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急性出血期支架辅助栓塞的治疗研究
2021-05-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辽宁鞍山114000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 (辽宁 鞍山 114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急性出血期支架辅助栓塞的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支架辅助栓塞,分析结果。结果:疗效良好者(0~2分),共计46例。疗效不佳者(3~6分)共计4例,死亡共计2例,治疗良好率为88.5%。结论:针对于发生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疾病来讲,开展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这种方法安全性强、有效性高,有助于提升动脉瘤致密栓塞概率,减少疾病复发率。
颅内动脉瘤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病因类型。相关文献证实,大约有八成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因为动脉瘤破裂所引发此类疾病[1]。疾病的发生概率约为0.4%~6.0%,其致死率会达到77.2%左右。由此看出,开展行之有效的诊断以及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生存率来讲是有所裨益的[1]。本文全面分析颅内动脉瘤急性出血期开展支架辅助栓塞的治疗效果情况,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均在超早期实施血管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其中女性共计20例,男性共计32例。平均年龄为(61.38±1.62)岁,Hunt-Hess分级情况为:Ⅰ~Ⅱ级32例、Ⅲ级16例、Ⅳ级4例。受试者均表现出了呕吐、剧烈性疼痛、脑神经异常等症状。受试者通过颅脑CT检查,存在典型的SAH表现,并行CTA检查均发现动脉瘤。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在入院之后48h,于全麻插管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手术前2h使用负荷剂量的双抗药物,通过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首先对受试者行DSA检查,有效明确动脉瘤诊断。利用3D-DSA技术确定动脉瘤规格形状、大小和载瘤动脉结构关系等。开展栓塞治疗之前,对患者使用肝素首剂量为患者每千克体重的2/3。此后,相隔1h减半给药。
将6F的导引导管放置在受试者颈动脉C2水平之中。调节良好角度,在路径图下使用微导管及微导丝将头端送到动脉瘤腔之中,调节到良好位置,放置在动脉瘤体邻近1/3~1/2位置,结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择取规格不同的微弹簧圈开展填塞工作,通常情况下首个择取3D成篮圈,此后择取2D圈完成栓塞,最后利用小圈予以收尾,尽可能以填塞致密为标准,其栓塞方法为平行式[2]。
在实施栓塞之前,择取规格适宜的支架,把支架微导管送到载瘤动脉远端之中,后撤出支架微导管,同时缓慢释放支架。保证其覆盖部分、大部分以及全部动脉瘤颈。通过血管造影检查,表明支架位置最佳完成栓塞处理之后,可以解脱支架。再次行血管造影,有效评估血管状况和栓塞水平。完成手术之后,受试者继续服用剂量为100mg/d的阿司匹林以及75mg/d的氯吡格雷,连续服用半年。针对于穿刺位置,术后予以局部压迫以及加压包扎。保证受试者下肢制动24h。在完成手术后,对受试者持续滴注尼莫地平,避免受试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结合其头部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扩张状况,给予必要的脑室穿刺引流或腰大池引流。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指标
观察指标:①分析受试者手术情况。②分析受试者mRs分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具体疗效判定标准:当受试者完成栓塞以后,立即行血管造影。临床预后状况依照受试者手术之后90d改良mRs完成评分。
2.结果
2.1 手术详情
所有受试者在完成手术之后,第一时间实施DSA造影操作。手术过程中,动脉瘤破裂共计2例。开展紧急填塞之后止血,完成手术之后通过腰大时引流处理,患者恢复良好。
2.2 受试者手术后mRS分数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完成手术之后,对患者开展随访疗效良好者(0~2分),共计46例。疗效不佳者(3~6分)共计4例,死亡共计2例,治疗良好率为88.5%。2例死亡。患者均为Hunt-Hess分级Ⅳ级者。完成手术之后受试者发生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痉挛现象,在出院之后,一直没有转归,皆由于肺部感染死亡。
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动脉瘤前循环共计44例,其中脑梗死6例、脑血管痉挛12例、再出血2例、脑积水6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
动脉瘤后循环类型患者共计8例,合并脑梗死2例、脑血管痉挛2例。患者受试者手术后mRS分数情况详情见表1。
表1. 受试者手术后mRS分数情况
3.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利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血管内支架经过瘤颈位置塑形可以避免弹簧圈脱出现象发生[3,4]。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试者瘤颈位置支架张力能够令弹簧圈取得更为有效的支撑力,进而达到针对于动脉瘤腔致密栓塞的效果。在此同时,经过支架的血流导向效用,动脉瘤和瘤壁所承受的血流冲力大大降低。其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动脉瘤中血栓形成与动脉瘤颈位置内膜覆盖。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患者动脉瘤复发概率[5]。
现如今,针对于发生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期是否适合进行支架植入,还存在一定争议。在出现SAH以后,人体处于高凝血状态,所植入的支架会加大支架内部血栓发生概率。受试者通常于术中以及术后利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这种情况会加大出血风险。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因为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操作步骤较为复杂,手术难度高,因此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加大的风险。所以说,有部分学者并不主张于急性期内对受试者开展支架植入术。
但也有学者认为,只要在手术过程中充分的实施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在急性期内实施支架植入术。不会加大血栓性风险发生概率,并且值得说明的是:因为支架本身存在支撑作用,可以令动脉瘤更易达到致密栓塞的效果,进而降低手术后出血以及复发的风险。
在对患者开展手术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尽可能减少手术操作时间;②在开展治疗之前,应当结合具体的3D造影结果,有效了解反流动脉行走方向。同时结合动脉瘤和载瘤动脉以及周边穿支血管关联性血管直径情况。择取尺寸满意的支架予以放置和释放,争取一次性成功;③支架的有效长度应当以全面覆盖瘤颈为标准。支架两端要求各超出瘤颈宽度5mm以上;④在释放支架过程中,必须保证定位精准;⑤尽可能栓塞致密的动脉瘤。
总而言之,针对于发生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疾病来讲,开展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这种方法安全性强、有效性高,有助于提升动脉瘤致密栓塞概率,减少疾病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