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经验、问题与对策

2021-05-12柏振忠王红玲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5期
关键词:认证工作气候农产品

柏振忠 李 亮 王红玲

由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风险,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长期前景投下了阴影。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管控气候变化风险双赢策略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前沿。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领域,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过程带来潜在的或显著的影响①。同时,农业生产和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已经成为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排放源,尤其是CH4、N2O 等非CO2的排放,最终引起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②。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研究提出了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Smart Agriculture)概念,这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强调运用气候适应性农业技术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暖危机和温室气体减排三重挑战③。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有利于破解我国人口规模大、农业生产依赖性强、农业碳减排压力巨大的困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均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首要屏障和根本基础④。201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进一步修正后正式发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面规范。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目前,气候智慧型农业已在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包括中国等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开展实践,涉及的领域涵盖种植业、畜牧业等单一农业系统以及农渔、农牧、农林等复合农业系统⑤。实践证明,稻经轮作、稻渔共生、稻禽协同等“水稻+”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模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减肥、减药、减碳和提升产量、提升品质、提升抗灾力等“三减三提升”的潜力⑥。

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是数字信息时代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创新性举措。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有效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已达3090 个,其中有434 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55 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地标+绿色”和“地标+有机”比率分别达到87%和31%。在国家全力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基础上,作为“三品一标”认证的重要补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创新举措,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近年来已先后在我国包括浙江、江西、陕西等20 余省份陆续展开,并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绩效。随着气候智慧型农业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技术实践的全面推进,开展包括气候智慧型农业农产品在内的气候品质认证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的意义

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通过分析当地气候条件对农产品各生长期的作用,确认当年总体气象状况对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的不同影响,最终实现农产品的气候资源价值。

(一)有利于引导农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是贯彻“三农”政策、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品牌型转变,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还可以树立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生产者、经营者的市场行为。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从要素配置、经营方式及市场行为等多方面,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近年来,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异常逐渐趋于常态化。农作物中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包括作物间作、保护性耕作、残留物管理、抗逆新品种以及农作物多样化等一系列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在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成功推广,为增强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带来新的契机。开展农产品特别是气候智慧型农业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将极大地促进气候智慧型农业在全球的广泛实践和相关技术的应用,从而有助于增强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和科学管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准确反映农作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助推农业生产经营者提高科技含量,有效监控农产品的品质,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瑞典自2007 年起开始倡导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以增强其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⑦。对于我国而言,初级农产品作为出口农产品的主要部分,其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不足。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一方面确保农业生产质量安全,形成中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我国优质农产品的辨识度,有效消除贸易壁垒,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有利于提振消费者信心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量的要求上升为质的要求。气候品质认证能够给农产品“冠名”,是创新市场管理标准和质量追溯的基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捷的农产品甄别手段,能够有效增强消费者信心,也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标准,有效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符合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需求⑧。

总之,通过气候品质认证,农业种植户对气候与农产品品质的关系将有更深了解,有助于今后在气候变化应对上趋利避害,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增加经济效益。同时,把隐藏在产品中的内在特性通过证书和标志的形式披露出来,以此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品牌价值。此外,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通过后,农业经营者随时准备接受监督性抽查、复审,这些外加的压力会转化为农业企业自我完善的动力,以此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总之,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起到“农民增收、产品增值、企业增效”的作用。

二、 我国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实践及经验

为推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体系建设,2017 年,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多次召开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会,研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技术规范、认证总则和认证标志设计等内容。从2019 年8月1 日起,气象行业标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技术规范》正式实施。

气候品质认证虽是一项新技术规范,但近几年来,我国多个省份已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主要涉及粮食作物、茶叶、特色林果、豆类等。2012 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随后通过出台规范文件、开展气象服务和拓宽认证范围等措施不断完善认证工作⑨;2013 年,陕西首次启动果品气候品质等级认证试点工作;同年,四川开始相关的调研和筹备工作,并于次年对多种农产品认证;2014 年,安徽、江西两省通过气象监测和互联网技术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实施认证工作;2015 年,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开始探索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为以水稻为主的农产品认证活动注入科技元素;海南和新疆开展地方特色水果认证工作;2016 年,北京探索气候品质认证技术,并将认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体系;甘肃开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模式气候品质认证;湖南以开展培训班形式为农户传授认证技术和知识;2017年,福建省武夷山市研发茶叶气候品质认证服务系统,开展“智慧茶园”气象监测网建设工作;内蒙古积极推进特色农畜产品气候品质研究工作,编制气候品质认证技术规范;西藏成立气候品质认证研究小组,研究气候对农牧产品的影响;2018 年,上海通过建立气候品质认证评价指标对松江大米进行认证,编制完成《2018 年松江大米气候品质认证报告》;云南采用结合现场勘察、气象条件和模型计算的方式对火龙果进行气候品质认证;河南拟立法对农产品气候品质进行认证;2019 年,山西、河北和广西以气候品质认证为媒介,通过建设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体系,推动农业实现特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详见表1)。

