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相关探讨
2021-05-12刘思锐
[摘 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硕士研究生作为国家人才储备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首先阐述了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功利化倾向、自身职业发展定位不清晰、创业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分析了影响当代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从硕士研究生个人、社会环境及高校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
[关键词] 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 刘思锐(1994—),女,黑龙江铁力人,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9-0159-04 [收稿日期] 2020-12-28
一、引言
教育关系百年大计,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将教育事业摆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及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双重任务,是建设创新国家的基础。近年来,我國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人,2020年人数达到874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了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上涨,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很多人选择了继续深造[1]。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生数量不断攀升,2020年,我国高校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300万人。与此同时,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教育资源配给不足,影响到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质量。一些研究生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其就业价值取向逐渐趋于功利性、现实性和理想化,缺乏集体主义和社会奉献精神,导致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市场脱节。因此,探讨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因素,对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
(一)就业功利化、现实化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硕士研究生,导致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研究生毕业后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额外增加了三年研究生教育,受到传统精英思想的影响,硕士研究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压力,从而导致硕士研究生对自身的就业具有较高的期望值。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就业机会、薪资待遇等方面优于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导致大部分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地区。根据上海某大学2018年的调查显示:超过82.7%的硕士研究生期望工作地点是东部地区,7%的硕士研究生期望工作地区是中部地区,1.6%的硕士研究生期望工作地点是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是硕士研究生期望工作地点的首要选择。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选择看中稳定性和体面性。一方面是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逐渐功利化、现实化,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不尽如人意,很多硕士研究生长期以来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导致硕士研究生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直接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一种就业率与学习倒挂的现象,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本科生就业率不如专科生的现象,也就是学历越高、就业率反而下降的现象[2]。
(二)服务基层意识薄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部地区利用改革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多高原、高山、丘陵,地势复杂多变,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为了促进中西部均衡发展,国家先后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这些政策对吸引大学生服务基层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政策作用,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中西部基层[3]。很多硕士研究生并不了解大学生村官、西部大开发、“三支一扶”等国家相关政策的内容,从而导致他们缺乏服务基层的意识。
(三)盲目从众心理突出
硕士研究生在择业的时候,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内心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硕士研究生就业从众心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地域从众、单位从众和职业从众。很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了就读学校或者离家乡比较近的城市,有的硕士研究生听从父母或者亲戚的意见,考取了公务员或者事业编,有的学生认为国企和外企薪资待遇丰厚、工作环境舒适,选择进入国企或者外企[4]。一些学生毕业后选择的工作与自身所学的专业关联性不大,有的学生并不喜欢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氛围,对自身工作岗位缺乏热情,并没有发挥自身的价值。这种盲目的从众心理,让研究生缺乏主观判断能力,没有弄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盲目择业,就业方面不尽如人意。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择业的时候,容易受到市场青睐,获得满意的薪酬和职位。
三、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后,继续完成2~3年的研究生教育。由于每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本科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究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是为了逃避暂时的择业压力。根据最新一项调查显示:金融、法律(非法学)、新闻与传播、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等专业受到学生的青睐。很多学生选择读研究生就是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选择社会需求比较大的职业,而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学生就业过程的方向,是决定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5]。由于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就业过程中过于遵循大家认可的好工作,对兴趣职业领域和专业范围缺乏一定的了解,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不到自己优势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而是关注职业的稳定性、体面性和工作环境,缺乏去基层锻炼的勇气和毅力,导致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二)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在强调市场竞争性的同时,市场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的合理性,成功和市场价值联系在一起,利益原则和经济价值成为市场活动的首要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首先,市场经济对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社会诚信危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从精神方面转为物质方面,往往重视个人利益,忽视了其他人的利益,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奉献意识。由于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硕士研究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往往伪造履历、频繁毁约,或者贿赂主考官,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由于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变成中速、高质量发展,社会就业容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就业形势不稳定,一些大企业面临裁员减负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强化他们稳定性的择业价值。与此同时,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不断上涨,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供需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环境,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校研究生扩招过快,教育配置资源不足,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此外,研究生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肩负国家科技研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社会、家庭对研究生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尤其是“985”“211”等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社会往往将他们与高薪、前程似锦等联系在一起,在择业的时候,硕士研究生容易被社会舆论绑架,过于关注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一位研究生毕业选择回乡养猪,却遭到父老乡亲的非议,认为他丢了家里人的脸,研究生毕业后就应该去当大官。这种传统的择业观念对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很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毕业研究生的择业。
