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人文交流机制下同类高校联盟发展路径的构建与研究

2021-05-12顾建政梅文章朱胜男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9期

顾建政 梅文章 朱胜男

[摘 要] 作为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中俄人文交流在服务两国关系大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夯实社会民意基础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独树一帜,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借鉴。结合中俄人文交流最新动态,联系近年来中俄两国高校交流实践,重点结合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创新发展路径,阐述在新形势下,创新理念,突出特色,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引领中俄两国精英大学开展双边合作交流所做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 中俄人文交流;同类高校联盟;“阿斯图”;路径构建

[作者简介] 顾建政(1966—),男,浙江杭州人,硕士,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方常设秘书处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梅文章(1987—),男,吉林通化人,硕士,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方常设秘书处联络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外事处对俄及独联体交流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朱胜男(1987—),女,内蒙古扎兰屯人,硕士,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方常设秘书处秘书,哈尔滨工业大学外事处对俄及独联体交流办公室地区主管,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0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9-0091-04    [收稿日期] 2020-12-23

近年来,中俄同类大学联盟的发起和成长无疑成为中俄两国教育领域合作的亮点。一方面,高校通过牵头成立或参与联盟实现教育资源互补,增强各盟校的核心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联盟在推动国家间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夯实社会民意基础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在我国,关于同类高校联盟组织的理论研究、运行机制及实践总结比较匮乏。如何构建联盟合理的发展路径形成长效机制,更好地服务国家顶层外交战略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一、高水平中俄人文交流与同类高校联盟兴起

作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交流在丰富两国关系内涵、夯实两国关系基础、提升两国关系水平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已成为除政治、经济以外的第三大支柱。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俄关系不断向前迈进,中俄人文交流实践大放异彩并取得了丰富成果,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模式不断创新。从中俄“国家年”(2006—2007)、中俄“语言年”(2009—2010)、中俄“旅游年”(2012—2013)、中俄“青年年”(2014—2015),再到中俄“媒体年”(2016—2017)、中俄“地方年”(2018—2019)、中俄“科创年”(2020—2021),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领域涉及科技、文化、教育、媒体、旅游、体育、卫生、青年等,人员往来规模近450万人次。

2011年3月6日,首个中俄同类高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Sino-Russian Technical Universities,英文缩写“ASRTU”,以下简称“阿斯图”)在中国深圳成立,联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共同发起,是我国“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框架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有效交流平台。[1]“阿斯图”目前共吸引了68所精英大学加盟,其中包括54所正式成员学校和14所观察成员学校。成立近十年来,“阿斯图”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使命始终致力于两国重点工科大学的合作交流,推动双方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互通,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阿斯图”开创了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先河,为中俄高校合作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打造了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渠道。随后,在两国外交、教育、科技主管部门的倡导下,艺术类、区域类、经济类、教育类、交通类、医科类、综合类等中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结对发起成立大学联盟,中俄高等教育“网络化”“集群化”“同类化”的合作特色凸显。《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指出:中俄工科院校联盟、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经济院校联盟、师范院校联盟、艺术院校联盟和医学院校联盟对推动两国教育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2]2020年9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二十四届例会举行,会议指出: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工作成效显著,支持联盟成员单位在以下领域开展科技合作:联合建立小型空间卫星、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智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先进材料及其处理技术、环境保护(包括“绿色工程”)和机器人技术。会议支持联盟进一步发展与其他中俄及国际专业高校联盟的合作交流,包括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中俄医学、教育、经济和综合性大学联盟等。

截至目前,中俄双方共建立了12个同类高校联盟,覆盖两国636所大学,中俄双向留学交流人员突破10.4万。

二、“阿斯圖”特色创新发展实施路径探索

(一)基于“民间外交”渠道助力国家和地方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的顶层设计

作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框架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有效交流平台,一直以来,“阿斯图”对标国家和地方对俄合作战略,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高校的多层级多维度合作平台,为国家和地方人文交流计划实施推进提供基层保障。“阿斯图”成立之初确立了“汇集中俄工科精英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中俄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促进两国创新型经济的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2013年6月,“阿斯图”中俄双方签署《青岛宣言》宣言,宣言指出:我们共同认识到在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下赋予“阿斯图”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中俄两国领导人强调加强中俄两国青年人文交流的形势下,“阿斯图”发挥了应有作用,引领了中俄两国高校教育与科研合作,使命光荣。2016年5月,“阿斯图”携手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鳌山欧亚科技论坛宣言》,宣言指出:“鳌山欧亚科技论坛”将依托“阿斯图”,充分发挥“阿斯图”高校的优势,引领和扩大欧亚科技与人文交流,推动跨境教育合作(留学生培养),合力培养共同需要人才;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加强中俄两国“政产学研用金介”合作,着力打造欧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及跨境产业链;扩大科技人员交流,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合作,把科技推向更加开放、更具智慧、更有特色的前沿高地,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阿斯图”常设主席单位分别为中俄双方的牵头发起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双方校长出任常设主席,以国家和地方中俄人文交流计划为指引,负责“阿斯图”顶层设计规划,同时分管副校长为“阿斯图”中俄执行长,负责“阿斯图”整体发展计划制定及推进实施。据不完全统计,2011—2020年在“阿斯图”框架下共举办76场中俄高校师生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参与人数累计逾8万人次,“阿斯图”中俄院校长短期互派学生规模近5000人次。合作内容日益丰富,从科技人文交流到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从师资培养到联合攻克科技前沿难题;合作内涵不断延伸,从学生和学者联欢联谊活动到创新创业大赛、联合研制微纳卫星;合作影响广泛深远,两国高校合作的足迹南至香港、澳门,北达圣彼得堡,横跨欧亚大陆;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从对开“阿斯图”友谊列车、举办“阿斯图”校园开放日到出版“阿斯图”文化系列丛书、主题巡展。“阿斯图”举办的活动在2017—2019连续三年成为黑龙江省“中国—俄罗斯博览会”教育科技重点交流平台,为中俄人文交流打造了重要的“民间外交”渠道,在中俄两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打造持续推动中俄人文交流的长效保障机制

