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2021-05-12穆亚伟查直
穆亚伟 查直
[摘 要] 在助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发挥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文化课程的认识、态度等,总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和现状,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如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资源、拓宽文化传播途径,旨在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效果。
[关键词] “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资源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重庆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服务重庆‘一带一路的国际汉语言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研究”(0455/02020310);2020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路径研究”(yjg 203066)
[作者简介] 穆亚伟(1987—),女,河南辉县人,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查 直(1979—),男,重庆人,文学硕士,重庆师范大学人事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9-0001-04 [收稿日期] 2020-12-21
一、政策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要求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强调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加大汉语国际教育的工作力度。教育部2019年的教育工作要求指出,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鼓励重庆、成都、西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整合区位优势。因此,如何突显重庆在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的特色与优势,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民众学习汉语语言与文化的需要,更加有效的发挥汉语国际教育在重庆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科学研发国际汉语语言与文化的教学资源是当务之急,也是决策者需要长远考虑的重大问题。
二、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界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研究逐渐增加。周小兵(1996)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分为两类:一是交际文化教学,二是知识文化教学;同时指出汉语教学中的知识文化并不会直接影响交际,但是交际文化却会严重影响交际行为,甚至引发文化冲突或者交际障碍,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重视中国当代交际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关于语言交际文化方面的教学。周小兵还指出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当代中国的交际文化,尤其是语言交际文化。
近30年来,是否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仍然是一个热议的话题。祖晓梅(2003)的《跨文化能力与文化教学的新目标》详细介绍了跨文化能力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指出当下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所存在的误区,强调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指出21世纪语言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集中在培养学习者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上,以及是否对不同文化有正面的态度。王海燕(2007)的《浅谈中外文化对比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解释语言与文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提出中外文化对比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该全面了解中外文化。邱军(2009)的《北京语境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浸润作用》强调地理语境的优势为留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突出文化浸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作用。颜湘如(2012)的《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指出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为导向来制定文化课程,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才能培育出适合目前形势的汉语教师。侯磊(2013)的《论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建设》指出:在汉语国际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进行以中国文化课程群为基础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必要,并为中国文化教学提供相应的实施原则和方法。吕蔚、杨燕燕(2014)的《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文化因素研究——以〈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Ⅱ〉为例》通过对教材中涉及文化因素的文本分析指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挖掘并研究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并运用到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做到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教学。陆俭明(2015)的《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指出:在进行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点,并且设计、安排好教学的先后顺序和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等。王卉(2016)的《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文化教学》详细分析了文化教学在汉语语言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和所处的地位,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田鑫(2016)的《试论汉语教学如何更好地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以提升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含量为例》以目前海外汉语教材中文化教学的比例问题为基础,开展教材应如何改革才能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王彦伟、张一萍(2018)的《留学生文化体验课程实施关键要素质性研究》指出:通过质性研究发现,留学生文化体验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主要有六个: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意识”、教学目标的适度与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教学环境的整体创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结构性嵌入、授课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戴定华(2019)的《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文化教学的策略和反思》重点阐释了文化课教学的策略问题,按照二语习得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提出文化教学要重视“文化词”的讲解和学生习得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符合教学方法的实施。陈春莉(2020)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语言”到“文化”的转向》诠释了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由“语言”转向“文化”的必然性。骆小所、闵艳平(2020)的《汉语国际教育要重视对艺术语言的教学》指出: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对艺术语言及其基本特征的理解不夠,汉语国际教育要重视对艺术语言的教学。