(三)学校因素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从1978年的1.07万人到2020年的111.4万人,40多年的时间里,人数扩大了111倍。与硕士研究生发展规模相对应的是就业率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了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但是高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无法满足扩招的研究生队伍,影响到硕士的教育质量。21世纪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经说过:“本身我们的研究生质量在下降,再持续扩招,质量将进一步下滑,甚至超过我们的估计。”其次是国家长期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清晰的定位,导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依然以学术性作为评价的标准,硕士研究生毕业需要完成相应的学术论文和学术研究,人才选拔方面唯分数论,丧失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和培养的目的性。此外,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创新指导。虽然目前高校纷纷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就业、择业提供了指导帮助。但是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缺乏了解,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是知之甚少,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逐渐发展成为招聘场所,丧失了就业指导的作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出现了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潮。高校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子,是理想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很多学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影响,在学校就开始进行自主创业。但是创业存在很大的风险,研究生缺乏从业经验,直接创业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社会经验和抗风险能力,失败的风险比较大。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為2%,虽然创业的大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成功的人非常少。虽然部分高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但是这些课堂内容以理论为主,缺乏实战经验。
四、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优化路径
(一)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定位
硕士研究生在三年硕士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要明确职业方向,只有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才能有序推进自己的职业发展。研究生个人职业规划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职业目标,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只有思想和行动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首先,硕士研究生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不能盲目从众,这样才能避免就业的迷茫和病急乱投医。其次,硕士研究生要结合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应的技能准备。如果学生毕业后想要从事跨境电商,那么在校期间需要掌握电子商务运营管理、英语、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得心应手。此外,学生还要根据自身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自身职业规划。在校期间,为了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可以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人是社会动物,硕士研究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受到社会舆论和家庭的影响,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引导,通过社会舆论宣传,转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培养他们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就业价值观。首先,政府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中国梦”等作指导,利用电视台、广播、报纸、网络平台等媒体,宣传多元化的就业理念,营造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观,强化硕士研究生服务基层的意识,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解除他们思想方面的顾虑,引导硕士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其次,政府要落实基层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等计划,为硕士研究生服务基层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吸引硕士研究生为基层工作,同时积极改善基层工作环境,解决他们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政府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并鼓励硕士研究生进行技术创业,为研究生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进行技术创新,并不断完善审核保障体系,引导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
(三)發挥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观的指导作用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让学生树立自主择业、终身学习的理念。针对当前硕士研究生缺乏正确择业观的现状,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开展就业形势课程,让硕士研究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从而实现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现实需求相契合。求职是一个双向过程,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受挫,高校还要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建设,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克服焦虑、紧张、依赖的心理,善于总结每一次面试的经验,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碍,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高校还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通过讲座、心理辅导、课程等方式,让硕士研究生明确自身职业规划,树立职业目标,根据职业发展加强自身专业建设。高校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优化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课程。根据硕士研究生不同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增加学科知识的交叉性,扩展专业视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此外,高校作为人才孵化器,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目标,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五、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硕士研究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逐渐趋于成熟、理性,但是受到社会舆论环境、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现实性、盲目性,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稳定性和体面性。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为广大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观念,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冰,周蕾,万昕.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自身因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7(9):64-65.
[2]张冰,孙云轩.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6(20):89-90.
[3]杨育桢.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以大理大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7(15):13-14.
[4]张冰,万昕.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社会因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6(6):76-77.
[5]张冰,周蕾,万昕.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高校因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7(11):108-109.
Discussion on the Employment Value Orient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LIU Si-rui
(Graduate Colleg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2,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alen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it is also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s or a reg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backbone of national talent reserve, master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to realize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great“Chinese dream”.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problems of the employment value orient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uch as utilitarian tendency, unclear career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weak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etc.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temporary employment value orient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re analyzed.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how to help postgraduate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employment orient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chool.
Key words: new era; master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value ori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