除“阿斯图”常设主席单位规划“阿斯圖”顶层设计之外,为确保“阿斯图”不断向前发展,工作计划有序推进,“阿斯图”采用“轮值主席”机制,每届轮值主席单位由“阿斯图”成员选举产生,每届任期2年,由双方校长出任轮值主席:首届轮值主席:哈工大与鲍曼(2011—2013),第二届轮值主席:同济与圣光机(2013—2015),第三届轮值主席:西工大与莫航(2015—2017),第四届轮值主席:华南理工与乌拉尔联邦(2017—2019),第五届轮值主席:哈工大与鲍曼(2019—2021)。“阿斯图”年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定期举行常设主席、轮值主席工作会务机制,由轮值主席单位协助常设主席单位共同引领带动“阿斯图”院校合作交流。作为具体工作推进的执行者,“阿斯图”常设秘书处设在常设主席单位,负责“阿斯图”的日常工作运行。“阿斯图”内还建立了“阿斯图联络员”机制,不定期举行联络员工作例会,及时通报最新的建设发展情况,总结前期工作进展,夯实后续计划的执行。同时,中俄双方在“阿斯图”内先后积极搭建中俄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平台、精英人才培养平台、校企科技产业平台、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高端联合科研平台、中俄青年人文交流平台、中俄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平台,全面促进中俄高校间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化、项目化、平台化,确保“阿斯图”的可持续发展。

(三)形成“阿斯图”发展与人文交流“互助闭合式”实施路径

作为首个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与积累,“阿斯图”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合作模式,丰富交流内容,并逐渐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实施路径,为中俄同类高校开展合作树立了典范,在助力中俄人文交流工作方面成效显著。

如图1所示,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方面,作为一个“民间外交”力量,“阿斯图”首先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面向国家顶层中俄人文交流计划,为两国“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等中俄两国间的重要合作机制贡献智慧和力量。2016年组织中俄盟校在俄罗斯莫斯科出席参加中俄大学校长峰会(中俄副总理级别);2018年组织中俄盟校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出席参加第五届中俄博览会首届中俄地方合作论坛并做主旨发言(中俄部长级别);2019年组织中俄盟校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参加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配套活动——中俄综合性大学校长圆桌论坛(中俄副总理级别)。在“服务地方创新经济发展”方面,“阿斯图”充分利用大学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根据大学所在区域的合作需求为“大学与大学”“大学与城市”“大学与地区”的互动对话搭建合作平台。目前,“阿斯图”中方院校自北向南分布在中国19座城市,俄方院校自西向东分布在俄罗斯23座城市。2014年组织中俄盟校参加哈尔滨中俄大学校长论坛;2015年组织中俄盟校参加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并推荐俄方盟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2019年组织中俄盟校高水平专家出席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在“服务高校合作交流”方面,“阿斯图”遵从双方大学的实际需求,契合各自学科发展,征询制订“阿斯图”年度交流计划,促进“阿斯图”内高校师生学术的交流,使得“阿斯图”教育科技资源共享空间真正普惠中俄盟校,扩大高校国际合作的“朋友圈”,为大学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开放思路,提升大学国际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阿斯图”先后提出“ASRTU Lab+”“ASRTU Valley”“ASRTU Innovation+”“ASRTU Tech+”“ASRTU Science+”“ASRTU Companies+”等项目理念全方位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校企务实合作,使得开放式协同创新成为“阿斯图”内高校合作交流的特色和亮点。面向“2020—2021中俄科技创新交流年”,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交流的新挑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物理边界。“阿斯图”推出“云阿斯图”计划(ASRTU Cloud),通过云校、云展览、云研讨、云讲座等形式,实现“阿斯图”内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打造后疫情时代中俄科技人文交流的“服务器”,让“云端”合作不掉线,交流更便捷。

“阿斯图”在助力中俄人文交流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面向“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地方创新经济发展”、对标“大学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发挥精英大学优质资源的聚合效应,带动区域地方合作,助力国家间人文交流,使“阿斯图”成为两国政府促进教育科技合作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高层次平台”和“求真务实口碑”进一步激发了双方高校参与“阿斯图”活动的积极性,与国家和地方人文交流机制建立稳定的上升通道,“阿斯图”的建设发展也得到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从而实现“联盟助力人文交流,人文交流反哺联盟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外人文交流最重要的顶层谋划。[3]作为我国首个对外人文交流机制,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在巩固双方政治互信、深化双边经贸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借鉴。顺应国家外交战略大势,在中俄人文交流机制下,同类高校联盟的兴起与成长无疑是近年来中俄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交流的亮点和特色,并成为新时期中俄人文交流的内生动力。同时,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构建模式正在不断地影响中外人文交流,尤其是中外高等教育交流,由中方主导的其他国际双边、国际多边大学联盟组织方兴未艾。在推动国家间人文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联盟“民间外交”的渠道作用,同时兼顾区域地方的发展,服务大学的国际化建设,提升全球核心竞争力,展现中国文化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仍需要继续探索,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