、实践,不安排文化课。劳动课的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大三阶段通过毕业设计和调研、顶岗实习,教育学生在诚实劳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劳动,着力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劳动素养。
第二,创新专业课程标准。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层面要体现对专业劳动知识、劳动概念的初步理解;能力目标层面要强调与专业相对应的劳动技能的掌握;素质目标层面要注重培育学生崇高的劳动素养,强化涵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此构建具有专业课程特色的劳育价值体系。
(二)融入专业实践,夯实学生专业技能立身之本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伴随着一些新经济形态的出现,专业技能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從而赋予劳动实践新的内涵。因此,需要不断开拓专业劳动实践育人平台,催生专业劳动实践新形态。
第一,整合多方资源,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加强与地方政府、社区、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整合农场、社区街道、企业等社会资源,建设大学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社会,了解民情国情,了解专业领域最新的市场动态,在亲身实践中树立家国情怀。
第二,挖掘校内优势,设立学生劳动岗位。如丰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在教师工作室、校园绿化管理和公共区域、图书馆、教室等设立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又如,结合专业特色开辟专门的学生劳作园,农林专业可开辟农作物种植示范园,纺织专业可开辟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种植园等。
第三,升级赋能,完善校内专业实训场地。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驱动下,产业新形态、劳动新形态的出现,催生了“互联网+”“智能+”等教育新形态的产生。为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传统的专业实训场地要在信息媒体技术、仿真模拟等方面升级改造,满足学生对专业实操、服务体验、创新实验的专业服务性劳动的实践需求,为学生的专业发展赋能。如随着网络直播营销模式的兴起,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可投入建设网络直播室,为学生实战操练提供便利。
(三)融入师资培育,打牢学生劳动成才的基石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劳动教育能够有效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建设一支劳动素质有保证、教学方法有高度、劳动技能有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第一,扩大“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专业教师一方面要具备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素养,另一方面要熟练操作当前应用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专业教师要亲身参与劳动实践,通过定期到企业兼职、挂职、研修访学,掌握最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根据企业调研、行业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资质,尤其是对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指导水平。
第二,凝聚社會型劳动师资队伍。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等担任兼职劳动教师,亲身示范讲授锤炼技艺的经历。通常教师个人的亲身经历最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和思想上的共鸣。教师用自己的故事、经验、阅历、情怀传达劳动的深切寓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勤奋、诚实、有创造力的劳动态度,厚植劳动至上、工匠光荣的信念追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Z].2020.
[3]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38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6]付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44.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Skills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LIU Jie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skill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workers and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natu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advocated in the new era in terms of goal, content and metho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onsciously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skills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eachers training, etc. It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labor consciousness, increase students labor skills, cultivat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and train new talents of the times who can take on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kills education; integr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