汉语语言与文化都是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前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基础,但是以上研究也指出:现有汉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教学资源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化教学的国别化趋势日益显著[1],因此引发了我们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渝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思考[2],以及对国际汉语言文化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三、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和文化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在“重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重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基本内容
重庆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改革,精准发力,大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动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并驾齐驱,努力与沿线各国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和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绘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蓝图;二是搭建重大合作平台,推动多领域务实深度合作;三是组建和参与沿线国家各类联盟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聚焦国别区域研究,有力助推民心相通;五是突出师生双向交流,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六是加强涉外合作办学,注重对接产业需求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现有语言与文化教学资源的局限性
目前,我们还未发现有关中国文化课教学的集系统性、完整性和针对性于一身的资源库。我们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库概括为三类:一是以文字资料为主;二是以普通的成品视频资源为主;三是以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为主。这些教学资源库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容繁多、分类不够细致;二是难以满足海内外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课的需要;三是普及性差,资源无法共享;四是无法提供个性化、国别化的文化教学资源。因此,以中国文化课程群为基础,将文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动态更新、注重交互性、体现课程思想的中国文化教学资源库非常必要。
(三)“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议和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教学资源研发的融合价值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可以提炼出提升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框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汉语国际教育事业[3]。同时,还可以服务新进教师或者文化敏感度不强、文化因素教学不全面的教师,为他们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教学建议。除此之外,还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和教学模式的推广运用,对后期微课制作与开发也能提供很好的素材,为未来教育、线上教育带来真实有效的原材料。
(四)重庆市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汉语教学的特色与优势
重庆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连接西北、西南,又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应充分利用好独特的区位优势,努力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枢纽。目前,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过程中,已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有8所高校14个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备案,针对东盟、中东欧等地区和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国家,开展经济、政治、教育、文化、法律等领域的研究,打造“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重庆—东盟投资与贸易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等品牌项目,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
四、“重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教学资源研究开发的内容
“重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应该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主导,拓宽“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学生的中国语言与文化认知,同时紧密结合重庆地区的文化特質,提升拟开发的教学资源的重庆特色,有针对性地满足“留学重庆”项目海外学子的学习需求,贴近各国来华、来渝留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时代特点。
(一)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教学资源研究开发的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4]。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伴随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与融合,而汉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学习者“母语文化折射作用”是展开汉语推广面临的两个难题。汉语国际教师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如何在跨文化的教育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展开汉语教学、如何结合文化差异帮助来华留学生进行有效文化适应等都是汉语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成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中,我们应注意相关课程与文化适应项目的展开,提高汉语教师海外社交能力,使其践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理念。[5]
(二)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教学资源研究开发的内容
第一,注重“文化词”的讲授。文化词的讲授应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高低来选择相应的文化词语介绍。语言的结构功能体现在文化词的讲授上。鉴于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的语素构建意识不强,文化词的解释可以借助中介语——英语进行解释,比如我们可以直接用“double happiness”来解释中国剪纸图案中“红双喜”的内在含义;对于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来说,讲解中国饮食文化中“鱼”在春节饭桌上所被赋予的文化含义时,可以解释利用汉语中“鱼”与“余”谐音的修辞手法来意指中国人的“年年有余”这一心理文化意识的存在;对于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来说,讲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先引出话题“衣着”,接着讲解汉字“衣”的意思,再来介绍中国的传统服饰,最后引申出当下流行的“汉服热”。
第二,拓展传播文化的多种途径。一是地域文化体验,感受当地民间艺术传承。如綦江农民版画、梁平木版年画、走马镇民间故事、川江号子、铜梁龙舞、秀山花灯等,并邀请专业教师和传统技艺传承人到现场指导。二是校外文化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如到江北石门、刘家台、溉澜溪,南岸玄坛庙、弹子石、大佛段,渝中区十八梯、建兴坡、临江门、洪崖洞、石板坡等地参观学习手工艺、古建筑等传统文化艺术。三是创设校园文体文化。如以学院或学校为单位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迎新晚会”“中外美食节”等活动。四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如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制作文章、视频、游戏等,向留学生推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与校外机构、企业等合作,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日”等形式的活动,让留学生参与进去,既普及了文化传承,又推进了民间人文交流。五是加强校内外合作。校内文化课堂除了以动手体验为主外,还要在课堂中加入问题导入、话题讨论等环节,根据不同的文化内容设置中外学生走进对方课堂的教学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如留学生走进音乐学院的中国学生课堂学习中国传统歌曲,激发他们对中国文艺的兴趣。校外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不同高校间的文化体验活动,可以通过建立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定期开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