表1 我国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开展情况

海南 2015 芒果 为果农提供现代气象服务。增加品牌知名度,提高认证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新疆 2015 小麦、葡萄等 出台《新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条例》,为认证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强化农业小气候资源区划;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北京 2016 桃子、板栗、酿酒葡萄等探索气候品质认证技术;将气候品质认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体系。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认可度;建立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甘肃 2016 苹果、枸幻、皇冠梨 开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模式气候品质认证。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增加附加值。湖南 2016 黄金茶、黑茶、芥菜、芦笋、脐橙等举办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培训班,传授气候品质认证实用技术。提高农户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福建 2017 茶叶完善茶山智能监控、智能预警、智能喷灌等现代信息化管理措施;提供现代气象服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附加值;引导农户利用好气候资源,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内蒙古 2017 葵花籽、绿豆、小米、苏尼特羊等积极推进食葵、绿豆、小米、苏尼特羊等特色农畜产品气候品质研究工作,编制气候品质认证技术规范。提升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的社会认可度。西藏 2017 青稞 成立青稞气候品质认证研究小组;研究气候对农牧产品的影响。提升青稞信用度和竞争力,提升消费信心;为农牧民增产增收和精准扶贫提供气象科技支撑。上海 2018 水稻 编制完成《2018 年松江大米气候品质认证报告》。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为消费者提供选择依据。云南 2018 火龙果、普洱茶 建设小气候观测站;建立气候品质认证基地。提供农产品科技支撑;增加农民收入。青海 2018 枸幻 2019 年通过了《青海省农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办法》。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山西 2019 牡丹花蕊茶、全花茶 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河北 2019 金银花、鸭梨、雪花梨调整地方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效应。广西 2019芒果、红心柚、红心香柚、蜜橙、砂糖橘等构建农产品气候品质评定技术标准体系及溯源服务系统。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助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助力当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 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缺乏执行标准,认证管理工作不统一

目前,从认证过程来看,虽然气象观测网络能够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而且大部分农产品都对气候和天气条件有着很高的敏感度,但是认证方法和科学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执行标准。从地方层面来看,实施气候品质认证的各省气象部门各自出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认证工作管理办法和规定。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尚未有相应的专门机构或部门对管理过程进行协调,也未专门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或流程规范,难以从国家层面推动认证工作并落实相关的事中事后监管,最终导致认证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

(二)多方参与管理,认证范围不广

目前,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由各省气象服务中心负责运行管理,并由多个省级业务单位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这就意味着气候品质认证工作需要经过多部门流转审批。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分工明确,但是效率不高,审批时间太长⑩。与此同时,各省实施气候品质认证的对象也只针对部分农产品,其中大部分是果品,覆盖面并不广。

(三)融入质量认证标准体系不够

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融入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领域目前正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即“三品一标”建设工作。与“三品一标”不同的是,气候品质认证是从天气气候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的角度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的认证,且只针对当年批次的产品,相对“三品一标”而言更加严格。因此,气候品质认证不仅是对“三品一标”的有效补充,更是对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机制的完善。

(四)品牌效应未形成,社会认知度不高

从2012 年至今,虽然浙江、四川、陕西、安徽等省份都开展了气候品质认证工作,但是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等“三品一标”相比,气候品质认证社会认知度较低,并不被公众所熟知和认可。

四、 加强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统一国内认证管理,规范认证流程

一是优化业务流程管理,从企业管理、合同管理、经费管理入手,缓解多头并管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以业务流程为基础,落实工作责任,形成管理制度;三是设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建立常态化的部门合作机制,协调各部门工作。

(二)开放合作,提高认证权威性

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是一个跨学科的工作,需要协调多部门共同完成。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农产品溯源为契机,加强农业、质检、工商等部门合作,共同推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纳入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增强认证的权威性。

(三)完善网络平台建设,提高认证效率

一是完善信息查询功能,优化信息显示,增加网络互动功能,在向查询者提供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多地采集各种消费数据;二是完善数据分析功能,为企业管理者或市场参与者提供来源可靠的真实数据,为下一步的大数据分析奠定基础;三是提升防伪能力,无论是平台的网络防伪能力还是溯源标签的印刷防伪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认证影响力

气候品质与农产品有机认证不同,目前后者的认证费偏高,企业负担较重。而气候品质认证是气象部门提供的一项免费服务,同时也是企业自愿申请,所以并不会增加农产品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促进农业企业积极参与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同时应该给予适当的补助。

(五)打造农产品品牌

加强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可以推动农产品实现品质、形态的相对统一。将检验检测中心和市场结合,把好农产品准入关,同时给农产品贴上身份标签,便于人们快速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有利于构建安全可靠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信用体系,形成区域公共品牌。

注释:

① 钱凤魁等:《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与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年第5 期。

② 胡婉玲、张金鑫、王红玲:《中国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统计与决策》2020 年第5 期。

③ 胡婉玲等:《气候智慧型农业在中国的实践问题与对策》,《湖北农业科学》2018 年第20 期。

④ 许世卫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预警类别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9 年第1 期。

⑤ 李亮等:《气候智慧型农业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世界农业》2020 年第12 期。

⑥ 胡婉玲、王红玲、张杲:《气候智慧型农业碳减排及碳交易市场机制探讨》,《社会科学动态》2020 年第2 期。

⑦ 李秀香、冯馨:《加强气候品质认证,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国际贸易》2016 年第7 期。

⑧ 王建华、钭露露:《基于消费者认知失调的安全认证农产品选择行为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21 年第2 期。

⑨ 李仁忠等:《浙江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浅析》,《浙江气象》2015 年第4 期。

⑩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管理改革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管理改革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2015 年第 9 期。

猜你喜欢

认证工作气候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西畴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法国养老服务认证工作的实践经验
做好贯标认证工作 全面提高档案质量
农产品争奇斗艳
立冬